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时报》2000年底曾有一篇长篇报道,指出随着中国大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自由化,一个新的”人才回流”时代业已开始。
该报援引美国移民局、教育部、国务院等方面的资料指出,单单在2000年,由美国回流的中国留学生及学者总数,即多达15000人。该文由此预言,这种大规模的"人才回流"将是中国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主要现象。
美国人的敏感很快得到了证实,最新的数字是,目前在国内工作和创业的留学归国人员已达20多万。与此同步,“海归”迅速成了我们社会里一个高度曝光的词汇。
长安俱乐部,一个主流社会里的精英阶层密集聚会的场所。
平均每个月,一个叫欧美同学会商会的组织都会在这里组织活动一次,参加者颇为踊跃,而且来的都是一些商界精英、头面人物,这中间有丁健、田溯宁、吴鹰、张朝阳、张维迎等一大批海归名流,也包括在国内外上市的几十家企业和大量在跨国公司担任高层管理的海归精英。他们在一起既畅谈国家大事,也交流企业信息和个人的资讯。显然,“海归”两个字是识别这个门槛的标识。
这个活动的组织者名叫王辉耀,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曾被评为首届“中华海归十大创业人物”,是“新华商”概念的首倡者,公认的“海归派”的代言人。
与大多数执著于创业并每天打拼着的企业家们有所不同,王辉耀现在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他每天乐此不疲地忙碌于商会、侨联等各种组织的社会活动事务中,而且还亲自著书立说,在他看来,这是一个需要海归的时代,也是一个成就海归的时代。海归,作为一个精英阶层,将越来越走到我们社会的前台。
人生活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别人的理解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让我们先来简单地描述一下这个人:
王辉耀,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中国侨联华商会副会长、北京市华商会理事长、政协北京市顾问委员,等等,还有一大堆的title;他同时还是三个公司的董事长,若干个大学的客座教授;
他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中的一员,是中国最早出国攻读MBA和工商管理博士研究生的中国留学生之一,也是海归中最早一批在大型跨国公司担任高层管理职位的;
他是第一位中国大陆留学生出身的西方外交官,也是第一位在中外政府都工作过的中国人;
他还是留学生中最早回国创业的一拨,是“新华商”概念的首倡者,又被称为“海归派”的代言人;
近年来他平均每年出一本书,从《我在东西方的奋斗——从MBA到外交官、新华商》、诗歌散文集《林中漫步》,到《新华商之路——打造新一代中国工商精英》、《海归时代》、《创业中国》;
1999年,他曾经作为首位中国大陆的华人被加拿大《商务周刊》选登为封面人物;2001年,在第6届世界华商大会上被媒体誉为“新华商的代表人物”;2002年被评为中国首届“中华海归十大创业人物”之一;2004年,他又被《时尚》杂志评为“中国时尚先生”……
很少有人能把自己的履历整得如此漂亮,而他本人,和这份漂亮履历相对应的,是一个成功男人的绅士风度与上流社会的气质。
“人到无求品自高”!采访王辉耀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想到这句话。在他500平米的装饰豪华的家里,当他轻描淡写地对你说“公司的事情已经不需要操太多心”,“人到了一定层面就想为社会多做点事”的时候,你只能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社会活动家”——王辉耀显然挺喜欢别人给他的这个评价。钱有了,名有了,事业稳定,王辉耀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要为所谓海归派的精英阶层做代言,“鼓与呼”,在他看来,现在是中国社会五千多年来历史中创业机遇最好的时期,在这个时代里,海归创业,恰逢其时!
我们也需要自己的意见领袖
我注意到,您主编的《创业中国》介绍了50个海归人物,他们中很多都有很明确的事业,但是感觉您涉足的领域却有点杂,您做的实业是什么?
这么多年来,我主要的工作是集中在东西方的商务交往方面,包括跟跨国公司合作,将其资金引入中国,比如给三峡工程引进加拿大政府的投资。这方面是国际商务咨询的工作,是作为一个桥梁,进行对外的沟通与交往,一方面帮助跨国公司走进来,另一方面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另外,我们投资创建的“中国项目网”也在运作。我的业务还包括基金的投资等。
在您众多的身份中,您认为最主要的是哪一个?或者说您对自己的明确定位是什么?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更多地是在关注商务方面的工作,而进入21世纪的现在,我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上。很多现代人都非常忙,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但是我觉得这个社会不仅需要有人埋头拉车,也需要有人抬头看路。我现在有时间、有精力,对新华商、海归等群体的熟知也提供了相当多的资源与经验,因此很愿意做一些梳理、总结的工作,所以我每年都写一本书,希望对中国企业家这个群体有所帮助、有所推动。另外,我也会更多地参加社会活动,并组建一些社团,包括成立欧美同学会商会、侨联华商会等等。
丰胸 保湿 美白 防晒 抗皱 控油 除痘 祛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