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脫肛 脫肛或直肠粘膜脱出肛门外的病证。《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脱肛者,肛门脱出也。”因气虚下陷,或胃肠湿热下注所致。气虚下陷……
脫肛或直肠粘膜脱出肛门外的病证。《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脱肛者,肛门脱出也。”因气虚下陷,或胃肠湿热下注所致。气虚下陷者,治宜补气升提,用补中益气汤,重用
人参、
黄芪、升麻;虚中挟火而痛者,加
黄芩、
黄连、槐花;虚寒者,用理中汤。因胃肠湿热下注,肛脱肿痛者,选用抽薪饮、大分清饮等方。可同时兼用局部熏洗搽敷:寒者用
荆芥、胡葱煎洗,以伏龙肝、鳖头灰、百药煎研末,油调敷;热者用朴硝、
白矾汤洗,以黄柏、
牡蛎粉掺搽;焮红肿痛者,以田螺去厣,入
冰片,化水搽(见《类证治裁·脱肛》)。湿热下注大肠者,宜清利湿热,脫肛兼以升提,方用
黄芩、
黄连、槐角、黄柏、升麻、
柴胡等药,外用
五倍子、
白矾煎汤熏洗。
脱肛又称肛管
直肠脱垂,是直肠黏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多见于体质虚弱的小儿和老年人,身高瘦弱者也易发生。 幼儿发育不全,骶骨弧度较直,肛门括约肌肌力较弱,啼哭和
腹泻常诱发脱垂,以部分脱垂较常见。成人因内痔经常脱出也可诱发,以直肠黏膜脱垂为多。
女性因骨盆下口较大,多次分娩,可使盆底筋膜和 肌肉松弛,故发病率
女性高于男性。 本病的临床症状,早期便后有黏膜自肛门脱出,并可自行缩回;以后渐渐不能自行回复,需用手上托能复位,常有少许黏液自肛门流出,排便后有下坠感和排便不尽感,排便次数增多;再后在
咳嗽、喷嚏、走路、久站或稍一用力即可脱出,脱出后局部有发胀感,也可感到腰骶部胀痛,脱出的黏膜有黏液分泌,黏膜常受刺激可发生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分泌可夹杂血性黏液,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
瘙痒。由于肛括约肌松弛,很少发生嵌顿,一但嵌顿发生,病人即感到局部剧痛,肿物不能用手托复位,脱出肛管很快出现肿胀、充脫肛血和紫绀、黏膜皱襞消失,如不及时治疗,可发生绞窄和坏死。未脱出时,体检可见肛口呈散开状,指检往往发现肛括约肌松弛,收缩力减弱。检查时应排除直肠带蒂息肉和重度内痔脱出,可嘱病人下蹲用力,等肛管全部脱出后,再行检查,确定为部分和完全脱垂。在临床上按脱垂程度轻重分成三度:一度为直肠黏膜脱出,二度为直肠全层脱出,三度为直肠及乙状结肠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