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专题推荐: 感冒 肺结核 前列腺炎 颈椎病 便秘 痔疮 乙肝 脂肪肝 高血压 冠心病 中风 糖尿病 痛风 老年痴呆 癫痫 阴道炎 乳腺增生 无痛人流 牛皮癣 白癜风 淋病 肿瘤 |
2.6 清晨帐内密度 2003年帐内捕蚊10次,蚊帐500顶,捕获按蚊170只,帐内人数752人,帐内平均密度0.31只/帐。2004年帐内捕蚊12次,蚊帐600顶,捕获按蚊16只,帐内人数1106人,帐内平均密度0.027只/帐(表3)。
1.3.3 清晨帐内密度 清晨(5:00~8:00)捕捉50顶帐内全部按蚊,统计帐内居民睡眠人数。
1.1 病原学监测 每年5~10月对“三热”病人(疟疾、疑似疟疾和原因不明发热病人)进行疟原虫镜检。对镜检疟原虫阳性,症状典型和抗疟药试治有效者,一律给予氯喹3天、伯喹8天的八日根治疗法。
枣阳市属非稳定性中高度间日疟流行区,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发生过两次疟疾大流行。通过几十年的综合防治,特别是开展五省疟疾联防以后,至上世纪90年代,基本控制住了疟疾病在我市的流行,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但由于疟疾流行因素尚未根本改变,疟防措施落实不力导致传染源扩散与积累,自然因素的改变造成媒介按蚊密度的增加,至2000年,我市疟疾发病又呈上升趋势,局部出现爆发点[1]。为了及时掌握我市疟疾流行动态,为制定今后的疟疾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选择发病率较高的杨当镇司庄村,作为疟疾流行病学监测点,于2003年开始进行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2.4 按蚊种类 共捕获人房和帐内按蚊311只,经鉴定全部为中华按蚊。
表1 发热病人血检及疟疾病例监测 略
病原学监测结果显示:本地原发病例少而分散,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呈现1户1例,1月1例,表明疟疾传播尚未完全阻断。 “三热”病人年血检率1.83%,血检阳性病例占疟疾病例的66.67%,较低的血检率能检出较多的疟疾病例,说明当地人群免疫力逐渐下降,感染疟疾后症状更为明显,与血清学监测结果相一致。媒介监测结果显示:2003年和2004年室外人工叮咬年平均密度分别为9.54只/(人・h)和1.31只/(人・h),清晨帐内密度分别为0.31只/帐和0.027只/帐,媒介密度呈自然下降。结合疟疾发病2004年较2003年下降33.33%,我们认为媒介按蚊密度高低是影响疟疾发病的重要因素。
2.2 发热病人血检 共血检“三热”病人27例,年血检率1.83%,其中2003年血检18例,疟原虫阳性4例。2004年血检9例,疟原虫阳性2例,血检阳性率均为22.22%。血检阳性病例占疟疾病例的66.67%(表1)。
2 结果
湖北省枣阳市2003~2004年疟疾流行病学监测报告
1.2 血清学监测 流行季节末对小学生进行疟疾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
2.5 室外人工叮咬密度 2003年捕获按蚊248只,人工叮咬年平均密度9.54只/人・h。2004年捕获按蚊63只,人工叮咬年平均密度1.31只/人・h(表2)。
2.1 疟疾发病 两年报告疟疾病例9例,全部为本地原发病例,其中2003年报告疟疾病例6例,发病率0.81%, 2004年3例,发病率0.41%,2004年较2003年下降33.33%。所有确诊病例均给予氯喹3天、伯喹8天根治。
1.3.2 室外人工叮咬密度 6~9月在居民住房与孳生地之间悬挂一顶蚊帐,帐脚距地面20cm,帐门稍敞开,1人坐入帐内作诱饵,另1人捕捉帐内全部按蚊,捕蚊时间从日落后30min开始,捕捉1h。每旬一次,定人、定时、定点。
本次监测提示我们:在中华按蚊为唯一传播媒介,疟疾传播尚未完全阻断的非稳定性疟区,应认真抓好传染源管理,及时发现和根治残存病例,通过“三热”病人血检能发现大多数疟疾病人,可以有效的避免传染源的扩散与积累。同时应认真做好媒介监测,一旦发现媒介按蚊密度增加或嗜人按蚊入侵,应立即采取灭蚊措施,防止疟疾发病回升。
1.3.1 按蚊种类调查 采用清晨室内捕蚊的方法,连续捕获人房和帐内按蚊200只,单管饲养产卵,根据卵块和成蚊形态进行鉴别[2]。
1 内容与方法
疟疾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寄生虫病,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积极防治,疟疾发病在我市得到有效控制,疟疾流行病学特点也发生了改变。
1.3 媒介监测
表2 枣阳市疟疾监测点按蚊人工叮咬密度比较 (略)
2.3 血清学监测 对3~4年级小学生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T), 2003年检测300人,阳性(≥1:20)4例,阳性率1.33%,2004年检测310人,阳性4例,阳性率1.29%,表明人群抗体水平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