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肠结核病
四、全身症状 溃疡型肠结核常有结核毒血症,如午后低热、不规则热,弛张热或稽留热,伴有盗汗,可有乏力、消瘦、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症状和体征,并可有肠外结核特……
四、全身症状 溃疡型
肠结核常有结核毒血症,如午后低热、不规则热,弛张热或稽留热,伴有盗汗,可有乏力、消瘦、
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症状和体征,并可有肠外结核特别是结核性
腹膜炎、
肺结核等有关表现,增殖型
肠结核多无结核
中毒症状,病程较长,全身情况较好。
三、腹部肿块 主要见于增生型肠结核,肠壁局部增厚形成肿块。当溃疡型
肠结核和周围组织粘连,或并有肠系膜淋巴结核等,均可形成肿块而被扪及。腹块常位于右下腹,中等硬度,可有轻压痛,有时表面不平,移动度小。
二、腹泻与
便秘 腹泻是溃疡型
肠结核的主要症状之一,这是因肠曲炎症和溃疡的刺激,使肠蠕动加速、排空过快以及继发性吸收不良所致。排便一般每日2-4次,多为糊状便,轻者仅含少量粘液,严重者腹泻可每日多达10余次,便中有粘液及脓液,血便较少见。此外还可间有
便秘,粪便呈羊粪状,或
腹泻一
便秘交替出现。
一、
腹痛 因病变常累及回盲部,故疼痛最常见于右下腹,触诊时可发现局限性压痛点。疼痛亦可位于脐周,系回盲部病变牵引所致,疼痛一般较轻,呈隐痛或钝痛,亦有表现为间歇性疼痛,常于进餐时或餐后诱发,此为进食引起胃回肠反射或胃结肠反射所致;餐后疼痛系病变的肠曲痉挛或蠕动增强,因而疼痛常伴有便意,便后可使疼痛缓解。增生型
肠结核并发肠梗阻时,
腹痛主要为绞痛,并有
肠梗阻的相应症状。
多数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典型临床表现归纳如下:
二、增生型
肠结核 常见于盲肠和升结肠。初期局部水肿、淋巴管扩张。慢性期有大量结核性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增生,主要在粘膜下层,呈大小不等的结节,严重者呈瘤样肿块突入肠腔并形成肠狭窄,甚则引
肠梗阻。病变的肠段变窄增厚,或与周围组织粘连,形成肿块。回肠往往因盲肠慢性梗阻而扩大。
一、溃疡型肠结核 结核杆菌侵入肠壁后,首先肠壁集合淋巴组织有充血、水肿及渗出等病变,进一步发生干酪样坏死,随后形成溃疡并向周围扩展,溃疡边缘可不规则,深浅不一,有时可深达肌层或浆膜层,甚至累及周围腹膜或邻近肠系膜淋巴结。溃疡型肠结核常与肠外组织粘连,因此肠穿孔发生率低。肠结核的溃疡可随肠壁淋巴管扩展,多呈环状。在修复过程中,因有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易导致肠腔环形狭窄。此外,溃疡部位的血管有闭塞性内膜炎,所以溃疡型
肠结核很少引起大出血。
结核菌侵入肠道后,其病理变化随人体对结核杆菌的免疫力与过敏反应的情况而定。当感染菌量多,毒力大,机体
过敏反应强时,病变往往以渗出为主。并可有干酪样坏死并形成溃疡,称为溃疡型肠结核;若感染较轻,机体免疫力(主要是细胞免疫)较强时,病变常为增生型,以肉芽组织增生为主,形成结核结节并进一步纤维化,称为增生型肠结核。实际上兼有溃疡与增生两种病变者,并不少见,此称为混合型或溃疡增生型
肠结核。
肠结核好发于回盲部,依次为升结肠、空肠、横结肠、降结肠、阑尾、十二指肠及乙状结肠等处,偶有位于直肠者。胃结核亦有报导,但极少见。
结核病和其它许多疾病一样,是人体和细菌(或其它致病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当入侵的结核杆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强,并有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包括肠道功能紊乱引起的局部抵抗力削弱)时,方能致病。
三、邻近结核病灶播散
肠结核还可由腹腔内
结核病灶直接蔓延而引起,如输卵管结核、结核性
腹膜炎、肠系膜淋巴结核等。此种感染系通过淋巴管播散。
二、血行播散 血行播散也是
肠结核的感染途径之一。见于粟粒型结核径血行播散而侵犯肠道。
结核杆菌被食入后,因其具有含脂外膜,多数不被胃酸杀灭。病菌到达肠道(特别是在回盲部)时,含有结核杆菌的食物已成食糜,有较大机会直接接触肠粘膜,同时因回盲部存在着生理性潴留及逆蠕动,更增加感染机会。加之回盲部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对结核的易感性强,因此,回盲部即成为
肠结核的好发部位。
一、胃肠道感染 为
肠结核的主要感染方式,患者原有开放性肺结核,因经常吞咽含有结核菌的自身痰液而继发感染;或经常与
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又忽视消毒隔离措施可引起原发性
肠结核。
肠结核一般都由人型结核杆菌引起,偶有因饮用带菌牛奶或乳制品罹患牛型结核者,结核杆菌侵犯肠道的主要途径有:
【病因及发病机理】
肠结核(Intra-abdominal Tuberculosis)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肺外
结核病,是因结核杆菌侵犯肠道而引起的慢性感染。绝大多数继发于肠外结核,特别是开放性
肺结核。发病年龄多为青壮年,女略多于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