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机制
6.其它因素 (1)年龄:AS检出率和病变程度的严重性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并与动脉壁的年龄性变化有关。 (2)性别:女性绝经前HDL水平高于男性,LDL水平……
6.其它因素 (1)年龄:AS检出率和病变程度的严重性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并与动脉壁的年龄性变化有关。 (2)性别:
女性绝经前HDL水平高于男性,LDL水平低于男性,患
冠心病几率低于同龄组男性。绝经后,两性间发病率差异消失。 (3)体重超重或
肥胖。 (4) 感染:有实验报道某些病毒可能与AS发生有关。
5.遗传因素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脂蛋白脂酶缺乏症等患者AS的发病率显着高于对照组,提示遗传因素是AS的危险因素。
4.糖尿病和高胰岛素血症 是与继发性高脂血症有关的疾病。
糖尿病患者血中TG、VLDL水平明显升高,而HDL水平降低,与AS和CHD关系极为密切。高血糖可致LDL糖基化和高甘油三酯血症,后者易产生sLDL并被氧化,有利于LDL促进血单核细胞迁入内膜而转为泡沫细胞。血中胰岛素水平越高,HDL含量越低,
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
3.吸烟 大量吸烟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和血内一氧化碳(CO)浓度升高,碳氧血红蛋白增多。血中CO的升高刺激内皮细胞释放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促使中膜SMC向内膜迁入、增生,参与AS的发生。大量吸烟可使血中LDL易于氧化(oxidization),氧化LDL有更强的致AS的作用。烟内含有一种糖蛋白,可激活凝血因子Ⅻ及某些致突变物质,后者可引起血管壁SMC增生。吸烟可以增强血小板聚集功能、升高血中儿茶酚胺浓度及降低HDL水平。这些都有助于AS发生。
2.高血压 高血压时血流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压力和冲击作用较强;血压能直接影响动脉壁结缔组织代谢;高血压可引起内皮损伤和(或)功能障碍,使内膜对脂质的通透性增加;与
高血压发病有关的肾素、儿茶酚胺和血管紧张素等也可改变动脉壁代谢,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从而造成脂蛋白渗入内膜增多、血小板和单核细胞粘附、中膜SMC迁入内膜等变化,促进AS发生和发展。
1.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 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是AS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血脂以脂蛋白(lipoprotein,LP)的形式在血液循环中进行转运,因此高脂血症实际上是高脂蛋白血症。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是AS和CHD的主要致病因素。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乳糜微粒(CM)也与AS发生有密切关系。高密度脂蛋白(HDL)有抗氧化作用,防止LDL氧化,并可通过竞争机制抑制LDL与血管内皮细胞受体结合而减少其摄取,因此,HDL具有抗AS和CHD发病作用。
一、病因 (一)危险因素 AS病因至今仍不十分清楚,下列因素被视为危险因素(risk factors)。
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机制?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机制是怎么样的?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机制能治疗吗 ?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硬化(arteriosclerosis)是指一组以动脉壁增厚、变硬和弹性减退为特征的动脉硬化性疾病,包括以下三种类型: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最常见的和最具有危害性的疾病②动脉中层钙化(M nckeberg medial calcification)较少见,好发于老年人的中等肌型动脉,表现为中膜的钙盐沉积,并可发生骨化;③细动脉硬化症(arteriolosclerosis,arteriolar sclerosis)常与高血压和糖尿病有关,其基本病变主要是细小动脉的玻璃样变(详见高血压病)。 AS是一种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成分改变有关的动脉疾病,主要累及大动脉(弹力型—主动脉及其一级分支)、中动脉(弹力肌型—冠状动脉、脑动脉等),病变特征是血中脂质在动脉内膜沉积、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 SMC)和结缔组织增生,引起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及粥样斑块形成,使动脉壁变硬,管腔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