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震伤害类型
地震发生以后,人们往往会引起不同的伤害。
1、机械性外伤
指人们被倒塌体及其各种设备的直接砸击、挤压下的损伤,一般占地震伤的95%~98%。受伤部位有头面部伤、骨折。其中,颅脑伤的早期死亡率很高,骨折发病率占全部损伤的55%~64%,软组织伤占12%~32%,其余为内脏和其他损伤。地震伤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创伤性休克。
2、埋压窒息伤
指人们在地震中不幸被埋压身体、或口鼻,从而发生窒息。在地震引起的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中,能将整个人体埋在土中,虽无明显外伤,但可能窒息死亡。
3、完全性饥饿
指人们在地震中被困在废墟空隙中,长期断水断食;环境或潮湿、寒冷,或闷热、污浊,使人体代谢紊乱、抵抗力下降,濒于死亡,被救出以后口舌燥裂、神志不清,全身衰竭,往往在搬动时死亡。
4、精神障碍
指地震时强烈的精神刺激出现的精神应激反应。常见的症状是疲劳、淡漠、失眠、迟钝、易怒、焦虑、不安等。
5、淹溺
指地震诱发水灾引起。要创造条件实施空中或水上救护,但由于地震淹溺者往往有外伤,因此,增加了治疗难度。
6、烧伤
指地震诱发的火灾、或有毒有害物质泄漏乃至爆炸引起。由于地震火灾往往难以躲避,因此,导致砸伤、烧伤的复合疾病,也增加了治疗难度。譬如,海城地震后因防震棚失火,烧伤980人,烧死341人。
7、冻伤
指地震发生在严冬,在没有取暖设施的条件下引起。譬如,海城地震发生在1975年2月,正是严寒的冬季,由于人们临时住在防震棚中,故冻伤578人,冻死372人。
二、震后互救
震后互救,指地震后灾区幸免于难的人们,对被埋压人员实施救助的措施。
由于多种条件的制约,外界救援人员不可能即刻到达现场。因此,灾区人民开展互救活动近又快,还熟悉情况,所以,在减轻地震灾害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
1、快速救人
据1983年山东菏泽地震统计,震后20分钟救活率达到98.3%以上,震后1小时救活率下降到63.7%,震后2小时还救不出的人员中,因窒息而死亡的人数占死亡总数的58%以上。图2-13给出地震伤员挖出时间与救活率的关系,显而易见时间愈长,生还的可能性愈小。
丰胸 保湿 美白 防晒 抗皱 控油 除痘 祛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