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呼吸内科 /流感

儿童流感预防

2018-03-14 16:14 阅读:6778

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是引起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其中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人外,还可感染猪、马、海洋哺乳动物和禽类。

(一)疾病定义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所引起急性唿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传播速度快,可在人群中引起流行,是我国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

(二)流感病毒简介

根据膜蛋白与核蛋白的差异,将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三型,三型间无交叉免疫。根据外膜上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蛋白抗原性的不同,甲型流感病毒可分出许多亚型,目前已鉴定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

甲型流感病毒亚型内部经常发生小的变异,是量变的过程,结果将会导致一次中小规模的流感流行。同时,甲型流感病毒的表面抗原HA和NA也会发生变异,形成新的亚型,是抗原的质变,常引起流感世界性大流行。

流感病毒不耐热,56℃ 30min或100℃ 2min可灭活,-40~4℃不稳定,可短期保存;-70℃以下可保存数年。最适pH为7.0~8.0。对乙醚、氯仿、丙酮等脂溶剂敏感,可被紫外线灭活。

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在唿吸道粘膜和肺部繁殖,病原体或其抗原成分毒性代谢产物进入血液引起相关临床症状。流感病毒感染后可引起体液和细胞免疫,由于免疫力维持时间不长,且病毒易变异,一个人一生可经历多次流感。

(三)危害及疫情

流感是一种对人类危害严重的急性传染病,1918年的世界性大流行被认为是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大流行,此次流行中,仅几个月时间,估计死于流感的人数高达(2~4)千万。

甲型病毒的抗原变异性最强,常引起地区间的暴发与流行,甚至导致世界性大流行;乙型病毒变异性较弱,常引起中度流行或局部暴发;丙型的抗原性比较稳定,多引起婴幼儿或成人散发。

流感的传染源主要是典型病人和隐性感染者。隐性感染者可见于具有部分免疫的人群,无临床症状,但仍然能短期排毒。学龄儿童是流感发病率最高的人群,并且是造成流感流行扩大的主要传染源。流感的潜伏期短,一般为1~3d,自潜伏期末即有传染性,发病初期(大约三天后)传染性最强,传染期5~7d。

流感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空气飞沫直接传播。说话、咳嗽、打喷嚏等可喷出含病毒的飞沫造成传播,其传染性可以保持30分钟。也可以通过被污染的手、日常用具等方式间接传播。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通常1~3天(数小时~4天)。起病急,常有畏寒、高热、头疼、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可伴有咽痛、流涕、流泪、咳嗽等唿吸道症状。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伴有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婴儿流感的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部分患儿表现为喉、气管、支气管炎,严重者出现气道梗阻现象。新生儿流感虽少见,一旦发生常呈脓毒血症表现,如嗜睡、拒奶、唿吸暂停等,常伴有肺炎,病死率高。

(五)预防与控制

预防流感最基本的措施是疫苗免疫接种。每年世界卫生组织都会预测并公布新流感毒株类型及新流感疫苗组分,重点保护人群为65岁以上老人、严重心肺疾病、慢性肾炎、糖尿病、免疫缺陷患者,医护人员也需要接种。药物预防可使用金刚烷胺。此外,早期发现疫情,对流感患者及早进行唿吸道隔离和治疔,避免集会或到人多的公共场所,注意通风,必要时对室内进行消毒。医护人员要勤洗手,工作时戴口罩,可减少感染机会和防止交叉感染。

(六)治疗和预后

流感治疗原则为一般性对症治疗和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病人治疗时要多饮水、注意营养,必要时卧床休息。金刚烷胺可阻断甲型流感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抑制病毒复制,早期应用可减少病毒排毒量和排毒期,缩短病程。奥州他韦能特异性抑制甲、乙型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从而抑制病毒释放,减少病毒传播。若无继发性细菌感染,流感的预后一般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