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出生时,体内储存的从妈妈身体里获得的铁,对于足月的健康宝宝而言,至少可以满足他们4个月内的生长发育需求。
但对于早产宝宝或者孕妈妈自身就、患有严重缺铁性贫血,这些铁储备能够维持的时间会更短。当储备不足、饮食中铁摄入量也没有跟上时,就会出现铁缺乏。
对铁的需求因年龄而异
1、2岁以下,是缺铁风险最高的时期。
2、2岁以后,随着孩子的生长速度减慢,饮食也更加多样化,缺铁的风险就会下降。
3、3岁以后,日常膳食一般都能满足人体对铁的需求。
宝宝缺铁时,往往并不会很快表现出贫血,且在贫血出现前就已经危及健康。缺铁会影响血红蛋白生成、肌红蛋白合成、一些酶的活性降低,进而影响全身各器官功能。
而当铁缺乏到一定程度,开始出现缺铁性贫血,则会表现为面色、唇及指甲苍白,乏力,不爱活动,食欲差,易出现口腔炎、舌炎、胃炎、腹泻等。缺铁还会造成宝宝的抵抗力下降、智力发育迟缓、记忆力减退、易反复感染疾病等。
喂养方式影响铁含量
对于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奶粉中已经含有宝宝发育所需要的铁,一般是不会缺乏的。
但是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由于母乳含铁量不高,母乳喂养的宝宝在辅食添加过程中往往进度又偏慢,因此,纯母乳喂养,需要妈妈注重自身饮食中高铁食物的摄入,并及时给宝宝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
在尝试其它任何高铁食物之前,一定要记住:强化铁的婴儿配方米粉,是国际上统一推荐的第一口辅食。在此之后,才可以考虑其它食物的添加。
膳食中的铁有两种状态
1、血红素铁:来源于动物,如肝类、肉类、动物血、肾脏、鱼类、贝类(如蛤蜊、牡蛎)等。
2、非血红素铁:来源于植物,如深色绿叶蔬菜、豆制品、坚果、芝麻酱、黑木耳等。
人体对血红素铁的吸收率比较高,可以达到20%;而非血红素铁则相对难吸收,补铁效果不及血红素铁。
此外,我们可以通过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来提高非血红素铁的吸收率;但如果与含丹宁酸、植酸和钙较多的食物,如茶、麸皮、豆制品等一同食用,却会阻碍非血红素铁多达50%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