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医学家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逐步体会到人与自然界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自然界一年四季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这就是“天人相应”的理论。尤其是古代的养生学家和道家,对一年四季的养生规律有着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认为在四时气候变化中,春属木,其气温;夏属火,其气热;长夏属土,其气湿;秋属金,其气燥;冬属水,其气寒。根据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这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总结出了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养生原则。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因为春夏之季,阳气生长发泄,故当养护阳气,以防耗散太过,阴随阳泄。秋冬之季,收藏之令,阴精不宜外泄,故当养阴育阴,阴生则阳长,保持人体阴阳之气的平衡协调。《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还说:“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食宜同法。”意为服食温性热性的食品药物,应该避免在温暖炎热的春夏季节,食用凉性寒性的食物药品,不宜在秋冬寒冷之季。这些都是要求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阴阳的消长、寒暑的变化来调节饮食,保养身体,适应自然,延年益寿。
当然,在谷、肉、果、菜四大类食物中,很多都是可供春夏秋冬四季服食的,如人们常年食用的粳米、麦面、番薯、玉米、黄豆、花生、高粱、芝麻、赤豆、扁豆等粮食,青菜、萝卜、胡萝卜、菠菜、芹菜、香菇、黑木耳、山药、土豆、海带、紫菜等新鲜蔬菜,大枣、胡桃、苹果、梨子、山楂、橘子等水果干果,猪肉、鸡肉、鸡蛋、鹌鹑、牛奶、酸奶、鲫鱼、鳊鱼、鲢鱼等肉食,一年四季均可服食。在分别介绍春、夏、秋、冬各季节的饮食宜忌时,有些就不一定重复细说了。另外,我国幅员辽阔,地跨亚热带、温带、亚寒带,气候类型复杂。长江以南地区,夏季炎热,雨水充沛,气候潮湿,冬季气温基本在零度以上。而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处亚热带,四季不甚分明,基本上无秋季冬季,全年可明显分为旱季和雨季。但在长江以北地区,一年内四季分明,温差亦大,温度和湿度对人体有很大影响。不仅如此,读者亦当根据各自的年龄、体质、病情和生理特点的不同,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灵活掌握春夏秋冬四季的饮食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