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主产于安徽、河南、四川等地。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种子。种子呈圆球形,直径1.1~2.5毫米,较黄芥子为大。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光滑。
在扩大镜下观察,可见细微的网纹及一暗色小点状的种脐。种皮脆薄易压碎,剥去后有薄膜状的胚乳粘着于种皮内表面。胚黄白色,袖质,二子叶相叠,并于中脉处折起呈马鞍状,胚根亦折转而藏于其间。气无,味先觉油样而后微酸,继感辛辣。以个大、饱满、色白、纯净者为佳。
白芥子中含有能致泄的酸,这种酸是它与水接触后释放出硫化氢而产生的,大剂量的白芥子会一起硫化物中毒和紫绀等。由于白芥子的药性比黑芥子温和,且在中医临床上沿用多年,所用的生药计量也较固定,均被认为是安全的,所以国内尚未见有关毒性的报道。
白芥子含白芥子甙、芥子碱、芥子酶、脂肪、蛋白质及粘液质。白芥子甙经芥子酶水解,产生异硫氰酸对羟基苄酯(白芥子油),酸性硫酸芥子碱及葡萄糖。酸性硫酸芥子碱经碱性水解可生成芥子酸和胆碱。功能主治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消肿。常用于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肿痛等。
总而言之,白芥子含有微量的毒性元素,但是却在医疗过程中并未有引起中毒的现象;但我们都知道用于医疗的药物都应适量,否则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