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康网首页
男性 健身 | 休闲 | 保健 | 疾病 | 爱好 | 品味
女性 美容 | 整形 | 减肥 | 职场 | 情感 | 育儿
健康 男科 | 妇科 | 疾病 | 外科 | 体检 | 食疗 | 心理
生活 家居 | 旅游 | 养生 | 急救 | 解梦 | 星座 | 美食
医学药学 | 健康资讯
中医中药 | 老人健康
生活健康 老年健康 生活家居 健康美食 心理健康 美体瘦身 整形美容 急救知识 运动健身
专题推荐: 老年疾病 生活技巧 家居用品 装修建材 家用电器 家庭药箱 外出旅游 局部减肥 心理疾病 眼眉整形 水果健康 美食做法 食材大全 小吃做法 食疗功效 饮食知识
您的位置: 中华康网 >> 危机干预 >> 论自杀

论自杀


www.cnkang.com  2010-12-1  中国心理服务    
核心提示:论自杀     自杀,是一个痛苦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每一个追求成功的人都会感到巨大的压力,当这种压力达到一……
    自杀,是一个痛苦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每一个追求成功的人都会感到巨大的压力,当这种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摧垮人的理智,自杀行为也是其中的后果之一。 经统计学家研究,自杀率在过去(工业化)的两个世纪里一直成上升趋势,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也日渐受到重。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自杀似乎是一种不可想象的行为,然而不管一个人现在怎样夸口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也不能保证他在将来某一情况下可以不想到这个极端行为。多了解一些有关情况有助于我们认识并预防这一现象的发生。
 当代社会学的创始人爱米尔.杜尔凯姆曾经有过一本自杀论专著,从统计的角度探讨了自杀的成因,由于没有使用其他学科的专业理论,他的结论显得简单而通俗易懂,并且以统计的客观性保证了其结论的严密性。 他总体的结论相当简单明了:
   1. 从性别来讲,男性自杀多于女性
   因为在杜尔凯姆的自杀理论中,社会化的活动是自杀的主要诱因,而男性的社会活动明显多于女性,并且在传统的观念支配下,担当主要的家庭支柱的男性肯定会在各个方面受到日益增加的压力,而女性的情况在过去两个世纪里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女权运动确实还没有实现男女完全平等)。女性的社会活动与压力相对较小(而这种压力被认为是现代自杀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即使面对同样的打击,不同的性别也有差异。比如:失业就很有可能成为一个男性职员的自杀诱因,而女性则不会(相对的)因此而产生对自我价值认同的怀疑。
    有一个让人总是以为女性更易寻死的偏见,既认为女性的性格“软弱”,其实这是误解。首先,“软弱”这个含糊的形容词并不能用于概括性格的特征,究竟是软弱到要自杀呢还是因为软弱而不敢自杀呢?而且,数字是不会说谎的,一切按客观原则办事嘛!
    (以下是自杀在两性中的分布,还包括了婚姻状况的区别)
                        未婚男女对比     已婚男女对比
                      男 子      女 子         男 子      女 子
    20-25岁     70           30               65           35
    25-30岁     73           27                65          35
    30-40岁     84           16                74          26
    40-50岁      86          14                77           23
    50-60岁      88          12                 78          22
    60-70岁      91           9                  81          19
    79-80岁      91            9                78           22
    80岁以上    90           10               88           12
   
    2. 从年龄上来讲,中老年自杀多于青年。
   在杜尔凯姆的统计分析中,十六岁以上自杀率绝对高于十六岁以下,(16以下基本没有)。然后则按年龄的增长,自杀危险逐渐增加,在50-60年龄组陡然增加,再平缓的增长。其原因可能要归结于“中年危机”。平时我们常常感到青少年容易自杀,可能是因为这种事件的社会影响总是比一个中老年人自杀来的大,往往受到传媒关注而已。
   3. 从家庭状况看,独身(或离异)者较家庭完整者更为脆弱。
  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很容易明白的。家庭确实可以在关键时刻起到“避风港”的作用,而且也可能成为一个人的生活目标。按这个道理,离异者又应该较无婚姻者更易自杀,不过这个推测还有待证实。此外,另一个事实特别有趣,早婚者的自杀率非常高,杜尔凯姆认为这是由于人尚未发育成熟,难以承受过早倒来的社会压力所致。
   
   自然因素是否在生理上对人有影响?可能有,但是肯定远不如社会因素来得强烈,因此在统计数字的差异仍然可以部分的归结于社会因素:在夏天,各种社交.户外活动相对活跃。同时,大多的给人以压力的事件一般也发生在白天(例如因股市崩盘而跳楼……*_*)。
   这样的解释似乎有点免强,但却是符合事实的。
    (以下为一年中每千名自杀者的分配)
     1月     2月     3月     4月     5 月     6 月     7 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75.8    66.5     84.8     97.3    103.1    109.9   103.5    86.3    74.3     74.1      65.2        59.2
    5. 地域区别,城市地区自杀频繁,乡村相对较少;发达地区自杀率也普遍高于欠发达地区。
    文明带来了自杀?看似荒谬,却是事实!文化(一般的情况下)越发达,个人所受教育越高,那么他自杀的可能性也越大。这个规律让人很难接受,但却是事实,并且是由统计数字中发现的事实。不过,根据杜尔凯姆的自杀理论,这一事实是很容易解释的。自杀者所受的压力大部是来自社会的而不是生存的,换句话说,一个饿得要死的人一般是不会自杀的,他会想法找食物活命,而一个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人自杀的可能性反而会大得多,大概是过于空虚吧。这样的比喻相信大家是容易理解的。
   6. 自杀的模仿性。
  也许我们不少人都曾经在各种文学影视作品中看见过,或在传言中听说过“凶宅”,“凶井”之类因常常发生自杀事件而得名的地点。在现实中,这类地点确实存在,并且不是什么妖魔作怪,纯粹是自杀行为的又一特点:模仿性。这是自杀的一种偶然形式,但是并不少见。1772年,发生了一场著名的自杀事件:在一家医院黑黝黝的底层过道里,短短数月内,共有15个病人相继吊死在同一个挂钩上!而更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在这个挂钩被拔掉以后,自杀现象立刻停止了!著名的金门大桥也是一个“凶地”,每年从这个地点跳海自杀的人多不胜数。为此,桥上在各处安装了监视器,配备了特别救援队,但效果并不理想,自杀者依旧。(新闻媒体在其中究竟有多少作用还不清楚,但传媒的渲染肯定是有影响的)据报道,结伴自杀这一新的自杀形式正在逐渐流行,其传播媒介通常是互联网络,这一新的现象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7.生物学因素
   自杀具有生物遗传性。这一令人震惊的结论在近日得到证实,虽然过去的数字统计表明家族性自杀决非偶然,但自杀遗传的生物学基础直到前不久才由遗传基因学的一个发现所证实:发现了与自杀遗传有关的染色体。这使得自杀遗传的假说得到了证实,也就是说,家族性自杀不仅仅由社会性因素引起,而有可能是遗传的。这一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但是已经肯定了又一种寻找自杀高危人群的方法。
  自杀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性的现象,可以说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因其社会化的起源决定了只有人类才有这种主观的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目前对自杀的研究仍然处于客观现象分析阶段,其社会和心理根源尚不明确,如何防止自杀也是一个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对于个人来说,正确认识生活的意义,保持良好乐观的情绪,是十分必要的。必要时,应当求助于专门的咨询者们,听取必要的意见。这样做的意义并不仅仅在避免危险的发生,还能有效的调剂自己的生活,使你的人生更加幸福和谐。
  • 搞笑
  • 女性
  • 生活
  • 热点
  •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