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血管外科 /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介绍

2018-03-09 10:51 阅读:9898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简称脉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多见于亚洲,欧美少见。绝大多数发生于青壮年,以男性多见。病变主要累及四肢的中、小动脉,浅表静脉和伴行静脉也受累。病理改变为血管壁的节段性、非化脓性的炎症和腔内血栓形成。管腔阻塞,引起肢体缺血产生疼痛或肢端坏疽。病变呈周期性发作,多数发生于下肢。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于祖国医学的“脉痹”、“脱疽”的范畴,是由于情志所伤、肝肾不足、脾气不健、寒湿侵袭,以致寒湿凝聚经络、闭塞不痛、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早在2000年前《黄帝内经·痈疽》中就有了较详细的记载,并且认识到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在内的“脱疽”疾病的临床特点和手术原则。南北朝我国最早的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将该病更名为“脱疽”,以后历代医家,对该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均有详细的论述。为认识和治疗本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疼痛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主要症状之一,其基本原因是肢体缺血,如果伴有神经炎或继发感染则疼痛加剧。轻者休息时消失或减轻,行走或活动后,疼痛复现或加重,形成间歇性跛行。重者疼痛剧烈而持续,尤以夜间为甚,形成静息痛,常使患者屈膝抱足而坐,企图借轻微的静脉充血来增加缺血肢体的供氧量。情绪刺激和受冷均可影响血管的舒缩反应,常可加剧疼痛。

2、发凉和感觉异常患者患肢发凉、怕冷对外界寒冷十分敏感,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早期症状患部体表温度降低,尤以趾(指)端最明显,因神经末梢受缺血影响,患肢趾(指)可出现胼胝感、针刺感、麻木感或烧灼等感觉异常。

3、皮肤色泽改变因动脉缺血,致使皮肤异常苍白。在伴有浅层血管张力减低,皮肤变薄者,皮色在苍白的基础上,出现潮红或发绀,当肢体下垂时更为明显。

4、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足背或胫后动脉、尺或挠动脉的搏动,随病变进展而减弱乃至消失。在检查动脉搏动的同时,注意肢体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如在踝、膝、腕部等处有无侧支循环动脉搏动存在。

5、营养障碍肢体缺血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营养障碍,包括皮肤干燥、脱屑、皲裂、出汗减少或停止;趾背、足背及小腿汗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生长缓慢或停止;小腿周径缩小、肌肉松弛,萎缩;指(趾)皲裂、变细。

6、坏疽和溃疡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疾病后期因肢体动脉不全、失代偿、血运障碍,常发生溃疡和坏疽。溃疡和坏疽可单发,也可同时存在。除肢体严重缺血外,大多有诱发因素,如失治、误伤、外伤、烫伤等。溃疡和坏疽,多首先足大踇或小趾,由趾端、趾甲旁或趾风缝开始,然后逐渐向近端发展。下肢坏疽可及小腿,上肢坏疽很少超过腕关节。坏疽多为干性,以后继发感染而成湿性。

7、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约50%的患者在发病前或发病过程中,在小腿或足部浅静脉,反复出现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表现为受累浅表静脉呈红色条索、结节状,伴轻度疼痛,急性发作持续2-3周后,症状消退,过一段时间又重复出现,病情可数月或数年而不被患者注意。

8、雷诺综合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早期,受情绪刺激和寒冷后,可出现雷诺综合征的症状,包括指(趾)苍白、发绀、继而潮红。

9、缺血性神经炎局部缺血性神经炎常见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肢体严重缺血而发生营养障碍改变的患者,而使神经处于缺氧状态所致。肢体常有触电样、针刺样剧痛,向肢体远端放射,并伴有发痒、麻木,蚁行感或烧灼感等感觉异常,在足部和小腿可见大小不等的麻木区,皮肤感觉迟钝或感觉、痛觉完全丧失,而且夜间加剧为其特征。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因

关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病原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凡是能使周围血管持久地处于痉挛状态者容易成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致病因素。血管持久地处于痉挛状态,影响血管本身的滋养血管,造成血管壁相对缺血,继发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构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生和发展。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属“脱疽”范畴,是由于情志所伤、肝肾不足、脾气不健、寒湿侵袭,以致寒湿凝聚经络、闭塞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和脏腑、经络及营卫气血的关系密切。本病是因感受寒湿,寒邪客于经脉,寒凝血瘀,气血不行,壅遏不通。或因情致所伤,饮食不节,虚耗劳伤以致经脉功能失调,心阳不足,心血耗伤,血脉运行不畅,脾肾阳虚,运化失司,不能散精于血脉,肝气郁结,不得淑泄,久之营卫气血运行失调,气滞血瘀,静脉瘀阻,气血不达四末而发生本病。

主要症状与体征

1、疼痛;

2、发冷和感觉异常;

3、皮肤色泽改变;

4、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5、营养障碍;

6、坏疽和溃疡。

临床分期

1、局部缺血期;

2、营养障碍期;

3、坏死期。

治疗——中医辨证论治

1、阴寒型主证

主要见于早期患者肢体缺血尚不严重,肢体无溃疡及坏疽,其次是经过治疗之后患者肢体缺血改善,并且稳定,对外界寒冷刺激敏感的患者。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2、血瘀型主症

此型多属第2期,主要是气滞血瘀症状,一般无炎症表现。患肢足部紫红、暗红或青紫,足趾或足底有瘀斑,患肢呈持续性周期性胀痛,宏大时症状加重。

治法:疏经通络,活血化瘀。

3、湿热下注型主证

多属第1、2期或第3期轻度坏疽,溃疡继发感染等。患肢发冷和怕冷的程度较轻,行走时酸胀、沉重、乏力加重,局部潮红或紫红肿胀,反复发作的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红肿热痛。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4、热毒型主证

此型属第3期伴继发感染。患肢剧痛,昼轻夜重,喜凉怕热,发生坏疽或溃疡,局部红肿灼热,脓多味臭,伴有全身发热等毒血症。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