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茅,因其形状似茅故而得名。仙茅也是一种较为珍稀的物种,作为一种中药材,仙茅用量与其疗效的高低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南美洲和大洋州的热带以及亚热带地区。始载于《海药本草》,其叶似茅,根状茎久服益精补髓,增添精神,故有仙茅之称,别名地棕(四川、贵州),独茅(四川),山党参(福建),仙茅参(云南),海南参(海南)。
全世界共有仙茅属植物20余种,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南美洲和大洋州的热带以及亚热带地区。中国有7种,主产于西南和华南地区。该属植物中可供药用的有仙茅、大叶仙茅和短葶仙茅等。
仙茅的根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第一部收载的中药仙茅,另外,中国民间用仙茅全草治疗跌打损伤,印度民间将仙茅用于流产。大叶仙茅在四川民间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在福建民间用于治疗急性肾炎、风湿性关节炎,傣医用其治疗肾结石。短葶仙茅在广西民间用于治疗水肿。
仙茅的植物形态:根状茎近圆柱状,粗厚,直生,直径约1厘米,长可达10厘米。叶线形、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大小变化甚大,长10-45 (-90) 厘米,宽5-25毫米,顶端长渐尖,基部渐狭成短柄或近无柄,两面散生疏柔毛或无毛。花茎甚短,长6-7厘米,大部分藏于鞘状叶柄基部之内,亦被毛;苞片披针形,长2.5-5厘米,具缘毛;总状花序多少呈伞房状,通常具4-6朵花;花黄色;花梗长约2毫米;花被裂片长圆状披针形,长8-12毫米,宽2.5-3毫米,外轮的背面有时散生长柔毛;雄蕊长约为花被裂片的1/2,花丝长1.5-2.5毫米,花药长2-4毫米;柱头3裂,分裂部分较花柱为长;子房狭长,顶端具长喙,连喙长达7.5毫米(喙约占l/3),被疏毛。浆果近纺锤状,长1.2-1.5厘米,宽约6毫米,顶端有长喙。种子表面具纵凸纹。花果期4-9月。[1]仙茅多年生草本。根茎延长,长可达30厘米,圆柱状,肉质,外皮褐色;根粗壮,肉质,地上茎不明显。
叶3~6片根出,狭披针形,长10~25厘米,仙茅(6张)端渐尖,薹部下延成柄,再向下扩大呈鞘状,长4~10厘米,绿白色,边缘膜质;叶脉显明,有中脉;两面疏生长柔毛,后渐光滑。 花腋生;花梗长1~2.5厘米,藏在叶鞘内;花杂性,上部为雄花,下部为两性花;苞片披针形,绿色,膜质,被长柔毛;花的直径约1匣米,花被下部细长管状,长约2厘米或更长,上部6裂,裂片披针形,长8~12毫米,内面黄色,外面白色,有长柔毛;雄蕊6,花丝短;子房狭长,被长柔毛。
浆果椭圆形,稍肉质,长约1.2厘米,先端有喙,被长柔毛,种子稍呈球形,亮黑色,有喙,表面有波状沟纹。
花期6~8月。
功能主治:温肾阳,壮筋骨。
治阳萎精冷,小便失禁,崩漏,心腹冷痛,腰脚冷痹,痈疽,瘰疬,阳虚冷泻。
仙茅的真伪鉴别:仙茅又称独茅根、黄茅参,为石蒜科植物仙茅的根茎。每年2~4月发芽前或7~9月苗枯萎时挖取根茎,洗净,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即可入药。其性温,味辛,有毒,具有温肾阳、壮筋骨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阳萎精冷、小便失禁、崩漏、心腹冷痛、腰脚冷痹、痈疽、瘰疬等症,为补阳温肾之专药。市场上有以毛茛科植物铁棒锤(亦称雪上一枝蒿)的干燥根冒充仙茅,使用时注意鉴别。
真品:干燥根茎为圆柱形,略弯曲,两端平,长3~10厘米,直径3~8毫米,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粗糙,皱缩不平,有细密而不连续的横纹,并散布有不甚明显的细小圆点皮孔。未去须根者,在根茎的一端常丛生两端细、中间粗的须根,有极密的环状横纹;质坚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微带颗粒性,皮部浅灰棕色或因糊化而呈红棕色,靠近中心处色较深;闻之有辛香气,味微苦辛。
伪品:外观呈纺锤形,长3~6厘米,比正品短,直径0.5~1厘米,比正品粗。表面灰棕色,稍粗糙,有纵皱或细密纹理,先端有芽痕或茎基残痕,基部略尖,通体有粗细不等的似“钉角”的支根;质地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灰白色;闻之气微,无辛香气味,口尝味涩略苦,且有持久的麻舌感。
从以上特征可辨别仙茅的真伪。铁棒锤虽可入药,对跌打损伤、风湿红肿,有立竿见影的奇特疗效,但有剧毒,内服须经炮制并严格控制剂量,未经炮制,不宜内服;而仙茅虽亦有毒,但为小毒,常可与群药同用入煎剂。故使用时要仔细辨别真伪,绝不可用伪品铁棒锤代替仙茅入药,如误服极易导致之中毒,甚至造成死亡的严重后果,当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