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无数美国男人走进电影院,为的是看一部由漫画改编的影片《罪恶之城》。这样的观影潮不仅得益于以布鲁斯·威利斯为首的强大明星阵容,从学术的角度看,它还是“暴力美学”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的一个明证。
一部为男人拍的影片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名叫“罪恶”的城市,分3个独立的章节:“艰难的再见”、“大杀戮”和“黄色混蛋”。人物都比较边缘化,有拳击手、妓女、黑帮、腐败的警察等。谋杀、火并和死亡是3个故事的共同主题。美国影院提醒观众,该片有“持续的、强烈的、形式化的暴力”。
《罪恶之城》原本是弗兰克·米勒的漫画,在全球有无数读者。早有好莱坞导演希望购买版权,将其拍成电影,而米勒担心作品被改得面目全非,坚决不卖。曾导演过《墨西哥往事》的罗德里格斯也是米勒漫画的痴迷者,他邀请米勒本人、昆汀·塔伦蒂诺和自己一起执导电影,米勒这才同意将影片搬上银幕。因此,该片非常忠于原著,极像一部会动穆椤?/P>
该片汇集了老将布鲁斯·威利斯和克里夫·欧文等近10位好莱坞当红明星。男星多是40岁以上的沧桑猛男,而女星则都是20多岁的香艳美女,完全是为男性观众打造的电影。
“暴力美学”来自香港
《罪恶之城》的火爆再次印证了关于“暴力美学”在当今电影界甚嚣尘上的论断。所谓“暴力美学”,其实是在中国香港由吴宇森等导演发展并成熟起来的,它指影片中渲染枪战、武打等场面,将暴力诗意化,并努力挖掘其中的形式美感,以迎合观众的口味。有的学者甚至从人的本性的高深层面,对影片中“暴力美学”的存在提供理论支持:人类有攻击和残暴的本能,暴力镜头引发内心深处的共鸣,让人获得快感。比如,很多人喜欢看《动物世界》中狮子猎捕斑马的场景就是这个原因。这样,“暴力”就满足了“美学”的诉求。
香港的“暴力美学”在好莱坞被发扬光大。《罪恶之城》里飞舞的断头刀就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香港片;执导《杀死比尔》的塔伦蒂诺也时常把吴宇森、林岭东等喜欢表现暴力的导演挂在嘴边。《罪恶之城》的火爆还再次证明,“暴力美学”概念中对于“暴力程度与票房收入成正比”的描述,往往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为暴力而暴力不能提倡
然而,所谓“暴力美学”有着“为暴力而暴力”、“为金钱而暴力”的倾向。在“暴力美学”的经典电影中,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等传统的“中心思想”被边缘化,甚至被无意义的杀戮所取代。
自从电影产生以来,关于影片应当具有怎样的社会功能就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片面强调影片的“教育意义”诚然是错误的。然而,当今某些影片执著于对暴力本身的刻画,甚至有意夸大暴力的形式美感。《杀死比尔》至少还有吸引人的故事,而到了《罪恶之城》,导演却为了暴力连故事都不愿讲清楚,这正是它让美国成年男子争相观看,却被很多父母嗤之以鼻的原因。(王霄飞)
丰胸 保湿 美白 防晒 抗皱 控油 除痘 祛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