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饮食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春秋时一些影响较大的学派,大都有与学术思想相关联的饮食理论。
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饮食理论,当数儒家学说。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其饮食理论和他的政治主张一样著名。《论语》一书,是孔子言行的记录,其中就有不少关于饮食的内容,孔子认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即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要小心谨慎。他提倡并努力实践“发愤忘食”的精神,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他曾说过“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对于那些有志于追求真理,但又过于讲究吃喝的人,孔子也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可是对苦学而不追求享受的人,则给予高度赞扬。他的大弟子颜回因此被他认为是第一贤人。做弟子的因不讲究饮食而受到夸奖,作先生的又如何呢?孔子自我表白道:“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可见,孔子在这里是以饮食为切入点,表达其“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那么,生活中的孔子究竟怎样对待饮食呢?其实,孔子对待吃是很认真的,他认为饮食应注重礼仪礼教,讲究艺术和卫生,而不可太草率太随便。“斋必变食”,斋戒之日要改变饮食常规;“割不正不食”,祭祀时,必须按一定规格对牲体进行切割,否则不能进食;“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国君赐给食物,回到家里一定要坐端正了再吃,不可造次,以示敬重。这些言论都表明了孔子在饮食中对礼仪礼教的注重。“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饭菜要求做的越精细越好,这是孔子著名的饮食理论之一。
从孔子饮食之道可以看出,“吃”在儒家——其实包括所有的中国人——生活中的地位和观念上的影响,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注重从饮食角度看待人生。在中国,老百姓谋生的代名词就是“混碗饭吃”。旧时的为官为吏者,以及后来的“国家干部”,之所以一度为人羡慕,就是因为吃的是“皇粮”。现实生活中一些事业有成的人,面对别人的赞赏和恭维,常用的谦词是“为稻梁谋”。但不论哪个行当,混得如何,有责任感的男人,都必须要“养家糊口”。可见中国人的“吃”多有蕴涵,且意味深长,真可谓“怎一个吃字了得”!
丰胸 保湿 美白 防晒 抗皱 控油 除痘 祛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