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学校的标准已从能力竞争向金钱多少、户口地区等“边缘地带”发展。家住重点学校旁是上辈子修来的福份。没有这个优势,孩子的前途掌握在父母手中了。家长抱定“好幼儿园通向好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这一信条,开始了漫长的择校历程。
如此情形招收来的学生有着高人一等的自负心理:你爸爸是处长,我爷爷是局长,你穿彪马,我背沙驰,你用寻呼机,我有大哥大……高额的消费和攀比成为某些重点学校的一道特殊风景。苦苦追寻的家长,你们想到了吗?
零花钱
如果调查沉重的钱包,里面的金额可能使你不相信他们是“伸手阶级”。钱从何而来?学生自有办法:一是以买早餐、学习用品为由向家长要;二是逢年过节、过生日长辈给的;学校集体活动,同学聚会也是向父母伸手的绝好时机。12岁的学生生日当天的礼金高达2600多元,就发生在小领居身上。一位中学教师调查,他班上的大部分同学每月的零花钱在150元左右,有的更多。这几乎相当于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第一年的基本工资。
这么多钱怎么花呢?一是同学聚会,名目繁多,生日聚会、周末聚会、升学聚会、选班干部聚会、家中搬迁聚会、甚至孤独聚会、消气聚会。二是互赠礼品。有事没事都可送礼,几元钱的贺卡太小气,十几元、几十元的工艺品、文具也很平常。三是“煲电话弱”,除了问题目,对答案,还有社会热线、声讯电话。四是戴首饰,穿名牌;耐克鞋、苹果裤“包装”的学生随处可见。面对日益高涨的学生消费,家长有两种说法:一是我们这一代吃的苦太多了,孩子多花点钱不算什么。有的则忧心忡忡:现在尚且如此,将来如何了得?
送礼
“礼尚往来”,同样侵蚀着本应纯洁无瑕的校园。为了孩子,家长想尽招数给学校领导和老师送礼。过年过节自不必说,老师结婚得送,老师得了子得送,老师的孩子结婚还得送,只要孩子在老师手里,大有“子子孙孙无穷尽矣”之势。送礼有讲究:班主任送多少,辅科老师送多少;形式巧妙,明送、暗送种类繁多--挂历、红包、礼品,还有保险、IC卡、会员证……
家长何不知送礼对孩子心灵的危害,但老师的暗示、学生的攀比使家长不自觉成了送礼的操纵者。“现在什么都靠关系,我们也想让老师对自己孩子好一点。”家长说。送礼现象在幼儿园、小学最利害,到了中学要好一些。
午餐
“最盼望能吃一次西红柿炒鸡蛋。”这活源自一位小学生日记。他说学校的午餐老是“红、白、黑”:胡萝卜、辣豆腐和煮茄子。老师一拖堂,恐怕连热饭都吃不上。晚上赶作业,早晨起不来,有时早饭就免了。往往上课时肚子就抗议,一天不知要用几块奶糖巧克力充饥。
难怪学校门口的羊肉串、糖芦葫生意火爆。
家长的苦恼更多:给孩子带饭,首先学校要有热饭的地方,带的好些,又怕被素质差的教工拿去,结果连饭盒都没处寻。给钱买,又怕孩子省下钱挨饿。让孩子自己回家开煤气热饭,万一煤气池露,其后果不堪设想。很多双职工的孩子就是在“早餐简单,午餐凑合,晚餐大吃一顿,中间不时吃点零食”中一天天长高。孩子的兜里除了“越吃越爱吃”的零食,还有胃得乐、玛叮林等胃药。八十、九十年代,全国大规模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均发现学生“体质不能随身高相应发展。城市比农村更成问题,这种俗称的“豆芽菜”,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营养不良。
于是各种补品充塞本就虚弱的胃,食物太精营养过剩又造成了另一批特体儿童--少年肥胖症患者。
日本的经验是:中小学中普及学生餐厅,配以统一营养均衡的膳食。保证学生定时、定量、高质量完成午餐。
睡眠
医学理论要求:小学生每天睡眠不能少于10小时,中学生8-9小时。这种正常的生理要求经常被过重的课业负担剥夺。睡个好觉竟成了学生的奢侈愿望。睡眠的不足和低质导致视力下降,体质较弱;男生1500米、800米长跑的达标人数逐年下降。可怕的是有的学生已开始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小脑缺乏活动训练,动作呆傻笨拙。而大脑思维反应被圈死在课本、习题、考试的怪圈中,对外界广阔的天地有的学生竟一无所知。
家长们能否下决心,让孩子放弃来自家庭的额外作业,安安稳稳睡个好觉?分数与睡眠,孰轻孰重?
抵制诱惑
信息大爆炸,良莠不齐的弹片打中了无知的孩子们。儿童对事物的敏感好奇来自于天性。可我们给孩子提供的又是什么?是传媒中的暴力、荒诞、迷信?还是金鸡百花奖儿童片一连几年的空缺?是隐讳的广告语:“难言之隐,一洗了之?”还是药品框合里明晃晃的性用品说明书?家长无奈:孩子获取信息的渠道太多了。连小学校的图书馆里都能借出《性爱之旅》,遍布街头的书摊谁又看得住呢?做家长只能做的恐怕只有教孩子学会分辨,抵御欲望膨胀。可这在随处可见的不良、不宜信息面前,实在是微不足道。
代沟
现在没有几个家长敢拍着胸脯说他了解自己的孩子。两代人好像隔着玻璃墙生活:看得见,摸不着。家长眼里的孩子可能有点精怪,有点敏感,而孩子眼中的家长好象是另一个世界的人。1996年《中国妇女报》组织了“中小学生八大烦恼”的社会调查“我不知道怎样向父母说出我的想法?”占“家长不能理解我”这一项的33.7%,居首位。其次是“家长只知道关心我的成绩。”“我想做的事家长总不让我做。”,“父母不相信我。”家长在孩子心目中是如此的形象?严厉与溺爱中间没有道路可走了吗?
教育专家关鸿羽为家长们介绍了通向孩子心灵的三条捷径:理解孩子,了解他们心理;学会“心理换位”;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保持一颗童心。
丰胸 保湿 美白 防晒 抗皱 控油 除痘 祛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