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医对颈椎骨质增生如何辨证论治? 中医在辨证分型上,一般主张分为虚实两大类,虚包括肝肾阴虚和气血虚弱型,实包括风湿寒邪侵袭,痰湿内阻和气滞血瘀型。 (1)外……
中医在辨证分型上,一般主张分为虚实两大类,虚包括肝肾阴虚和气血虚弱型,实包括风湿寒邪侵袭,痰湿内阻和气滞血瘀型。 (1)外邪痹阻 中年以后,肝肾不足,气血渐虚,卫外不固,
风湿寒邪乘虚入侵,导致气血瘀滞,搏结于颈项筋骨,经脉不通,筋骨肌肉失于气血的温煦和濡养而致。 症见:头颈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处,喜热恶寒,颈部僵硬,活动受限,后颈部可触及到条索状物和压痛点,上肢沉重无力,伴有头沉、胸闷、纳呆等症状,舌质正常或发黯,舌体
肥胖或有齿痕,脉沉迟或弦滑。 治法:祛风散寒、舒经通络除痹。 方药:蠲痹汤加减。
羌活15g,
防风12g,
当归12g,炙
甘草6g,赤
白芍各12g,炙
黄芪15g,片姜黄12g,
生姜6g,苏木10g。 本方益气和营,祛风利湿,为风邪偏胜,麻木较重者而设。若疼痛剧烈、寒邪较盛者,加制川乌、附子、
细辛、
桂枝以散寒止痛;若湿邪偏胜者,可加海桐皮、莶草、路路通祛风除湿,通经活络。 (2)痰湿阻滞 中年以后肾气渐虚,气化无力,水不得化气,即停蓄而为痰饮;且体虚易招风邪侵入,风痰相搏,阻滞颈部经络而发病。 症见:头项强痛,肩臂酸胀不适,肢体沉重,伴有头重脑胀,胸脘满闷,少食多寐,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通络。 方药:指迷
茯苓丸加味。
茯苓12g,
黄芩10g,
陈皮12g,五味子10g,
桔梗6g,姜半夏9g,白芥子10g,
地龙12g,胆南星10g。 本方燥湿化痰,理气通络。若兼见瘀阻经络者,可酌加
三七、穿山甲、
地龙以助其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力;若兼见有风寒者,可酌加
桂枝、
羌活、灵仙等以祛
风湿,止痹痛;若兼见眩晕者,加
天麻、
白术;兼见胸痹者,加
丹参、瓜蒌、郁金。 (3)气滞血瘀 由于外伤和劳损,使椎体缘组织间隙出血而成瘀,瘀血阻滞经络发为本病。 症见:头颈肩背及四肢麻木、刺痛、痛有定处,拒按,夜间加重,伴有
头晕眼花,视物模糊,
失眠健忘,惊惕不安,胸闷胸痛,烦躁,面色不华,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多细涩和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方药:化瘀通痹汤加味。
当归18g,
丹参30g,
鸡血藤21g,制乳没各9g,元胡12g,
葛根18g,透骨草21g,姜黄12g,穿山甲10g,
地龙12g。 本方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偏寒者,加
桂枝、制川草乌、
细辛;偏热者加败酱草、丹皮。若气虚者加
黄芪;若兼见痰湿者,加白芥子、胆南星;若兼有胸痹者加薤白、郁金、瓜蒌、半夏。 (4)气血虚弱 年老体弱,气血衰少,气虚则腠理不密,
风湿寒邪乘虚侵袭,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血虚筋骨失去濡养皆可致病。 症见:头项酸痛不适,肩臂麻木不仁,少寐多梦,自汗盗汗,头昏目眩,心悸气短,面色少华,
女性患者每于
月经后症状加重,或经期紊乱,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通络行痹。 方药: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15g,赤
白芍各12g,桂枝10g,鹿角粉6g(分吞),
鸡血藤15g,
生姜6g,
大枣4枚。 本方益气温经,和营通痹。若兼风湿者,酌加灵仙、透骨草、
葛根、
羌活、炒
苍耳子等,以祛
风湿、止痹痛;若兼瘀血者,酌加地龙、
桃仁、
红花、
当归尾等以助其活血化瘀之力;若兼有
肾虚者,酌加
淫羊藿、
菟丝子、狗脊等,以补肾阳、通督脉。 (5)肝肾亏虚 肾藏精、主髓;肝藏血、主筋。年老体弱,肝肾精血日渐亏少,筋骨失去滋荣而致。 症见:肩颈不舒,头脑胀痛,眩晕
耳鸣,不可转侧,伴神疲乏力,健忘少寐、腰膝酸软,舌体瘦、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脉弦细。 治法:益精补肾,滋阴熄风。 方药:左归丸加味。熟地15g,
山药15g,
山茱萸12g,
枸杞子15g,
菟丝子10g,生
白芍12g,生石决明15g,当归9g,炙
甘草9g,黄精24g。 本方能滋补肝肾真阴而熄风。若兼有风湿者,加灵仙、莶草、鹿衔草祛
风湿止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