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
苦甘,寒,有毒。
《本经》:味苦,寒。
《别录》:甘,大寒,有毒。
《吴普本草》:神农、桐君:苦,有毒。
【归经】
归肺、肾、大肠经。
《得配本草》:入足少阴经气分。
《本草新编》:入胃、脾、膀胱、大、小肠五经。
【功效主治】
泻水逐饮;破积通便。主水肿;腹水;留饮结胸;癫痫;喘咳;大小便不通。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二便不利。
《本经》: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谷道。
《别录》: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
《纲目》:泻肾经及隧道水湿,脚气,阴囊肿坠,痰迷癫痫,噎膈痞塞。
《药性论》:能泻十二种水疾,治心腹坚满,下水,去痰水,主皮肤浮肿。
峻下泻水
水肿为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其制在脾。甘遂味苦能降泻,根药主下沉,归肺、脾、肾诸经皆与水液气化调节相关,故功专行水而为泻水除湿峻品,《珍珠囊》谓“乃泄水之圣药”。常用于水湿壅盛以致的水肿胀满,二便不通,形证俱实者。
涤痰逐饮
水之所停,凝则为痰饮,逆则为肿胀。痰饮为患,主要责之在肺脾等脏。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甘遂味苦性寒,降泄除热,入脾肺诸经则可制其痰源,理其痰器。《本草衍义》称“专于行水,攻决为用”;《药性论》言“能去痰水”,故为涤痰逐饮之要药。
消肿散结
本品味苦而甘,性寒有毒。苦能降泄燥湿,寒能清热泻火,有毒则可攻毒。故本品研末调敷外用,有消肿散结之功,可用于疮毒痛胂诸证。《本草从新》曰:“有治水肿及肿毒者,以甘遂末敷肿处,浓煎甘草汤服之,其肿立消。”
缓急止痛
善泄经隧水湿而通脉络;又兼甘味,更可缓解痉挛拘急。故外用贴敷患处,有缓急止痛之功,尤对痰湿阻滞经络,导致肢体麻木重着丽痛者适宜。《本草纲目》载其治“麻木疼痛,捣饼贴之” 有效。
解治蛇毒
本品苦寒有毒,既能泻火解毒,又能以毒攻毒。故用本品研末外敷,可治毒蛇咬伤。《本草品汇精要》讲:“甘遂,解蛇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