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脉管炎的药物治疗 加减:偏热,加金银花60克,元参20克偏寒,加肉桂10克,干姜10克,制附子9克偏血虚,加黄芪30克,党参20克
当归30克,红花20克,川芎15克,赤芍1……
加减:偏热,加
金银花60克,元参20克偏寒,加
肉桂10克,干姜10克,制附子9克偏血虚,加
黄芪30克,
党参20克
治法: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为主,选用
当归活血汤加减:
熟地20克
鹿角胶9克 干姜9克
肉桂9克
赤芍15克 白芥子9克
红花10克
丹参30克
当归30克
甘草6克加减:上肢,加
桂枝9克。下肢,加牛膝15克。水煎服寒重,加熟附子9克,制川乌9克气血虚,加
黄芪30克,
党参15克(或
人参5克)2.气滞血瘀型:此型多属第二期或恢复阶段的患者。主要是气滞血瘀症状,一般无炎症表现,患肢营养障碍,足部紫红、暗红或表紫色,活动后或小腿下垂时,则颜色变深加重,足趾端或足底有瘀血斑点,患肢持续性胀痛,活动时症状加剧,相应部位脉搏消失或明显减弱。舌质红降或紫暗,苔薄白。脉沉细涩。
治法: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为主,选用“阳和汤”加减:
1.阴寒型:此型多属早期或恢复阶段。是寒邪过盛、寒凝血瘀,经络阻塞而出现的阴寒阻塞征象。患肢喜暖怕冷,麻木疼痛,出现“早冻足”,遇冷上症则甚,得暖则缓。局部皮肤苍白、潮红、紫红色、触之冰凉,属早期者无溃疡或坏疽;属晚期恢复阶段创口愈合,而寒凝征象仍存。舌质淡、苔薄白,时有齿痕。脉沉细或迟。
根据中医分型、证,在发病过种中不同阶段的矛盾特性,采取不同的治疗法则。因目前中医分开型方法较多,尚不完全统一,有分二型、四型、五型等方法。现根据1971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经验交流学习班编辑《血栓闭塞性
脉管炎防治手册》将本病归纳五种类型辩证诊治。
脉管炎全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发生于血管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导致中小动脉节段性狭窄、闭塞,肢端失去营养、出现溃疡、坏死,是一种较顽固的血管疾病,并不是血管壁本身的一种炎症表现,与细菌感染没有关系。中医学将血栓闭塞性
脉管炎归于“脱疽”范畴。《黄帝内经》对周围动脉病的认识是这样写的:“发于足指,名日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对脱疽后期的症状特点、预后判断、治疗方法的描述颇为准确。特别是手术切除(急斩),为后世所沿用。《黄帝内经》对周围静脉病也有一定的认识,称之为“溜”(“溜”通“瘤”),并认为它是“虚邪”伤人的结果。由上可知,《黄帝内经》对周围血管疾病中的动、静脉疾病,都有相当的认治疗后照片识,并在诊断、治疗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活血化瘀诸方,现在仍有临床价值。《马培之外科医案》曰:“古书谓丹石温补,膏粱厚味太过,……则生脱疽……足跗肿热,足趾仍冷,皮肉筋骨俱死,节缝渐久裂开,污水渗流,筋断肉离而脱。……视其禀赋之强弱,要皆积热所致,以清热解毒补益气血为主。对脱疽的病因、症状预后和治疗均有记载,除内服中药外,还有针灸、熏洗和外用药粉等治疗。现代医学科学尽管很发达,但也只能保守治疗,或手术截肢治疗,给患者带来生活、工作、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
脉管炎的药物治疗是怎样的?想找一些
脉管炎的药物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