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 资讯 男性 女性 生活 母婴 疾病 美容 整形 减肥 保健 体检 心理 中医 医学 药学 药品
您的位置: 中华康网 >> 新生儿疾病 >> 母乳性黄疸有何特点?

母乳性黄疸有何特点?


www.cnkang.com  2008-9-4 10:21:18  互联网

  母乳性黄疸主要原因可能是与新生儿小肠对胆红素的吸收有关。母乳性黄疸一般可分为早发型及迟发型两种类型。无论是早发型或迟发型母乳性黄疸,一旦停喂母乳,黄疸就减退;若再开始母乳喂养,黄疸又会重新出现。

  母乳性黄疸的特点

  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其特点有:母乳喂养,足月儿多见。

  1、 黄疸在生理性黄疸期间,即出生后2天至2周发生,但不随生理性黄疸的消失而消失。

  2、 黄疸以轻、中度为主,重度少见(大于或等于342umol/L),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多见。

  3、 患儿一般情况好,肝脾不大,肝功能正常,HbsAg阴性。停母乳48-72小时后黄疸明显减轻,如再喂母乳黄疸反复。

  母乳性黄疸的发病机制

  最近几年研究认为,母乳性黄疸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由胆红素肝肠循环增加所致,这种学说较为成熟,并得到验证,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在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

  1、新生儿肠道内β-GD极丰富,主要来源为母乳(新生儿自身也可产生,正常肠道菌群建立后也可产生,但产生较少),β-GD分解结合胆红素,还原为未结合胆红素,经小肠再吸收进入肝肠循环,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多,引起黄疸。

  2、新生儿小肠中β-GD活性高,为成人10倍。

  3、新生儿摄入不足,肠内蠕动减少或开奶延迟,肠道菌群建立晚,缺乏转化胆红素的菌群,可使结合胆红素排泄减少。

  4、 有人发现母乳中有特殊的脂肪酸、胆固醇,促进了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

  母乳性黄疸需要干预吗?

  对足月健康儿,增加喂养次数,刺激肠蠕动,减少胆红素吸收可预防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当胆红素升至250-270 umol/L时暂停母乳喂养,48小时改配方奶直到胆红素降到安全范围再恢复母乳,当胆红素升至256-342umol/L时,暂停母乳改配方奶同时给予光疗或不停母乳加光疗。早产未成熟儿,血清胆红素达170umol/L时应停母乳给予光疗。

  母乳性黄疸的愈后

  愈后良好。但最近仍有测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发现一组胆红素浓度256-427umol/L(15-25mg /dl)母乳性黄疸患儿有1/3异常,将胆红素降至正常,则此改变消失。提示母乳性黄疸有导致轻微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可能,应注意合理处理。

 丰胸 保湿 美白 防晒 抗皱 控油 除痘 祛斑

这8种女性更容易生男孩

给宝宝选购酸奶必学3招

不良走姿影响孩子大脑

六妙招有效挖掘宝宝记
健康花边
赞助商连接
头条推荐
文章排行
让宝宝长高的5大简单方法 点击数:820
孕期性生活的禁区 点击数:603
新妈妈该怎么清洗乳房? 点击数:584
孕中期的胎儿有意识了吗? 点击数:563
坐月子恢复“完美身材”妙招 点击数:559
致宝宝性早熟的4类食物 点击数:558
宝宝喝牛奶需注意事项 点击数:546
孕期妈妈的“七怕” 点击数: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