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美包括两性主体的美和两性关系的美。前者又包括男性美和女性美,后者又包括性爱美和爱情美。
一、性美的领域
性美的领域大致包括心灵美、人体美、服饰美、行为美等主要方面。
1、心灵美
心灵美是性美的主导因素,它规定着人体、服饰、行为等方面的美。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相交融,使人们对理想的男性和理想的女性产生了大致相同的看法。
女性心目中的男性美是:
①具有远大的理想志向、刚毅的性格、豪壮的气魄、果敢的行动,也就是有男子气概;
②正直诚实、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不虚伪,不油滑,没有市侩习气;
③有一定的才能和学识,有自立于社会的能力;
④性情温存,善于理解和体贴伴侣,懂得尊重女性。
男性心目中的女性美则是:
①贤惠温柔、善良温存、端庄大方,这种素质不仅是对男子刚强性格的有力补充,更能驱散男子心头的孤独感;
②作风正派。这方面男性对女性的要求比女性对男性的要求更严格,这是历史给男性头脑中留下的思维定势,但从积极方面去理解,也是一种合理的要求;
③聪慧、勤快、灵巧;
④有较高的审美修养,不但能打扮好自己,也能打扮好丈夫和孩子,布置好家庭居室。
2、人体美
歌德说:“谁看着人体美,任何不幸都不能触及他;他感到同自己和世界完全协调。”叔本华认为:“任何对象都不能象最美的人面和体态这样迅速地把我们带入纯粹的审美观照,一见就使我们立刻充满了一种不可言诠的快感,使我们超脱了自己和一切烦恼的事情。”罗丹也说:“在任何民族中,没有比人体的美更能激起富有感官的柔情了。”马雅可夫斯基对人体美的赞颂更为人所熟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衣衫,能比健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丽。”
人体美的尺度,因性别而异。
首先是身高。现代科学认为,高加索人的身高是最理想的,男子为1.7米,这种身高最有利于体内各器官的协调。但从审美角度看,这一高度就显得不够了,在当代中国人看来,男子在1.75—1.78米之间,女子在1.63—1.66米之间属于适中尺寸。
其次是体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谢尔顿将人体归纳为三种类型:
①内形态型,体格呈柔和的圆形;②中形态型,有较好的骨骼,肌肉和结缔组织;③外形态型,体格瘦长纤细。其实,用平易的话说,这三种体型分别是偏胖的、适中的、偏瘦的。
关于人体的比例关系,艺术家、美学家们作过大量的论述,也提供了许多数据。比如:身长应为头长的7.5倍,平伸两臂时的宽度等于身高,从发际到下颌为身高的1/10,肩宽为身高的1/4,颈周长为手腕周长的2倍,腰围为颈周长的2倍,拳周长等于脚长等等。他们还从人体中发现了黄金分割比例关系:肚脐为全身的黄金点;以肚脐为界,上半身的黄金点在咽喉,下半身的黄金点在膝盖。
男女之间又有差别。假定男性身高为1.7米,则有关数据应为:体重78公斤,胸围95—98厘米,腰围75—78厘米,臀围93—95厘米,大腿围55—58厘米,小腿围30—38厘米。假定女性身高为1.6米,则数据为:体重为50公斤,胸围84—86厘米,腰围60—62厘米,臀围86—88厘米,大腿围45—47厘米,小腿围28—30厘米。
再次是肌肤。男子肌肉普遍比较发达,约占全身体重的42%,因而身体棱角鲜明;女子肌肉只占体重的30%。女子脂肪比较丰富,约占体重的28%,因而身体柔和的曲线:男子的脂肪只占体重的18%。皮肤方面,男子毛孔发达,皮肤显得粗糙一些,颜色也较深;女子毛孔小,皮肤细腻,颜色也较白皙。
最后是容貌。容貌美最难作出类型规定。大致说来,男性脸型方正,眉毛较浓、直鼻、有胡须,面部棱角较明显,是为美;女性脸庞端正秀气、眉毛较细,面部线条较柔和,目光如水,是为美。这只是最粗略的描述。其实美的面孔千差万别,风格各异,要凭我们的直觉去判断。需要提及的是,容貌美在性美中的位置十分突出,因为脸庞是人际交往中最易被注视的部位。
3、服饰美
从某种意义上讲,服饰美比人体美显得更重要些,因为古希腊那种裸体风尚一去不复返了,人们总是被“包装”着,甚至我们欣赏一个人的形体,也是在服装映衬下的人体。
从总体风格看,男子服饰倾向于素淡、稳实、洒脱、壮美,女子服饰倾向于艳丽、轻柔、繁复、优美。
但有趣的现象是,男性无法靠近女装风格,倘若男子服装偏于艳丽轻柔,就会被斥为粉脂气,显得不伦不类;而女子却可以选穿素淡稳实的服装。女装男性化的文化现象很能说明这个道理:西服、领带、高筒靴、礼帽、卡克衫、牛仔裤等原来纯属男性的服装款式,如今都穿在女士们身上了;上宽下窄的丫型服装模式,曾是显示男性伟岸风度的造型,现在女士们也取用了;从侧面开衩的女裤悄悄隐退,从前面开衩的女裤却大大普及了。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是否意味着性角色的淡化或美的性别混淆呢?妇女参加社会性劳动,往日的曳地长裙、盈尺高髻显然不适应劳动的需要,于是服饰从繁复走向简化,使男女服装的差异大大缩小了。反映在审美意识方面,旧日那种弱不禁风的纤柔仪表、娇嫩羞涩的闺秀情态已不再受到她们的重视,代之而起的是自由开朗、热情进取的气度和风采,这样,那些曾经给男子带来这种气度风采的服装造型,便成为她们自觉或不自觉的借鉴目标,从而形成了女装男性化的现象。但这一现象并不意味着性角色的淡化或美的性别混淆,所谓女装男性化,并不是生硬、机械地搬用男装,而是对男装进行精心改造,由男装原型的英武、刚健、雄伟的气度转化为利落、俊俏、灵巧的情调。因此,女装吸收男装的某些长处,只是一种借鉴,并不表明女子服饰在性别风格方面的自我丧失。况且,女装男性化并非是女装的全部现象,各种裙装、踩脚裤等仍是女性的专用品。可见,男女服装从总体上看,是标示出各自的性美特征的。
4、行为美
行为是一个含义很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人类一切实践活动,如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行为、创造精神财富的科学与艺术行为、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行为、维护公共利益的道德行为、沟通人际关系的交换行为、提高身心健康的锻炼行为、调节衣食住行的生活行为等,这些行为大都与性无关,性美主要集中在微观行为方面,即日常生活动作。
一般说来,男性动作在力度和速度方面都超过女性,这从运动会上举重、投掷和赛跑等项目的成绩差异中很容易看出。在灵巧性上,男女各有所长,学者观察结果表明,在投掷方面男性比女性灵巧,但在轻微活动方面(如操作计算机等)女性更占优势;在全身协调动作上,女性也显示出一定的长处,女子比男子普遍善舞就是证明。从造型方面看,男性多呈直线或折线,而女性则多呈曲线,比如男性两腿稍分、笔直而立的姿势较多,女性以一只腿为主力腿、腰胯反向扭动的姿势较多。总之,男性的动作姿态偏于刚、速、直,女性偏于柔、缓、曲。
男女行为还有一个区别值得注意:男性动作姿态多属主动型和开放型,女性则多带防卫性和收敛性。比如,双臂平举后伸,胸脯挺起的动作、双腿大幅张开的站或坐的姿势,在男性中是常见的,而女性极少出现这类动作和姿势。再如双臂交叉放在胸前,对男性来说是自信姿态,而对女性来说,则被认为是遗传性的防卫动作,西方学者甚至认为,在社交场合中取这种姿势,是表示自己已经有了意中人,不希望其他男性打扰她。还有些动作是女性特有的,比如坐时双膝并拢而双臂夹在双腿中间,观察家认为这是对性器官下意识的防卫姿势,如此等等。
从两性之间的行为(抚摩、拥抱、接吻、性交)看,男性表现得主动,女性则大多是被动的。男性的性敏感区较少,除性器官外,还有嘴、手等部位,而女性,除上述器官以外,还有大腿内侧、胸脯、臀部、面颊、耳朵、脖子等,因此男女进行性接触时,主要是男性抚摩女性。拥抱的情况也是如此。接吻则需要男女双方的配合协调,因为这种行为的亲昵程度高于前两种。性交是最高程度的性接触,双方从生理到心理都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性行为虽然是一种快感活动,但当双方建立在真正爱情的基础上,则性行为则具有印证和加深爱情的意义,因此也具有审美的素质。
二、性美的范畴
性美的范畴的划分,与美的范畴大致上是相同的,主要有崇高、优美、滑稽。
1、崇高
社会的崇高的集中表现是悲剧,性的崇高也是如此。性的悲剧主要体现在两性关系中的爱情方面。这就是所谓悲剧之美。
2、优美
优美又可分为壮美和秀美。
壮美与秀美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量的(如数量的、力量的)差异.在量上偏于巨大的属于壮美,偏于微小的属于秀美。
壮美与秀美主要体现在性主体方面。
一般说来,男性偏向于壮美。男性在社会中承担主要责任,有较强的开拓意识和自立能力;在家庭中,男性处于主导地位,给妻子儿女带来一种安全感,其劳动报酬也往往是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在性格方面,男性大都比较坚强、刚毅、果断、有主见;在体力上,则大都健壮有力等等。
女性偏于秀美。在社会中,女性至今仍然担任着比较次要的职务和工作,大都是循规守矩型的,开拓意识不如男性;在家庭中,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往往只是丈夫的“贤内助”,对丈夫常怀有某种依赖感;在性格方面,女性大都比较柔和、温顺、善解人意、会体贴人;在体力上,女性普遍不如男性等等。
当然,这种区分并不具有严格的意义。
3、滑稽
在性美领域中,滑稽大多出现在两性关系上。
由于爱情中感情往往占有主导地位,而理智有时不自觉地“失控”,因此当事人就常出现某种“癫相”和“傻气”,显得十分可笑;有时由于误会,当事人也会做出令人捧腹的事。
幽默是滑稽的一种独特的形式。爱情中,幽默几乎是不可缺少的催化剂,它使爱情更具有活跃、欢乐和轻松的意味,因而也丰富了爱情的内容,并能深化双方的感情。
三、性美标准
1、阶级标准
关于性美的阶级性,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丰衣足食而又辛勤劳动,因此农家少女体格强壮,长得很结实,——这也是乡下美人的必要条件。‘弱不禁风’的上流社会美人在乡下看来断然是“不漂亮的”,甚至给他不愉快的印象,因为他一向认为‘消瘦’不是疾病就是‘苦命’的结果。在劳动人们心目中,健壮的少女是美的,因为这样的体型是与劳动相适应的。“上流社会的美人就完全不同了:她的历代祖先都是不靠双手劳动而生活过来的;由于无所事事的生活,血液很少流到四肢去;手足的筋肉一代弱似一代,骨骼也愈来愈小……病态、柔弱、萎顿、慵倦,在他们心目中也有美的价值,只要那是奢侈的无所事事的生活的结果。”上流社会之所以崇尚妇女的纤弱美,乃是阶级偏见所致,是鄙视劳动的结果,因此,“假如上流社会的妇女大手大脚,这不是她长得不好就是她并非出自名门望族的标志。”再以性爱为例。劳动人民对它的追求是热烈、挚着、真诚的,并且大都具有忠贞的品格。相反,统治阶级在物质生活方面是奢侈挥霍的,在性爱方面也大都是荒淫无度的,忠贞专一的品格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贪婪的占有欲却是普遍的。
可见,性美的标准是因阶级不同而相异的,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意识,也形成了各自的审美标准,当然也包括性美的标准。
2、时代标准
历史上每一时代都有特定的政治面貌、经济状况、社会风尚等等,这些因素也必然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审美趣味。
以女性形体美而论,在先秦时代,以硕大健壮为美,《诗经》中写到美人时屡屡侧重于这方面的的描绘,如:“硕人其颀”(《卫风.硕人》)“有一美人,硕大且卷”(《陈风.泽陂》)“猗嗟昌兮,颀而长兮”(《齐风.猗嗟》)硕,大也;颀,修长也;昌,壮盛也。这些诗句都颂赞女性的强壮之美。到魏晋时代,瘦骨清相就成了人体美的标准,这可以从该时代留下的雕塑作品中得到印证。而唐代,由于经济发达,生活安定,丰满微胖则成为女性美的模式。今天,人们则把苗条修长、胸臀丰满、腰肢纤细、眉清目秀等素质当作女性美的条件。
再以女性精神美为例。在封建时代,三从四德是妇女的行为规范,符合这一规范,就是美的。“三从”出自《礼记.丧服.子夏传》,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出自《周礼.天官.九嫔》,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德就是守节操,“从一而终”,“一女不嫁二夫”,封建时代为女性立的牌坊可以说都是颂其贞节的。妇女一旦失贞,那就非死不足以谢天下了,死后仍不失为“烈女”而传为美谈;倘若失贞后居然还活着,就沦为不齿人类的妖孽了。妇言是要求妇女语言美,讲话讲究分寸、得体,不讲粗话。妇容是女性的容貌美,“女为悦己者容”,要以端庄娴雅的容貌取悦于丈夫。妇功是指劳动,如纺纱、织布、缝纫、刺绣等,妇女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当代社会“三从四德”的女性美的标准早已被人们唾弃了,妇女有恋爱自由和婚姻自由,有再婚的权利,能够象男人一样参加各种社会工作,能够具有自己的理想和独立的人格,这才是当代女性的心灵美所在。
在两性关系上,时代的烙印也是十分明显的。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被视为两性行为美的规范,男女不同席,不共食,不杂坐,不同巾栉;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就连医生为妇女探脉,还要以薄纱罩手。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生产,使妇女走上了社会;男女在更多的场合中可以相处。我国受西方影响,也显示了这种趋向。但直到解放前和解放初,还有许多女子学校。今天,这些界限都打破了,有些学校(如护校)和职业(如幼儿教师、护士)虽然几乎是清一色的女性,但这只是培养目标和职业性质的要求,并不含有性禁忌的内容。
3、民族标准
所谓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个定义中所说的“共同心理素质”是包含着审美观在内的。
拿女性形体美来说,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真可谓千奇百怪。非洲尼日利亚的伊博族妇女以胖为美,女子出嫁前,要安排在茅屋中,不从事任何劳动,吃饱睡足养得腰圆体胖,才能成为受欢迎的新娘。非州埃塞俄比亚南部的史尔玛族妇女以大唇为美,女孩从四五岁开始,就用陶碟撑在嘴里,等适应了以后,再换上大一些的陶碟,久而久之,嘴唇失去了弹性,变得宽大了。南太平洋马拉库勒岛的南巴人把缺少一颗牙齿的妇女看作是美的,为了美观,妇女们只好忍痛敲掉门牙。在印第安人看来,脸庞扁平宽阔、小眼睛、高颧骨,乳房又大又宽下垂到腰部的女人是最美的。在中国,直到解放前,缠足习俗还普遍流行,小脚成为女性美的重要标志,并且美其名曰“三寸金莲”。
再以对人体的态度而论。总地说来,西方民族能够较为坦然地对待裸体。早在古希腊,公元前720年奥林匹克第十五届运动会上,就开始了裸体竞技,就连领袖人物亚力山大在东征大流士时也曾与将士们裸体竞走;许多祭祀活动也裸体进行,古希腊人相信,裸体少女冒雨而立,可以制止暴风雨;裸体少女给病人喂药,可使疾病很快痊愈。文艺复兴以后一直到今天,西方的裸体艺术(绘画、雕塑、摄影等)的精品数不胜数,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安格尔的《泉》,罗丹的《青铜时代》等,都是艺术中的惊世之作。生活中,尽管古希腊以后再没有出现裸体风尚,但仍以突出性的特征为美,“豪乳、细腰、丰臀”始终作为女性美的模式,甚至在服装设计上也作必要的夸张,如带衬垫的胸罩,带裙撑的“鸡笼裙”等等。中国则不同,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裸体艺术真可谓凤毛麟爪,无非是红山文化中的陶雕,敦煌石窟中的四个裸体飞天,杭州飞来峰的少女裸雕等,寥寥可数。中国人以裸体为耻,古代隐士桑扈反对世俗,裸体而行,结果受到后人哂笑。对于人体第二性征,尤其是女性的乳房,也视为羞耻的器官,甚至把胸脯丰满当作春心荡漾、欲火旺盛的表现,由此而形成了束胸的恶习,至于象西方那样露肩半袒胸(现出乳沟)的服装,中国至今也没有出现。
4、性美标准的普遍性
不同时代对女性的审美标准不同,但女性以阴柔为美,与男性的阳刚之美形成对照,这一观念却贯串整个人类历史。就连马克思也说:“男人是阳刚的一半,女人是优美的一半。贞操作为道德美的重要标准,无一例外地指向女性,任何时代皆然,即使在今天,男性择偶时,仍把这一因素放在显著的地位。再如重男轻女的观念,自从父系社会确立以后,男性就成为社会的中心,在中国堪称”数千年一贯制,男为天(乾),女为地(坤);男为尊,女为卑;男为主,女为从。今天,妇女有了与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如选举权等),但实际上男女仍然是不平等的,如就业机会男女有别,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也很普遍,最严重的问题是堕胎,据统计,通过B超鉴定胎儿性别之后要求人工流产的90%以上都是女胎儿。这些现象说明,重男轻女的观念不但历史久远,而且根深蒂固。
不同民族性美标准的普遍性根源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随着政治、经济、科学、艺术等方面的交流,性审美观念也必然潜移默化地相互影响。社会越发展,民族间交流越频繁,相互影响的程度就越大,审美标准的趋同性也就越明显。
性美标准一方面存在着阶级的、时代的、民族的差异,另一方面又由于阶级思想互渗、历史继承性、民族文化交流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差异性是绝对的,普遍性是相对的,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四、性审美文化
性审美作为人类直观自身的活动,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受着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影响主要来自经济、政治、伦理、宗教。此外,性审美与艺术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1、性美与经济
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生活在世界上,必须首先吃喝住穿,之后才能从事精神活动。因此,经济状况对性审美活动的决定作用是最根本的。
我们知道,服装就其实用价值而言是为己的,就其审美价值而言是为他的(即为了让别人看),为他的重要方面是为异性。因此,服装美具有较浓重的性美成分。
就社会整体而言,也是如此。美国学者戴斯蒙.莫里斯在《观人术》一书中曾谈到过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西方社会,经济繁荣时期,妇女的裙子呈上升趋势;经济衰败时期,裙子就变长而下降。他是对本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裙式的发展和演变作过详细考察之后得出这一结论的。20年代,经济发展,裙子较短;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发生经济危机,裙子加长了;40年代上半,经济起飞,裙子又上升;二次战后经济萧条,裙子再度下降;到60年代,经济走向繁荣期,裙子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超短裙就是在这时出现的);70年代,经济平稳,裙子又回到一般长度。对于其中的原因,莫里斯作了这样的估计和猜测:“或许经济的安全感使她们自觉地更坦然地面对男性,也或许是整个社会的繁荣,使她们也活泼开放起来。”
从我国建国后服饰的发展变化也可以看出经济条件的制约作用。建国初,由于经济刚刚起步,服装表现出朴实、整洁的风格,面料、色彩、款式都较单一;到1956年,经济开始繁荣,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出现了服饰多样化的苗头;但从1958年至十年“文革”,服装因经济滑坡而走向单调化,甚至以穷为荣;新近以来,经济上改革开放,服装呈现出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的局面。
美国学者伊丽莎白.赫洛克指出:“服饰是国家贫富的见证。”这一断语是深中肯綮的。
不只是服装,就连妇女的美容化妆,也是与经济状况分不开的。
2、性美与政治
政治作为经济的集中体现,对性美也具有重大的影响。前面提到,十年“文革”期间,服装极端单调,除了经济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政治原因。文革初期的红卫兵,男女均戴解放帽,穿绿军装,扎红腰带,女子的长发一律被剪掉;之后便是上山下乡,“滚一身泥巴”,越脏越破旧的服装越表示保持革命本色,越适应“反修防修”的政治需要。男女之间性的差别被抹杀了,当然也就无所谓性美了。
两性关系美的高级形式是爱情,爱情的结晶是婚姻。然而在人类历史上,婚姻常常是政治需要的手段。王昭君远嫁匈奴,是汉元帝政治上的让步之举;文成公主下嫁西藏,负有汉藏和睦的政治使命。最富有戏剧性的是罗马皇帝马克西米连的联姻活动。马克西米连为皇子时,勃艮第公爵查理为了换取一个国王封号,主动提出把女儿玛丽嫁给马克西米连,未果。四年后查理死去,新继位的玛丽为对抗法国入侵,再次要求与马克西米连成婚。马克西米连飞速前往成婚,目的是借婚姻把尼德兰纳入罗马帝国版图。1482年,尼德兰叛乱,法国乘机逼进,为了向法国妥协,马克西米连把年仅四岁的女儿玛格丽特嫁给法国王太子查理。1488年,马克西米连为了控制布列塔尼,便主动与布列塔尼新继位的女公爵安妮订婚,因自己不能分身,就派代表前往举行结婚仪式。但这时法王查理为了争夺布列塔尼,抢先娶了安妮,把十岁的玛格丽特退还给马克西米连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许多,在政治需要面前,个人的爱情自由被扼杀,这是封建社会的一大特点。在多数情况下,政治对性爱的干预其作用是负面的,政治交易的成功,几乎总伴随着爱情的悲剧。
3、性美与伦理
美既然离不开善,那么性美作为美的构成部分,当然也包含着伦理内容。
服饰作为性美的标志之一,其起源和作用是耐人寻味的。一般人认为,羞耻之心,人皆有之,我们的祖先之所以要创造出衣服,乃是为了遮羞。然而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对此作了有力的论证。他发现,那些平日总是裸体的澳洲原始部落的妇女在参加性爱舞蹈时,却要穿起羽制的围裙,这种做法的目的是要唤起异性的注意。格罗塞认为:“遮羞的衣服的起源不能归之于羞耻的感情,而羞耻感的起源,到可以说是穿衣服的这个习惯的结果。”“在低级文化间,偶然掩蔽性器官,固然可以有性刺激,但等到掩蔽的习惯成为普通的经常的行为时,就会失去其原来的意义;……结果成为我们现在的性刺激的就不是习惯的掩蔽,而是偶然的无掩蔽。……这中间已经有了一种很重大的伦理的进展——性的自制已经成为一种道德。”当原始人类还没有懂得穿衣的时侯,是没有羞耻感的;遮蔽性器官,是为了吸引异性;而当穿衣成为习惯时,羞耻感便产生了,偶然暴露性器官就引以为羞了。因此,衣服的遮羞功能包含着道德自制的内容。格罗塞的见解无疑是深刻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在气温最适于人体时仍需要穿衣。对性美的欣赏,也首先是从服装开始的,只有情侣关系的男女才有可能彼此欣赏裸体之美。这之中,道德规范起着潜在无形、但又极其强大的作用。
爱情美中,道德的地位更为突出。专一性被认为是恋爱者最起码的道德准则,保加利亚学者瓦西列夫在《情爱论》中指出:“没有一个人同时深深地、忘我的、热烈地爱两上或三个人。那必然会导致心理动荡,使人面临困难的抉择,分散感情的洪流。爱情首先要求一个人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对象上,要求感受的和谐完整。”《诗经.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意思是说,东门之外女子众多如云,却不是我所思念的,只有那个穿着素衣绿裙的女子,才能唤起我心头的愉悦。爱情的专一被视为美德,而始乱终弃则为人所不齿。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终生只经历了一次爱情,他为妻子写下了许多充满柔情的诗篇;马克思与燕妮是风雨同舟的一对伴侣,患难与共近四十年;周恩来与邓颖超的爱情也经历了革命斗争的严峻考验。这些人物的爱情都被世人传为佳话。
性美是比较容易与单纯生理欲求相混淆的领域,因此道德在这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必须注意的。
4、性美与宗教
性美与宗教的关系不亚于与道德的关系。如果说道德在许多方面对性美还有些积极意义的话,那么,宗教则基本上起着消极作用。在这方面,中世纪的基督教是最有代表性的。
首先,基督教否定了人体之美。中世纪教堂,裸体绘画与雕塑是被严格禁止的。教会认为,肉体是精神的羁绊,无美可言,人体艺术也就毫无意义。
其次,与人体美相联系,基督教也无视服饰美。在中世纪宗教统治下,服装一律是包围式的,极力抹杀人的形体特征,妇女除了脸庞不得不暴露以外,其他部分一律遮蔽起来,这是为了避免引起异性的邪念。从服装的色彩款式方面看,也是单调和笨拙的。
更重要的方面是性禁忌,其违反人性已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基督教从根本上否定性爱,认为性欲是可耻的,罪恶的。耶稣的使徒保罗就提出“男不近女”的主张,并且身体力行,抛弃家庭,自行阉割,以献身宗教;圣柔米宣称,圣徒的使命之一,是“用圣洁的大斧砍倒婚姻之树”;圣奈勒斯已有两个孩子,忽然痛哭忏悔,与妻子离异。琉西霞为了不当诱惑男人的妖魔,自己刺瞎了双眼,被奉为贞女;西尔维斯已年过六十,四十年间一直拒绝盥洗手指以外的部位,来表明自己与性无缘。
然而,如果真的断绝男女之欲,那就连这些拯救人类的圣徒也不存在了,人类灭绝,基督教也无法存在,于是只好允许婚姻中的性“罪恶”。但又规定了繁琐的禁忌日,夫妻在这些日子性交是犯罪的,将在阴间受到烈火和毒蛇的严厉惩罚;发现这种“不正当性交”的人必须立即向神父告发,神父则对当事人进行公开审判。神学家彼得还规定:凡是结婚后没有生育子女的夫妇,就应判死罪,因为他们不思正事,只是以性交取乐。
佛教则为了防止女性诱惑而提出以“九想”来排斥“六欲”,六欲是指男性对女性肤色、形貌、仪态、语言、细滑、人相六方面的欲望;“九想”是膨胀想(想象人是膨胀的尸体)、青瘀想(想象人是遍体青瘀)、坏想(想象人是坏烂的尸体)、血涂想(想象人体血肉涂糊)、脓烂想(想象人体浓烂腐臭)、嘬想(想象死后鸟兽来嘬咬尸体)、散想(想象被嘬咬尸骨散乱)、骨想(想象人是一堆白骨)、烧想(想象人死后火化成骨灰)。有了这“九想”,女人就成了极其丑陋不堪的东西,情欲自然就会消失。扼杀性美,是各种宗教的共同之处。
5、性美与艺术
艺术美是生活美的反映和升华。性美是生活美的重要内容,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艺术作品之中;艺术又反作用于社会生活,使欣赏者接受熏陶,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包括性审美水平。
艺术中性美最多出现的是爱情美。古今中外,爱情歌曲、爱情神话、爱情小说、爱情戏曲、爱情影视等等,构成了一片广阔无垠的海洋。《诗经》、汉乐府、唐诗、宋词中有大量的爱情名篇,七仙女下凡、牛郎织女等神话,《红楼梦》、《激流三部曲》等小说,《长生殿》、《牡丹亭》、《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戏剧,都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西方艺术中,爱情占有更大的比重,长篇巨著中,几乎没有不涉及爱情的。如莎士比亚的戏剧《罗米欧与朱丽叶》、《奥赛罗》,斯汤达的小说《红与黑》,高乃依的戏剧《熙德》,席勒的戏剧《阴谋与爱情》,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克列尼娜》等等。这些反映爱情生活的作品真实地描写了生活中恋人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有正剧,有喜剧,也有悲剧,欣赏者从这些作品中体味着爱情的真谛,作品也激励着人们去寻求高尚的、美满的爱情,净化着欣赏者的心灵。
无庸讳言,影星、歌星效应是唤起社会公众性意识的重要媒介。即使他们演出的内容与爱情无关,也会对青少年编织自己的爱情幻想起着巨大的诱导作用,尤其是那种被称为“性感演员”的人,诱导作用更大。有时,明星效应可能使某些天真的少年误入迷宫,偏离了爱情的正确轨道,“追星族”中有一些成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属于这种情况。
总之,爱情是艺术永恒的题材,艺术也激发出无穷的爱情力量。人体艺术也占有广阔的地盘。三万年前原始人类的维林多夫的维纳斯雕像以崇拜的心理塑造了一个生育女神的形象,胸、腹、臀、会阴等与生殖有关的部位被夸张了,以表现对生殖的热情歌颂;后来人体艺术就带有某种象征意味,也运用变形手法,比如古埃及的方尖牌乃是男性器官的象征。到古希腊,人体艺术走向写实,直到当代社会,人体艺术久盛不衰(中世纪除外)。艺术中的人体是经过提炼、加工、升华了的完美形象。往往被视为人体美的标准和典范,因而影响到现实生活中人体美的创造。
关于性行为,艺术家们大多采取慎重的态度。有关这类艺术内容向来是毁誉并存的,有时,性行为的审美表现与淫秽表现的界限很难划定。《红楼梦》曾被封建卫道者们斥之为淫书,今天已被视为长篇小说的典范之作了;《金瓶梅》也曾被列为禁书,今天人们也能肯定其中的积极价值。实际上,这一题材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回避的,问题在于如何去表现。正确的做法应当是:①将这一内容上升到审美层次;②通过性行为的描写显示出特定的社会内容;③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暗示手段,即用曲笔。比如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用“露滴牡丹开”一类比喻性词语暗示性行为。
一、性美的领域
性美的领域大致包括心灵美、人体美、服饰美、行为美等主要方面。
1、心灵美
心灵美是性美的主导因素,它规定着人体、服饰、行为等方面的美。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相交融,使人们对理想的男性和理想的女性产生了大致相同的看法。
女性心目中的男性美是:
①具有远大的理想志向、刚毅的性格、豪壮的气魄、果敢的行动,也就是有男子气概;
②正直诚实、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不虚伪,不油滑,没有市侩习气;
③有一定的才能和学识,有自立于社会的能力;
④性情温存,善于理解和体贴伴侣,懂得尊重女性。
男性心目中的女性美则是:
①贤惠温柔、善良温存、端庄大方,这种素质不仅是对男子刚强性格的有力补充,更能驱散男子心头的孤独感;
②作风正派。这方面男性对女性的要求比女性对男性的要求更严格,这是历史给男性头脑中留下的思维定势,但从积极方面去理解,也是一种合理的要求;
③聪慧、勤快、灵巧;
④有较高的审美修养,不但能打扮好自己,也能打扮好丈夫和孩子,布置好家庭居室。
2、人体美
歌德说:“谁看着人体美,任何不幸都不能触及他;他感到同自己和世界完全协调。”叔本华认为:“任何对象都不能象最美的人面和体态这样迅速地把我们带入纯粹的审美观照,一见就使我们立刻充满了一种不可言诠的快感,使我们超脱了自己和一切烦恼的事情。”罗丹也说:“在任何民族中,没有比人体的美更能激起富有感官的柔情了。”马雅可夫斯基对人体美的赞颂更为人所熟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衣衫,能比健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丽。”
人体美的尺度,因性别而异。
首先是身高。现代科学认为,高加索人的身高是最理想的,男子为1.7米,这种身高最有利于体内各器官的协调。但从审美角度看,这一高度就显得不够了,在当代中国人看来,男子在1.75—1.78米之间,女子在1.63—1.66米之间属于适中尺寸。
其次是体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谢尔顿将人体归纳为三种类型:
①内形态型,体格呈柔和的圆形;②中形态型,有较好的骨骼,肌肉和结缔组织;③外形态型,体格瘦长纤细。其实,用平易的话说,这三种体型分别是偏胖的、适中的、偏瘦的。
关于人体的比例关系,艺术家、美学家们作过大量的论述,也提供了许多数据。比如:身长应为头长的7.5倍,平伸两臂时的宽度等于身高,从发际到下颌为身高的1/10,肩宽为身高的1/4,颈周长为手腕周长的2倍,腰围为颈周长的2倍,拳周长等于脚长等等。他们还从人体中发现了黄金分割比例关系:肚脐为全身的黄金点;以肚脐为界,上半身的黄金点在咽喉,下半身的黄金点在膝盖。
男女之间又有差别。假定男性身高为1.7米,则有关数据应为:体重78公斤,胸围95—98厘米,腰围75—78厘米,臀围93—95厘米,大腿围55—58厘米,小腿围30—38厘米。假定女性身高为1.6米,则数据为:体重为50公斤,胸围84—86厘米,腰围60—62厘米,臀围86—88厘米,大腿围45—47厘米,小腿围28—30厘米。
再次是肌肤。男子肌肉普遍比较发达,约占全身体重的42%,因而身体棱角鲜明;女子肌肉只占体重的30%。女子脂肪比较丰富,约占体重的28%,因而身体柔和的曲线:男子的脂肪只占体重的18%。皮肤方面,男子毛孔发达,皮肤显得粗糙一些,颜色也较深;女子毛孔小,皮肤细腻,颜色也较白皙。
最后是容貌。容貌美最难作出类型规定。大致说来,男性脸型方正,眉毛较浓、直鼻、有胡须,面部棱角较明显,是为美;女性脸庞端正秀气、眉毛较细,面部线条较柔和,目光如水,是为美。这只是最粗略的描述。其实美的面孔千差万别,风格各异,要凭我们的直觉去判断。需要提及的是,容貌美在性美中的位置十分突出,因为脸庞是人际交往中最易被注视的部位。
3、服饰美
从某种意义上讲,服饰美比人体美显得更重要些,因为古希腊那种裸体风尚一去不复返了,人们总是被“包装”着,甚至我们欣赏一个人的形体,也是在服装映衬下的人体。
从总体风格看,男子服饰倾向于素淡、稳实、洒脱、壮美,女子服饰倾向于艳丽、轻柔、繁复、优美。
但有趣的现象是,男性无法靠近女装风格,倘若男子服装偏于艳丽轻柔,就会被斥为粉脂气,显得不伦不类;而女子却可以选穿素淡稳实的服装。女装男性化的文化现象很能说明这个道理:西服、领带、高筒靴、礼帽、卡克衫、牛仔裤等原来纯属男性的服装款式,如今都穿在女士们身上了;上宽下窄的丫型服装模式,曾是显示男性伟岸风度的造型,现在女士们也取用了;从侧面开衩的女裤悄悄隐退,从前面开衩的女裤却大大普及了。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是否意味着性角色的淡化或美的性别混淆呢?妇女参加社会性劳动,往日的曳地长裙、盈尺高髻显然不适应劳动的需要,于是服饰从繁复走向简化,使男女服装的差异大大缩小了。反映在审美意识方面,旧日那种弱不禁风的纤柔仪表、娇嫩羞涩的闺秀情态已不再受到她们的重视,代之而起的是自由开朗、热情进取的气度和风采,这样,那些曾经给男子带来这种气度风采的服装造型,便成为她们自觉或不自觉的借鉴目标,从而形成了女装男性化的现象。但这一现象并不意味着性角色的淡化或美的性别混淆,所谓女装男性化,并不是生硬、机械地搬用男装,而是对男装进行精心改造,由男装原型的英武、刚健、雄伟的气度转化为利落、俊俏、灵巧的情调。因此,女装吸收男装的某些长处,只是一种借鉴,并不表明女子服饰在性别风格方面的自我丧失。况且,女装男性化并非是女装的全部现象,各种裙装、踩脚裤等仍是女性的专用品。可见,男女服装从总体上看,是标示出各自的性美特征的。
4、行为美
行为是一个含义很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人类一切实践活动,如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行为、创造精神财富的科学与艺术行为、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行为、维护公共利益的道德行为、沟通人际关系的交换行为、提高身心健康的锻炼行为、调节衣食住行的生活行为等,这些行为大都与性无关,性美主要集中在微观行为方面,即日常生活动作。
一般说来,男性动作在力度和速度方面都超过女性,这从运动会上举重、投掷和赛跑等项目的成绩差异中很容易看出。在灵巧性上,男女各有所长,学者观察结果表明,在投掷方面男性比女性灵巧,但在轻微活动方面(如操作计算机等)女性更占优势;在全身协调动作上,女性也显示出一定的长处,女子比男子普遍善舞就是证明。从造型方面看,男性多呈直线或折线,而女性则多呈曲线,比如男性两腿稍分、笔直而立的姿势较多,女性以一只腿为主力腿、腰胯反向扭动的姿势较多。总之,男性的动作姿态偏于刚、速、直,女性偏于柔、缓、曲。
男女行为还有一个区别值得注意:男性动作姿态多属主动型和开放型,女性则多带防卫性和收敛性。比如,双臂平举后伸,胸脯挺起的动作、双腿大幅张开的站或坐的姿势,在男性中是常见的,而女性极少出现这类动作和姿势。再如双臂交叉放在胸前,对男性来说是自信姿态,而对女性来说,则被认为是遗传性的防卫动作,西方学者甚至认为,在社交场合中取这种姿势,是表示自己已经有了意中人,不希望其他男性打扰她。还有些动作是女性特有的,比如坐时双膝并拢而双臂夹在双腿中间,观察家认为这是对性器官下意识的防卫姿势,如此等等。
从两性之间的行为(抚摩、拥抱、接吻、性交)看,男性表现得主动,女性则大多是被动的。男性的性敏感区较少,除性器官外,还有嘴、手等部位,而女性,除上述器官以外,还有大腿内侧、胸脯、臀部、面颊、耳朵、脖子等,因此男女进行性接触时,主要是男性抚摩女性。拥抱的情况也是如此。接吻则需要男女双方的配合协调,因为这种行为的亲昵程度高于前两种。性交是最高程度的性接触,双方从生理到心理都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性行为虽然是一种快感活动,但当双方建立在真正爱情的基础上,则性行为则具有印证和加深爱情的意义,因此也具有审美的素质。
二、性美的范畴
性美的范畴的划分,与美的范畴大致上是相同的,主要有崇高、优美、滑稽。
1、崇高
社会的崇高的集中表现是悲剧,性的崇高也是如此。性的悲剧主要体现在两性关系中的爱情方面。这就是所谓悲剧之美。
2、优美
优美又可分为壮美和秀美。
壮美与秀美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量的(如数量的、力量的)差异.在量上偏于巨大的属于壮美,偏于微小的属于秀美。
壮美与秀美主要体现在性主体方面。
一般说来,男性偏向于壮美。男性在社会中承担主要责任,有较强的开拓意识和自立能力;在家庭中,男性处于主导地位,给妻子儿女带来一种安全感,其劳动报酬也往往是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在性格方面,男性大都比较坚强、刚毅、果断、有主见;在体力上,则大都健壮有力等等。
女性偏于秀美。在社会中,女性至今仍然担任着比较次要的职务和工作,大都是循规守矩型的,开拓意识不如男性;在家庭中,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往往只是丈夫的“贤内助”,对丈夫常怀有某种依赖感;在性格方面,女性大都比较柔和、温顺、善解人意、会体贴人;在体力上,女性普遍不如男性等等。
当然,这种区分并不具有严格的意义。
3、滑稽
在性美领域中,滑稽大多出现在两性关系上。
由于爱情中感情往往占有主导地位,而理智有时不自觉地“失控”,因此当事人就常出现某种“癫相”和“傻气”,显得十分可笑;有时由于误会,当事人也会做出令人捧腹的事。
幽默是滑稽的一种独特的形式。爱情中,幽默几乎是不可缺少的催化剂,它使爱情更具有活跃、欢乐和轻松的意味,因而也丰富了爱情的内容,并能深化双方的感情。
三、性美标准
1、阶级标准
关于性美的阶级性,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丰衣足食而又辛勤劳动,因此农家少女体格强壮,长得很结实,——这也是乡下美人的必要条件。‘弱不禁风’的上流社会美人在乡下看来断然是“不漂亮的”,甚至给他不愉快的印象,因为他一向认为‘消瘦’不是疾病就是‘苦命’的结果。在劳动人们心目中,健壮的少女是美的,因为这样的体型是与劳动相适应的。“上流社会的美人就完全不同了:她的历代祖先都是不靠双手劳动而生活过来的;由于无所事事的生活,血液很少流到四肢去;手足的筋肉一代弱似一代,骨骼也愈来愈小……病态、柔弱、萎顿、慵倦,在他们心目中也有美的价值,只要那是奢侈的无所事事的生活的结果。”上流社会之所以崇尚妇女的纤弱美,乃是阶级偏见所致,是鄙视劳动的结果,因此,“假如上流社会的妇女大手大脚,这不是她长得不好就是她并非出自名门望族的标志。”再以性爱为例。劳动人民对它的追求是热烈、挚着、真诚的,并且大都具有忠贞的品格。相反,统治阶级在物质生活方面是奢侈挥霍的,在性爱方面也大都是荒淫无度的,忠贞专一的品格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贪婪的占有欲却是普遍的。
可见,性美的标准是因阶级不同而相异的,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意识,也形成了各自的审美标准,当然也包括性美的标准。
2、时代标准
历史上每一时代都有特定的政治面貌、经济状况、社会风尚等等,这些因素也必然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审美趣味。
以女性形体美而论,在先秦时代,以硕大健壮为美,《诗经》中写到美人时屡屡侧重于这方面的的描绘,如:“硕人其颀”(《卫风.硕人》)“有一美人,硕大且卷”(《陈风.泽陂》)“猗嗟昌兮,颀而长兮”(《齐风.猗嗟》)硕,大也;颀,修长也;昌,壮盛也。这些诗句都颂赞女性的强壮之美。到魏晋时代,瘦骨清相就成了人体美的标准,这可以从该时代留下的雕塑作品中得到印证。而唐代,由于经济发达,生活安定,丰满微胖则成为女性美的模式。今天,人们则把苗条修长、胸臀丰满、腰肢纤细、眉清目秀等素质当作女性美的条件。
再以女性精神美为例。在封建时代,三从四德是妇女的行为规范,符合这一规范,就是美的。“三从”出自《礼记.丧服.子夏传》,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出自《周礼.天官.九嫔》,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德就是守节操,“从一而终”,“一女不嫁二夫”,封建时代为女性立的牌坊可以说都是颂其贞节的。妇女一旦失贞,那就非死不足以谢天下了,死后仍不失为“烈女”而传为美谈;倘若失贞后居然还活着,就沦为不齿人类的妖孽了。妇言是要求妇女语言美,讲话讲究分寸、得体,不讲粗话。妇容是女性的容貌美,“女为悦己者容”,要以端庄娴雅的容貌取悦于丈夫。妇功是指劳动,如纺纱、织布、缝纫、刺绣等,妇女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当代社会“三从四德”的女性美的标准早已被人们唾弃了,妇女有恋爱自由和婚姻自由,有再婚的权利,能够象男人一样参加各种社会工作,能够具有自己的理想和独立的人格,这才是当代女性的心灵美所在。
在两性关系上,时代的烙印也是十分明显的。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被视为两性行为美的规范,男女不同席,不共食,不杂坐,不同巾栉;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就连医生为妇女探脉,还要以薄纱罩手。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生产,使妇女走上了社会;男女在更多的场合中可以相处。我国受西方影响,也显示了这种趋向。但直到解放前和解放初,还有许多女子学校。今天,这些界限都打破了,有些学校(如护校)和职业(如幼儿教师、护士)虽然几乎是清一色的女性,但这只是培养目标和职业性质的要求,并不含有性禁忌的内容。
3、民族标准
所谓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个定义中所说的“共同心理素质”是包含着审美观在内的。
拿女性形体美来说,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真可谓千奇百怪。非洲尼日利亚的伊博族妇女以胖为美,女子出嫁前,要安排在茅屋中,不从事任何劳动,吃饱睡足养得腰圆体胖,才能成为受欢迎的新娘。非州埃塞俄比亚南部的史尔玛族妇女以大唇为美,女孩从四五岁开始,就用陶碟撑在嘴里,等适应了以后,再换上大一些的陶碟,久而久之,嘴唇失去了弹性,变得宽大了。南太平洋马拉库勒岛的南巴人把缺少一颗牙齿的妇女看作是美的,为了美观,妇女们只好忍痛敲掉门牙。在印第安人看来,脸庞扁平宽阔、小眼睛、高颧骨,乳房又大又宽下垂到腰部的女人是最美的。在中国,直到解放前,缠足习俗还普遍流行,小脚成为女性美的重要标志,并且美其名曰“三寸金莲”。
再以对人体的态度而论。总地说来,西方民族能够较为坦然地对待裸体。早在古希腊,公元前720年奥林匹克第十五届运动会上,就开始了裸体竞技,就连领袖人物亚力山大在东征大流士时也曾与将士们裸体竞走;许多祭祀活动也裸体进行,古希腊人相信,裸体少女冒雨而立,可以制止暴风雨;裸体少女给病人喂药,可使疾病很快痊愈。文艺复兴以后一直到今天,西方的裸体艺术(绘画、雕塑、摄影等)的精品数不胜数,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安格尔的《泉》,罗丹的《青铜时代》等,都是艺术中的惊世之作。生活中,尽管古希腊以后再没有出现裸体风尚,但仍以突出性的特征为美,“豪乳、细腰、丰臀”始终作为女性美的模式,甚至在服装设计上也作必要的夸张,如带衬垫的胸罩,带裙撑的“鸡笼裙”等等。中国则不同,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裸体艺术真可谓凤毛麟爪,无非是红山文化中的陶雕,敦煌石窟中的四个裸体飞天,杭州飞来峰的少女裸雕等,寥寥可数。中国人以裸体为耻,古代隐士桑扈反对世俗,裸体而行,结果受到后人哂笑。对于人体第二性征,尤其是女性的乳房,也视为羞耻的器官,甚至把胸脯丰满当作春心荡漾、欲火旺盛的表现,由此而形成了束胸的恶习,至于象西方那样露肩半袒胸(现出乳沟)的服装,中国至今也没有出现。
4、性美标准的普遍性
不同时代对女性的审美标准不同,但女性以阴柔为美,与男性的阳刚之美形成对照,这一观念却贯串整个人类历史。就连马克思也说:“男人是阳刚的一半,女人是优美的一半。贞操作为道德美的重要标准,无一例外地指向女性,任何时代皆然,即使在今天,男性择偶时,仍把这一因素放在显著的地位。再如重男轻女的观念,自从父系社会确立以后,男性就成为社会的中心,在中国堪称”数千年一贯制,男为天(乾),女为地(坤);男为尊,女为卑;男为主,女为从。今天,妇女有了与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如选举权等),但实际上男女仍然是不平等的,如就业机会男女有别,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也很普遍,最严重的问题是堕胎,据统计,通过B超鉴定胎儿性别之后要求人工流产的90%以上都是女胎儿。这些现象说明,重男轻女的观念不但历史久远,而且根深蒂固。
不同民族性美标准的普遍性根源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随着政治、经济、科学、艺术等方面的交流,性审美观念也必然潜移默化地相互影响。社会越发展,民族间交流越频繁,相互影响的程度就越大,审美标准的趋同性也就越明显。
性美标准一方面存在着阶级的、时代的、民族的差异,另一方面又由于阶级思想互渗、历史继承性、民族文化交流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差异性是绝对的,普遍性是相对的,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四、性审美文化
性审美作为人类直观自身的活动,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受着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影响主要来自经济、政治、伦理、宗教。此外,性审美与艺术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1、性美与经济
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生活在世界上,必须首先吃喝住穿,之后才能从事精神活动。因此,经济状况对性审美活动的决定作用是最根本的。
我们知道,服装就其实用价值而言是为己的,就其审美价值而言是为他的(即为了让别人看),为他的重要方面是为异性。因此,服装美具有较浓重的性美成分。
就社会整体而言,也是如此。美国学者戴斯蒙.莫里斯在《观人术》一书中曾谈到过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西方社会,经济繁荣时期,妇女的裙子呈上升趋势;经济衰败时期,裙子就变长而下降。他是对本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裙式的发展和演变作过详细考察之后得出这一结论的。20年代,经济发展,裙子较短;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发生经济危机,裙子加长了;40年代上半,经济起飞,裙子又上升;二次战后经济萧条,裙子再度下降;到60年代,经济走向繁荣期,裙子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超短裙就是在这时出现的);70年代,经济平稳,裙子又回到一般长度。对于其中的原因,莫里斯作了这样的估计和猜测:“或许经济的安全感使她们自觉地更坦然地面对男性,也或许是整个社会的繁荣,使她们也活泼开放起来。”
从我国建国后服饰的发展变化也可以看出经济条件的制约作用。建国初,由于经济刚刚起步,服装表现出朴实、整洁的风格,面料、色彩、款式都较单一;到1956年,经济开始繁荣,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出现了服饰多样化的苗头;但从1958年至十年“文革”,服装因经济滑坡而走向单调化,甚至以穷为荣;新近以来,经济上改革开放,服装呈现出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的局面。
美国学者伊丽莎白.赫洛克指出:“服饰是国家贫富的见证。”这一断语是深中肯綮的。
不只是服装,就连妇女的美容化妆,也是与经济状况分不开的。
2、性美与政治
政治作为经济的集中体现,对性美也具有重大的影响。前面提到,十年“文革”期间,服装极端单调,除了经济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政治原因。文革初期的红卫兵,男女均戴解放帽,穿绿军装,扎红腰带,女子的长发一律被剪掉;之后便是上山下乡,“滚一身泥巴”,越脏越破旧的服装越表示保持革命本色,越适应“反修防修”的政治需要。男女之间性的差别被抹杀了,当然也就无所谓性美了。
两性关系美的高级形式是爱情,爱情的结晶是婚姻。然而在人类历史上,婚姻常常是政治需要的手段。王昭君远嫁匈奴,是汉元帝政治上的让步之举;文成公主下嫁西藏,负有汉藏和睦的政治使命。最富有戏剧性的是罗马皇帝马克西米连的联姻活动。马克西米连为皇子时,勃艮第公爵查理为了换取一个国王封号,主动提出把女儿玛丽嫁给马克西米连,未果。四年后查理死去,新继位的玛丽为对抗法国入侵,再次要求与马克西米连成婚。马克西米连飞速前往成婚,目的是借婚姻把尼德兰纳入罗马帝国版图。1482年,尼德兰叛乱,法国乘机逼进,为了向法国妥协,马克西米连把年仅四岁的女儿玛格丽特嫁给法国王太子查理。1488年,马克西米连为了控制布列塔尼,便主动与布列塔尼新继位的女公爵安妮订婚,因自己不能分身,就派代表前往举行结婚仪式。但这时法王查理为了争夺布列塔尼,抢先娶了安妮,把十岁的玛格丽特退还给马克西米连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许多,在政治需要面前,个人的爱情自由被扼杀,这是封建社会的一大特点。在多数情况下,政治对性爱的干预其作用是负面的,政治交易的成功,几乎总伴随着爱情的悲剧。
3、性美与伦理
美既然离不开善,那么性美作为美的构成部分,当然也包含着伦理内容。
服饰作为性美的标志之一,其起源和作用是耐人寻味的。一般人认为,羞耻之心,人皆有之,我们的祖先之所以要创造出衣服,乃是为了遮羞。然而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对此作了有力的论证。他发现,那些平日总是裸体的澳洲原始部落的妇女在参加性爱舞蹈时,却要穿起羽制的围裙,这种做法的目的是要唤起异性的注意。格罗塞认为:“遮羞的衣服的起源不能归之于羞耻的感情,而羞耻感的起源,到可以说是穿衣服的这个习惯的结果。”“在低级文化间,偶然掩蔽性器官,固然可以有性刺激,但等到掩蔽的习惯成为普通的经常的行为时,就会失去其原来的意义;……结果成为我们现在的性刺激的就不是习惯的掩蔽,而是偶然的无掩蔽。……这中间已经有了一种很重大的伦理的进展——性的自制已经成为一种道德。”当原始人类还没有懂得穿衣的时侯,是没有羞耻感的;遮蔽性器官,是为了吸引异性;而当穿衣成为习惯时,羞耻感便产生了,偶然暴露性器官就引以为羞了。因此,衣服的遮羞功能包含着道德自制的内容。格罗塞的见解无疑是深刻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在气温最适于人体时仍需要穿衣。对性美的欣赏,也首先是从服装开始的,只有情侣关系的男女才有可能彼此欣赏裸体之美。这之中,道德规范起着潜在无形、但又极其强大的作用。
爱情美中,道德的地位更为突出。专一性被认为是恋爱者最起码的道德准则,保加利亚学者瓦西列夫在《情爱论》中指出:“没有一个人同时深深地、忘我的、热烈地爱两上或三个人。那必然会导致心理动荡,使人面临困难的抉择,分散感情的洪流。爱情首先要求一个人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对象上,要求感受的和谐完整。”《诗经.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意思是说,东门之外女子众多如云,却不是我所思念的,只有那个穿着素衣绿裙的女子,才能唤起我心头的愉悦。爱情的专一被视为美德,而始乱终弃则为人所不齿。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终生只经历了一次爱情,他为妻子写下了许多充满柔情的诗篇;马克思与燕妮是风雨同舟的一对伴侣,患难与共近四十年;周恩来与邓颖超的爱情也经历了革命斗争的严峻考验。这些人物的爱情都被世人传为佳话。
性美是比较容易与单纯生理欲求相混淆的领域,因此道德在这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必须注意的。
4、性美与宗教
性美与宗教的关系不亚于与道德的关系。如果说道德在许多方面对性美还有些积极意义的话,那么,宗教则基本上起着消极作用。在这方面,中世纪的基督教是最有代表性的。
首先,基督教否定了人体之美。中世纪教堂,裸体绘画与雕塑是被严格禁止的。教会认为,肉体是精神的羁绊,无美可言,人体艺术也就毫无意义。
其次,与人体美相联系,基督教也无视服饰美。在中世纪宗教统治下,服装一律是包围式的,极力抹杀人的形体特征,妇女除了脸庞不得不暴露以外,其他部分一律遮蔽起来,这是为了避免引起异性的邪念。从服装的色彩款式方面看,也是单调和笨拙的。
更重要的方面是性禁忌,其违反人性已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基督教从根本上否定性爱,认为性欲是可耻的,罪恶的。耶稣的使徒保罗就提出“男不近女”的主张,并且身体力行,抛弃家庭,自行阉割,以献身宗教;圣柔米宣称,圣徒的使命之一,是“用圣洁的大斧砍倒婚姻之树”;圣奈勒斯已有两个孩子,忽然痛哭忏悔,与妻子离异。琉西霞为了不当诱惑男人的妖魔,自己刺瞎了双眼,被奉为贞女;西尔维斯已年过六十,四十年间一直拒绝盥洗手指以外的部位,来表明自己与性无缘。
然而,如果真的断绝男女之欲,那就连这些拯救人类的圣徒也不存在了,人类灭绝,基督教也无法存在,于是只好允许婚姻中的性“罪恶”。但又规定了繁琐的禁忌日,夫妻在这些日子性交是犯罪的,将在阴间受到烈火和毒蛇的严厉惩罚;发现这种“不正当性交”的人必须立即向神父告发,神父则对当事人进行公开审判。神学家彼得还规定:凡是结婚后没有生育子女的夫妇,就应判死罪,因为他们不思正事,只是以性交取乐。
佛教则为了防止女性诱惑而提出以“九想”来排斥“六欲”,六欲是指男性对女性肤色、形貌、仪态、语言、细滑、人相六方面的欲望;“九想”是膨胀想(想象人是膨胀的尸体)、青瘀想(想象人是遍体青瘀)、坏想(想象人是坏烂的尸体)、血涂想(想象人体血肉涂糊)、脓烂想(想象人体浓烂腐臭)、嘬想(想象死后鸟兽来嘬咬尸体)、散想(想象被嘬咬尸骨散乱)、骨想(想象人是一堆白骨)、烧想(想象人死后火化成骨灰)。有了这“九想”,女人就成了极其丑陋不堪的东西,情欲自然就会消失。扼杀性美,是各种宗教的共同之处。
5、性美与艺术
艺术美是生活美的反映和升华。性美是生活美的重要内容,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艺术作品之中;艺术又反作用于社会生活,使欣赏者接受熏陶,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包括性审美水平。
艺术中性美最多出现的是爱情美。古今中外,爱情歌曲、爱情神话、爱情小说、爱情戏曲、爱情影视等等,构成了一片广阔无垠的海洋。《诗经》、汉乐府、唐诗、宋词中有大量的爱情名篇,七仙女下凡、牛郎织女等神话,《红楼梦》、《激流三部曲》等小说,《长生殿》、《牡丹亭》、《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戏剧,都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西方艺术中,爱情占有更大的比重,长篇巨著中,几乎没有不涉及爱情的。如莎士比亚的戏剧《罗米欧与朱丽叶》、《奥赛罗》,斯汤达的小说《红与黑》,高乃依的戏剧《熙德》,席勒的戏剧《阴谋与爱情》,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克列尼娜》等等。这些反映爱情生活的作品真实地描写了生活中恋人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有正剧,有喜剧,也有悲剧,欣赏者从这些作品中体味着爱情的真谛,作品也激励着人们去寻求高尚的、美满的爱情,净化着欣赏者的心灵。
无庸讳言,影星、歌星效应是唤起社会公众性意识的重要媒介。即使他们演出的内容与爱情无关,也会对青少年编织自己的爱情幻想起着巨大的诱导作用,尤其是那种被称为“性感演员”的人,诱导作用更大。有时,明星效应可能使某些天真的少年误入迷宫,偏离了爱情的正确轨道,“追星族”中有一些成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属于这种情况。
总之,爱情是艺术永恒的题材,艺术也激发出无穷的爱情力量。人体艺术也占有广阔的地盘。三万年前原始人类的维林多夫的维纳斯雕像以崇拜的心理塑造了一个生育女神的形象,胸、腹、臀、会阴等与生殖有关的部位被夸张了,以表现对生殖的热情歌颂;后来人体艺术就带有某种象征意味,也运用变形手法,比如古埃及的方尖牌乃是男性器官的象征。到古希腊,人体艺术走向写实,直到当代社会,人体艺术久盛不衰(中世纪除外)。艺术中的人体是经过提炼、加工、升华了的完美形象。往往被视为人体美的标准和典范,因而影响到现实生活中人体美的创造。
关于性行为,艺术家们大多采取慎重的态度。有关这类艺术内容向来是毁誉并存的,有时,性行为的审美表现与淫秽表现的界限很难划定。《红楼梦》曾被封建卫道者们斥之为淫书,今天已被视为长篇小说的典范之作了;《金瓶梅》也曾被列为禁书,今天人们也能肯定其中的积极价值。实际上,这一题材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回避的,问题在于如何去表现。正确的做法应当是:①将这一内容上升到审美层次;②通过性行为的描写显示出特定的社会内容;③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暗示手段,即用曲笔。比如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用“露滴牡丹开”一类比喻性词语暗示性行为。
丰胸 保湿 美白 防晒 抗皱 控油 除痘 祛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