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治疗
方药:生脉散加味。方中党参、麦冬、五味子,补肺养阴。偏阴虚者,与六味地黄丸合用。以山萸肉、河子肉、山药,滋阴敛液;功劳叶、银柴胡、炙鳖甲、乌梅,滋阴退热。……
方药:生脉散加味。方中
党参、
麦冬、五味子,补肺养阴。偏阴虚者,与六味
地黄丸合用。以山萸肉、河子肉、
山药,滋阴敛液;功劳叶、银
柴胡、炙鳖甲、
乌梅,滋阴退热。偏阳虚者,与肾气丸同用,以附子、
肉桂、核桃肉、紫石英、补骨脂、
沉香、补益下元,温肾纳气;熟地、
茯苓、山萸肉、泽泻,补养肾阴。共成温补肺肾之剂。
治法:补益下元,纳气平喘。
证候分析:
咳嗽久作,肺病及肾,下元不固,气失摄纳,故呼多吸少;动则耗气,故喘息更甚;肾阳虚不能蒸化水饮,聚而生痰,故痰稀色白;阳虚不能温养于外,故畏寒肢冷。舌苔白滑,脉沉细无力,亦属阳衰饮聚之征。若真阴不足,阴不敛阳,气失摄纳,故见一派阴虚之象。
证候:咳喘久作,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痰稀色白,畏寒肢冷,腰膝酸痛,苔白而滑,脉细无力。偏肾阴虚者,则午后颧红,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②肺肾两虚:
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固表。
证候分析:肺为气之主,肺虚则气失所主,故气短而喘;脾虚不运,故胸脘痞闷,纳差便溏;肺气本虚、卫外不固,感受风寒,肺气更伤,痰湿转盛,故咳痰气喘发作或加重。苔白薄,脉儒缓亦为肺脾两虚之征。
证候:咳嗽气短,声低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纳差,胸脘痞闷,大便溏薄,每遇风寒则
咳嗽气喘发作或加重,苔白薄,脉懦缓。
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方中
桑叶、杏仁,宣肺止咳;南
沙参、
麦冬、知母,既能清热润燥,又能滋液养阴,与前药相合,有润肺止咳之功;
桔梗、
甘草,利咽生津;枇杷叶配杏仁,润肺降逆。
治法:辛凉清肺,润燥化痰。
证候分析:燥热伤肺,津液被烁,故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咳出;燥热伤津,故鼻燥咽干;咳甚伤络,气机不畅,故胸痛;燥邪伤肺,肌表被束,故有形寒身热等表证。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均为燥热之象。
证候:咳声短促,甚则气逆而喘,痰少不易咳出,口咽干燥,甚则胸痛,或有形寒身热等表证。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
③燥热伤肺:
方药: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加味。方中
茯苓健脾渗湿、祛痰化饮。以
桂枝温阳化饮,与茯苓相伍,实有温化渗利之妙用。
白术健脾燥湿,炙
甘草以益气和中,半夏、
陈皮以理气燥湿化痰。加杏仁宣肺止咳。
治法:温阳健脾,化痰平喘。
证候分析:痰生于脾,上渍于肺,痰湿聚于中焦,寒从中生故
咳嗽痰白而粘;痰湿内停,中焦气机受阻,故胸脘满闷、纳差腹胀。苔白腻,脉儒滑均为痰湿偏盛之象。
证候:
咳嗽声浊,痰白而粘,胸脘满闷,纳差腹胀,大便溏薄,舌胖淡,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儒滑。
②痰湿内聚: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方中
麻黄、
桂枝,宣肺平喘;干姜、
细辛、半夏温中蠲饮,散寒降逆;配五味子,以防肺气之耗散,佐以
白芍协同
桂枝调和营卫;并用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有外散风寒,内除水饮,表里双解之功。如胸闷苔腻加白芥子、
陈皮;痰郁化热减桂枝、干姜用量,加生石膏、桑白皮、
黄芩;身热不解亦可加
鱼腥草、
蒲公英、
连翘等以清热解毒。
治法:解表散寒、宣肺化饮。
证候分析:外有表寒里有水饮,外寒引动水饮,上逆射肺,肺气不宣,故
咳嗽气喘,痰多泡沫;表寒外束,郁闭肺卫,故无汗恶寒,身体疼痛而重;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饮溢于肌表,故见肢体浮肿。舌苔白滑,脉弦紧乃为寒饮内盛之征。
证候:
咳嗽气急,甚则喘逆,咯吐白色清稀泡沫粘痰,无汗恶寒,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舌苔白滑,脉弦紧。
(1)实证(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①外寒内饮: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治疗你了解吗?关于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治疗,在这里为您解答。慢性支气管炎依其临床表现多分为实证,虚证两大类。慢性支气管炎为久病,久病必虚,故本病的本质多属虚寒。反映在肺、脾、肾三脏之虚,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缓解期。如果上呼吸道反复感染,病情加剧,则出现实、热、痰、湿的证候,形成邪实正虚的复杂局面。主要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