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年青朋友游西安,兴冲冲要去看许多古迹、名胜,兵马俑、古城楼,等等。包括一定要去看碑林。
西安古迹多,实在应该去看看。
不过,我说,看兵马俑,人人会觉得大开眼界,看碑林,你的期望就不能太高。去了,可能似有所得,又似无所得。
朋友还是去了。那天,在参观碑林的时候,打个漫游电话回来(现在通讯真是太方便了),说他在现场。参观的人很少,这时在一个陈列室中,只有他一个人,阴森森的,觉得有点不自在。不过,到底知道碑林是怎么一回事就是了。
我去过碑林,知道那里保藏极丰富的历代名碑,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宝库。自宋代开始,集中碑石、墓志,有一千多块。但匆匆走过,你几乎连一个大概念也未能掌握住。看碑石是很费神的,多看了几块,眼睛也觉得吃力了。六个大陈列室,只能够大步穿行一回。看来,如果要把碑林开发成一个有吸引力的展览馆,需要有一套新的陈列方式。
宋代开始建立碑林,那时的目的是为了保存有价值的石经。目的是保存,不是展览给大众参观(参观游览这个活动,是现代才有的观念)。石经,是中国古代文化承传的一种特殊方式,把经典刻在石上,成为标准,保存下来。唐代开成年间,刻了十三经,最为出名。十三经是中国古代十三种经典,最高学府的学习课本。
这些石经都由当时的书法家郑重书写,所以又是书法的典范。
后来陆续收入的刻石,许多主要是以书法闻名。有怀素的大草千字文,这作品现在已经没有墨迹,刻石就是唯一可以得见的了。又如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很有名,人们学习唐代楷书,一定注意到这名碑。这块原碑,也存在碑林。这是碑林中保存的另一类碑刻,重点是书法艺术。
因此,概括起来说,碑林中的藏品,至少包涵三个大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其一,是这些石碑本身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其二,这些石碑作为载体,上面保存的历史资料,可以供多方面的研究;其三,作为书法艺术的载体,这些书法在中国书法方面的重要性。还有,碑头、碑座上的浮雕纹饰,也有很美好的艺术造诣。
这些方面的价值,都有它的专门性,如果由专家们把它通俗化,加以说明,相信一般人都会参观得津津有味。
例如,“石经”的时代,和现在有极大的不同。那时候印刷术还不发达,学习经典,最初只能够口授相传,进一步是写在简上、帛上,汉代有纸以后可以传钞,直到宋代以后刻版印刷的书籍才兴起。在此之前,流传过程一定生成许多差异。政府要推行教育,在太学那里刻立“石经”,在那时就是一个很有力的方法。弄清楚这些背景,那么站在石经面前,就不会觉得只是一块石头,而会联想到背后的许多活动,文明史的一部分。
又如,《大秦景教流传中国碑》,记载的是景教(基督教之一派,唐贞观时流入中国)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这应该是宗教人士很感兴趣的。
再来就是书法名碑了。学习书法的人,一定会选临这一些碑帖。现在在碑林可以见到原碑,啊,原来那些字迹就是从这些石上拓下来的。
应该有一套新的方式,来介绍这些丰富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