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多年来,我国关于父亲角色的话题一阵热过一阵,尤其在1996年、1997年,几乎形成了一场全国性大讨论。各种媒体拉开醒目的大标题:"父亲为何淡出家庭教育"、"今天的父亲失去了什么"、"我们现在怎么做父亲"……跨入新世纪,终身教育与毕生发展的理念日益成为社会的主导价值,经济、社会的新发展要求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创新、人文等综合素质,而某些素质的培养亟需父亲的投入与参与。因此,在时代的感召下,人们不能不思考父亲角色的定位,人们也不能不看到,一个"新父亲时代"已经到来。
一、父亲角色的获得,是个终身学习、毕生努力的过程;父亲角色的学习,不仅指"为人父"的责任承担,而且指"父为人"的人格修养。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和家庭规模的小型化,由父母双亲和一个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逐渐占据很大的比例,人们(尤其是一些发展心理学家)逐渐关注起家庭成员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独生子女身上的种种缺陷映现着早期教育的不良,一项项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父亲"淡出"家庭教育是个重要原因。"父亲淡出",其实质是男性文化在儿童教育中的整体"淡化",使整个儿童教育处于女性文化状态之中。其深层次原因是应试教育的误导,人格教育、创新教育等不受重视,再加上社会竞争加剧的压力,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导致父亲们在人格成长教育等"强项"上难以发挥作用。新世纪前后,教育改革从思想观念层面、制度层面上全面展开,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全国上下的共同行动。这一切,为父亲的"复出"与角色重塑提供了可能,也提出了希望。
在终身教育观、毕生发展观的价值导向下,很多研究者在研究"个体成为父亲后的一系列发展变化"的丰富成果基础上,提出:在育儿的过程中,不仅父亲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而且孩子的出生发育也对父亲"成长"产生影响。"初为人父"意味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的重新构造。研究表明,育儿体验不仅刺激着父亲角色的加速确立,而且促进父亲个性的健康完善。在亲子沟通中,父亲的自我克制性、视野开阔性、生存感、自我能力感等也会显著变化。"影响"是互动的,效应是广泛的。随着孩子从婴幼儿、儿童发展为少年、青年,乃至成人,父亲角色都将陪伴孩子。因此,父亲角色的获得,将是一个终身学习、毕生努力的过程;父亲角色的学习,不仅指作为父亲对家庭的责任承担,而且指父亲自身一辈子"做人"--处世、立身的人格修养。
二、"父职教育从亲职教育中凸现",是社区家庭教育发展的基础趋势;有效的"父职课程方案",将是实施"父职教育"的主要载体。
在我国众多社区中,亲职教育正在受到广泛重视,亲职教育与亲子教育齐头并进,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一道风景线。但是,没有把父职、母职教育在综合中分化、细化,显然已滞后于父亲们对于角色获得的期望和对于角色知识的渴求。现实的需要已经发出信号:社区内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应以实际行动向父亲们提供"了解父职教育的知识和经验",提供"父亲们参与亲职教育"的机会。据调查,70%以上的父亲愿意并希望参与社区、社会提供的"父职教育"培训。
父职的内涵,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不同个人,对于父职文化的建构,也是会有不同的。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父职角色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①发展良好的夫妻关系,共同抚养孩子成长;②承担父职分工担当的责任,包括对孩子经济的、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照顾与抚养;③发展亲子关系,维护良好的亲子沟通,给予孩子必要的教养;④做一个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父亲",兼具双性优良特质,为孩子提供性别角色示范。
所谓父职教育方案,是指适合父亲需要的亲职教育方案,为父亲们提供学习教育与相互支持的机会,帮助他们成为负责任的父亲,更好地担当父亲角色。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父职教育呢?有的地方开设"父亲课"与"母亲课",是个好创意。海外的许多研究也可为我们提供借鉴,例如美国的全国父亲网络(National Fathers Network)自1985年起逐渐发展的"父亲支持方案"(Father Support Program),在美国及加拿大实施中很受欢迎。有了有效的"父职课程"方案,就可以事半功倍地落实父职教育的目标。
三、网络时代给家庭教育带来深刻变化,父亲要适应这些变化,实现角色转换与新的定位;"新父亲"形象的重塑,受制于社会、家庭、儿童的需求。
21世纪的时代性标识是网络及网络经济。网络技术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教育领域中,网络学习成了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网络信息更成为教育的主要资源。无疑,作为家庭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父亲无法回避网络的巨大冲击,而冲击最大的是对父亲旧有角色的挑战,网络时代呼唤着父亲角色的转换与新的定位。
网络时代带来了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信息化、学习方式自主化和亲子关系平等化。面临网络时代的挑战,父亲一般有三种选择:①保守的选择,即坚持原有角色定位,排斥角色更新,对新的信息技术恐惧与不安,避而远之;②激进的选择,即放弃原有的角色,盲目进行角色转换,对任何新东西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③辩证的选择,即既不放弃自己原有角色,也不固守不变,对信息技术既不盲目崇拜,也不盲目排斥,而是不断整合新的角色以重构父亲角色定位。
显然,第三种选择是明智的选择,它给父亲角色以新的生命。"新父亲"的形象将受制于社会、家庭、孩子的多种需要,集养护者、规范者、保护者和精神导师于一身,是社会的脊梁、家庭的大树和孩子的伙伴,是未来生活的设计者、社会学习的辅导员和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四、在"学习化"背景下,父亲应致力于"自我发现","文化父亲"将是"新父亲"教育策略的基石。
学习型家庭是21世纪家庭的基本形态,终身学习是通往新世纪的一把金钥匙。作为孩子的父亲,并非就是孩子天然的教育者。父亲角色的实现,是在自己带头学习新知识的动态过程中完成的。读书是学习,育儿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父亲角色的成功,基于成功的心态,更基于对自我潜能的发现。家庭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在于家庭全体成员个性的健康发展。父亲的才干不仅表现于学识、智慧、技能和力量,而且要善于营造宽松愉悦的家庭环境。
所谓文化父爱,即父亲对孩子的爱应以"文化自觉"奠基,对孩子不仅具有爱的热烈情感、爱的具体行为,更要具备爱的艺术;既要重视孩子的智能培养和科学技术训练,更要重视人文知识熏陶和人文精神弘扬;培养孩子的人文素质是父亲的主要职责。"教育概念首先应是道德概念",家庭教育应该首先是一段成功的道德养成的历程。塑造孩子的人文素质就是提升家庭在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中的实力。
五、重视"家庭参与"是衡量"新父亲"形象是否到位的重要标志,合理分配时间是亲情链接的关键。
一份"学习型家庭生活质量表"显示,家人对家庭的归属感、幸福感,源于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对话、情感承诺和时间分享。父(母)亲以家庭为优先,并愿为家庭付出,是家庭持续发展的前提。家人间亲密的闲聊或讨论,彼此相爱,相互尊重,并愿与家人共同分享彼此的时间,是家庭幸福美满的动力与源泉。其中,家人对家庭的"参与度",则是维系家庭的最重要的黏合剂,尤其是父亲对于家庭的"参与度"举足轻重,起着稳定和提升的重要作用。与传统的父亲角色相比,"新父亲"不仅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撑,而且是各种家庭活动的重要支撑。当然,参与度并不一定与投入的时间等同,是否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与家人彼此亲近、相互接纳,是否合理地分配时间参与家人的共同活动,是亲情链接的关键。
六、成功的父爱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研究各种不同类型家庭中的父亲角色行为,应该得到必要的关注和重视。
正如"教必有方,教无定法",不同类型家庭中的父亲角色行为也可谓"行必有方,为无定法"。比较研究古今中外成功父亲的范例,有的出自健全家庭,有的出自困难家庭,有的出自单亲家庭,有的出自隔辈家庭……形态各异,方法多样,各有各的成功之处,但来自相同类型家庭的父亲角色行为,仍可以抽象出一定的规律,探究出一些科学的途径,例如,"做父亲,要抢占制高点","做父亲,要讲究成本"等等。目前,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家庭的变迁,因夫妻离异等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和因职业变动等原因造成的特殊家庭,数量均有增多趋势,这些新情况都向"不同类型家庭的父亲角色研究"提出了新要求。为了社会的稳定发展,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这个新要求理应得到我们大家的共同关注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