请问我这是不是强迫症

29岁

       2010-01-25 13:15      浏览4720次
    病情描述:
    总是记不住自己有没有锁好门,然后心里面就会不停地想这事,如果不回去看看,就不会踏实。 如果骑车出门,车锁在外面的话,总是有一种会被偷的感觉,不定时看看就会不踏实。 书本什么的必须放的非常整齐,边与边之间必须对齐,所以放书的时候一般会用书一遍一遍的去理边角,大的书必须放下面,小的放上面,然后才觉得舒服。 自己摆好的东西,如果被别人动了,自己一定要去再整理一下,不然会很不爽。 出门在外,经常要检查自己的衣服或裤子口袋,生怕会掉东西。特别是在哪里坐过以后,走之前必然检查每个口袋。 哪个口袋放什么东西也是有讲究的,必须遵循,不然极度不爽。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很可能是强迫症的一般表现 指导意见 强迫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过分在乎自我形象,不要过于追求完美。不要老是问自己我做得好吗、这样做行不行、别人会怎么看我等问题。 2.学会顺其自然。强迫症的另一特点是喜欢琢磨,一个芝麻大的事情往往会想出天大的事来。因此在思考问题时,要学会接纳他人、不要钻牛角尖、学会适应环境而不要刻意改变环境。 3.学会享受过程,不过分看重结果。为所当为,做事情要抱着一种欣赏、感受、体验快乐的心情和热情重视过程、不要过分重视结果。

    曹驰

    主任医师 已帮助 697528
    2010-01-25 13:29
向TA提问

有用(4)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您好!从您的描述看,您的确是有强迫症的表现,而且是属于行为强迫一类。 指导意见 您的情况是需要积极治疗的。我建议您可以到当地心理咨询机构就诊。另外,从自我疏导以及与亲友交谈疏导的方式,以及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缓解一系列强迫的表现,也是有效的。

    王营

    主任医师 已帮助 698559
    2010-01-25 14:21
向TA提问

有用(11)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诊断依据 一、不可控制的反复出现某种观念、动作或意向,伴有焦虑和痛苦的情绪体验。 二、患者明知这些症状不合理、不必要、却难以摆脱,迫切要求治疗。 三、患者的工作,学习效率明显下降,对日常生活也产生不良影响。 四、病前性格特征及病程可助诊断。病程可长可短,研究病例的病程至少三个月。 五、排除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脑器质性疾病伴发的强迫症状。 您有可能是得了强迫症。 指导意见 诊断依据 一、不可控制的反复出现某种观念、动作或意向,伴有焦虑和痛苦的情绪体验。 二、患者明知这些症状不合理、不必要、却难以摆脱,迫切要求治疗。 三、患者的工作,学习效率明显下降,对日常生活也产生不良影响。 四、病前性格特征及病程可助诊断。病程可长可短,研究病例的病程至少三个月。 五、排除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脑器质性疾病伴发的强迫症状。

    李罗根

    副主任医师 已帮助 698458
    2010-01-25 15:37
向TA提问

有用(0)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你好,根据你所说的,反复检查门锁车锁情况,做什么都要按照自己所规定的一定顺序去完成等,并影响自己的心理生活等,综合以上,可以初步认为是强迫症。 指导意见 你好,你的表现可以初步认为是强迫症。建议你到精神专科医院做一次规范的诊查,必要时是要服药治疗的。你自己也要建立信心,这个是可以治疗的,只要你坚持和配合。平时要放松自己的心情,多听一些轻松的音乐。

    刘桂珍

    主治中医师 已帮助 697719
    2010-01-25 16:21
向TA提问

有用(5)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您好!您不要担心,您的情况不严重,不过最好早点去医院接受治疗,放心,医生们会帮助您的。 指导意见 建议您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听出医生的安排,不难治愈。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您,祝您早日康复!

    汪莉萍

    主任医师 已帮助 698491
    2010-01-25 17:28
向TA提问

有用(9)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跟你说,您目前绝对还不是强迫症。 除了强迫的症状,还必须有两个要点:1.自己没有意义,并感到不快,甚至痛苦,因此试力抵抗,但抵抗不住。 2.影响到了日常工作学习甚至交往关系。 你有这2条吗? 事实上,从中世纪修道院到现代一些精密仪器研究所人员。从一些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到刻板严格的德国人,反复检查,一定要按顺序做事性格的人不在少数。这种性格有些反而会帮助他们严谨或成功。 问题是如果您其实本来是个很随便的人,而且对这些问题想改变,那么去心理门诊目前运用,非药物性的抗强迫心理干预,也可以。 有缓解焦虑法。 有接纳不怕行动法。 有转移注意法。等等。 总之,勿要背上包袱。

    朱祖安

    主任医师 已帮助 696700
    2010-01-25 17:29
向TA提问

有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