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典》载:常山别名黄常山、鸡骨常山、鸡骨风、风骨木、白常山、大金刀、蜀漆。
中药常山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Dichroa febrifuga Lour.的干燥根。其嫩叶称“蜀漆”,亦供药用。根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枝叶夏季采集,晒干。
中药常山呈圆柱形,常弯曲扭转,或有分枝,长9至15厘米,直径0.5至2厘米。表面棕黄色,具细纵纹,外皮易剥落,剥落处露出淡黄色木部。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横切面黄白色,射线类白色,呈放射状。无臭,味苦。
其实,中药常山早在明万历《常山县志》土产卷·药类上就有记载,清嘉庆《常山县志》物产卷记载得更清楚:“常山草果,《浙江通志》去痰积,为治疟要药。”
中药常山味苦、辛,性寒。有消痰、引吐及截疟的作用。此药有强烈的致吐作用,前人有时用它涌吐胸膈间痰浊、痰饮的停留结滞,用常山配甘草内服,可吐出痰涎等,使胸膈间感到宽畅,但现在已很少用吐法,目前主要用于治疗疟疾。
服用中药常山可使胸胃之气上逆而致呕吐,配用槟榔,半夏和胃,可防止致吐的副作用。常山草果除瘴疠湿气,偏治瘴疟(因感受山岚瘴气而发生的一种疟疾,类于恶性疟疾),用量一般一至二钱,重症可用三钱,虚弱患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