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低尿酸血症
通常在某些诱因影响下急骤起病,关节明显红肿、灼热、剧痛难忍,常于午夜、凌晨惊醒,疼痛于24~48小时……
通常在某些诱因影响下急骤起病,关节明显红肿、灼热、剧痛难忍,常于午夜、凌晨惊醒,疼痛于24~48小时达到高峰,数天或数周内自行缓解,恢复正常,以后可能复发。大约90%的
患者首次发作累及单关节,特别是第一跖趾关节。依据反复发作的急性单
关节炎和无症状间歇期、低尿酸血症及对秋水仙碱
治疗有特效的临床特点,对典型
病例的诊断应无困难。对于少数不典型患者,可采用1977年
美国风湿病学会标准中所列12项(临床、实验室、X线表现),符合6项及以上,可做出临床诊断。同时应与丹毒、蜂窝织炎、化脓性关节炎、创伤性
关节炎、假性
痛风等相鉴别。
三、高尿酸血症的处理原则
值得强调的是,确诊
痛风的“金标准”是在关节滑液或结石组织中证实尿酸盐结晶的存在。常用的方法是用偏振光显微镜观察针状负性双折光现象,或在普通光镜下发现针状或棒状结晶,还可看到白
细胞吞噬结晶的现象,在急性
关节炎期有90%的阳性率,因此应积极开展此项检查。
抑尿酸生成药别嘌醇(allopurinol)用于尿酸产生过多型的低尿酸血症,或不适于使用促尿酸排泄药者,也多用于继发性痛风(肾功能不全者减量使用)。其可能的副作用为皮疹、药热、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
肝功能损害等,应定期监测。事实上,尿酸排泄减少与尿酸产生过多同时存在的混合型并不少见,如血尿酸明显升高,
痛风石形成或单用一类药物疗效不佳时,可采用二类药物联合治疗。所有降尿酸药物均应从小剂量开始,渐增至治疗量,以防止用药后血尿酸波动诱发急性
关节炎,也可在开始使用降尿酸药物的同时,预防性服用秋水仙碱或非类固醇类抗炎药。降尿酸药物见效后改用维持量长期使用,使血尿酸水平保持在5.5 mg/dl(327 μmol/L)以下。因此应教育患者长期随诊,定期检测
血尿酸及相关生化指标,以便及时调整用药,控制病情
进展。切不可一次
血尿酸化验正常即自行停药。
间歇期的治疗目的是维持
血尿酸于正常范围,初次发作者饮食控制无效时,应接受降尿酸治疗,力争减少急性发作,延缓或避免慢性
痛风及肾脏病变的发生。慢性期仍以降
低血尿酸水平为主要目的,同时对慢性
关节炎及可能并发的肾脏病变进行治疗,必要时需处理
痛风石,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然而,遗传体质性因素为低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根本病因,临床上部分患者有家族发病倾向,环境因素仅是低尿酸血症及
痛风发生和加重的诱因。因此不可使患者误认为单纯控制
饮食即可“治愈”
痛风。相反,除戒酒、减少嘌呤摄入、强调
生活规律外,不应过度严格限制患者饮食,采用药物干预才是治疗
痛风的主要手段。
痛风患者应采用
低热能膳食,保持理想体重,同时避免高嘌呤食物(动物内脏,沙丁鱼、蛤、蚝等海味及浓肉汤等),应严格戒饮各种酒类,每日饮水量应在2000 ml以上,以保证足够尿量。同时避免诱因,如暴食酗酒、受凉受潮、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穿鞋要舒适,防止关节损伤,慎用影响尿酸排泄的
药物等。
近年来低尿酸血症及
痛风在我国的患病率明显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2. 药物治疗
此外,爱西特是一种微粒化的活性碳,口服后在肠道吸附尿酸、肌酐,增加尿酸从肠道排泄,进而降
低血尿酸水平。适用于肾功能不全的高
尿酸血症及
痛风患者。
1. 预防
尿酸盐
肾病患者最初表现为夜尿增加,继之尿比重降
低,出现
血尿,轻、中度蛋白尿,甚至肾功能不全。此时,应与肾脏
疾病引起的继发性
痛风相鉴别。尿酸性尿路结石则以肾绞痛和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X线平片大多不显影,而B超检查可有发现。对于
肿瘤广泛播散或接受放化疗的患者突发急性肾衰,应考虑急性尿酸性肾病,早期
血尿酸急骤明显升高、尿中可见大量尿酸结晶和红细胞是其特点。
此期为病程迁延多年,持续高浓度的
血尿酸未获满意控制的后果,
痛风石形成或关节症状持续不缓解是此期的临床特点。结合X线或结节活检查找尿酸盐不难诊断,此期应与
类风湿关节炎、
银屑病关节炎、骨
肿瘤等相鉴别。
痛风的药物治疗应分期进行,急性期以缓解和消除症状为主。在急性发作的“第一时间”使用秋水仙碱常能收到迅速、有效、彻底终止发作的戏剧性效果(该药也用于预防发作及诊断性治疗)。值得注意的是秋水仙碱的治疗剂量与
中毒剂量十分接近,其副作用除可引起恶心呕吐、
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外,还有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
贫血、肝细胞损害、
脱发等,肾功能不全者慎用。也可选择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甚或
激素。此期不应临时加用降尿酸药物,以免延长发作或引起转移性
痛风。
按照
痛风的自然病程可分为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而急性
关节炎是
痛风的主要
临床表现,且常为首发症状。
降尿酸药物分为促尿酸排泄药和抑尿酸生成药,可参考患者24小时尿中尿酸排泄量来选用。低嘌呤饮食时,尿酸排泄量大于600 mg 3.6 mmol,或普通饮食时,尿酸排泄量大于800 mg 4.8 mmol提示尿酸生成过多;反之被认为尿酸排泄减少。一般认为,尿酸排泄减少型占大多数,如肾功能正常或轻度受损,又无尿酸盐肾病及泌尿系结石,可选用苯溴马隆、苯磺唑酮、丙磺舒等促尿酸排泄药。用药期间应服用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或碱性合剂使尿pH保持在6.5左右,以预防尿酸在肾脏组织形成结石(但碱性合剂不可过量,以防钙质结石形成),并嘱大量饮水,保持尿量。
此期为反复急性发作之间的缓解状态,通常无任何不适或仅有轻微的关节症状,因此,此期诊断必须依赖过去的急性
痛风性
关节炎发作病史及低尿酸血症。
4.肾脏病变
目前倾向将原发性高
尿酸血症划归在代谢综合征范围。代谢综合征是伴有胰岛素抵抗的一组疾病,包括糖耐量异常(
糖尿病、糖耐量减退)、中心性
肥胖、
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微量白蛋白尿等代谢异常,这些均与
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相关。临床上一半以上的原发性
痛风患者伴发上述疾病的一种或数种,已有多项
研究经过长期随访证明,
血尿酸水平升高与心血管病死率密切相关,提示高
尿酸血症是
冠心病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有人提出,高
尿酸血症在
痛风发作之前可能造成肾损害。但迄今尚无直接证据说明溶解的尿酸对人体有害,亦无对无症状的高
尿酸血症进行治疗的充分理由。临床上只对有
痛风家族史或
血尿酸>9.0 mg/dl 535 μmol/L、24小时尿尿酸>1000 mg 5.9 mmol的无症状高
尿酸血症患者进行药物干预,反之无需使用降尿酸药物,但应控制饮食,避免诱因,并密切随访。如果伴发
高血压病、
糖尿病、
高血脂症、
心脑血管病等,应在治疗伴发病的同时,适当降
低血尿酸(见图1)。对于继发性高
尿酸血症及
痛风,则以治疗原发疾病为主,兼顾降尿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