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的草原孕育了生机和希望,但若肆意破坏,就会造成草原沙化。实际上,女性的子宫内膜同样会沙化。沙化的子宫内膜就如同被破坏的草原,难以孕育新的生命。
月经周期就像草原的枯荣
子宫内膜沙化并非一个专业名词,而是对严重内膜病变引起内膜活力丧失,伴纤维瘢痕化的一种形象描述。临床可表现为子宫因素性不孕、流产、月经量减少或闭经等。随着宫腔镜的广泛应用及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沙化内膜被发现和治疗。
子宫作为女性重要的内生殖器官,是胚胎生长发育的场所,同时还具有储存和输送精子、为孕卵提供着床条件的功能。子宫内膜对子宫行使上述功能尤其是正常生殖功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常子宫内膜为软而光滑的粉红色黏膜组织,具有高度再生能力。从青春期开始,子宫内膜受卵巢激素影响,表面2/3能发生周期性增生与脱落,称为功能层;余下1/3即靠近子宫肌层的内膜,无周期性变化,在月经期不发生脱落,称为基底层。一个正常女性一生中会经历至少400次月经,即经历400多次子宫内膜的正常增殖、分泌和脱落性变化。每一个月经周期的形成都是在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精密调控下完成的。在没有妊娠发生的情况下,这一过程周而复始地循环着,直至绝经。内膜周期性生长和脱落的过程就像草原的“一岁一枯荣”,不同的是草原枯荣一个周期是一年,人的子宫内膜变化周期则平均月余。
人流刮宫是主要破坏分子
那么,引起内膜沙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目前认为,宫腔手术或宫腔感染一旦损伤内膜基底层,可能导致上皮及间质细胞再生障碍,新生血管的形成受阻,内膜难以实现自我修复。严重者给内膜造成不可逆损伤,瘢痕组织形成,造成宫腔不同程度粘连、变形、缩小。临床表现为不孕、反复流产、月经过少或闭经等;B超检查可见内膜回声增强;宫腔镜下可见宫腔呈管型,形态僵硬,内膜纤维化,色白无活力。常见的引起内膜损伤的因素主要包括:医源性宫腔操作,如人流、诊刮、手剥胎盘、息肉摘除、肌瘤剔除、动脉栓塞等;病理生理因素,如感染、生殖系统结核、子宫内膜炎等;副中肾管畸形等。其中与妊娠相关的宫腔操作是最主要和常见的原因。
这些内膜病变轻微者可引起宫腔粘连,严重者亦可表现为内膜沙化。国外有研究报道,人流刮宫手术1次,宫腔粘连的发生率为6.3%;2次为14%;3次以上者为32%。提示宫腔操作次数越多,重度粘连的发生率越高。原因可能为多次宫腔操作对内膜损害的累积程度增大,特别是妊娠期宫腔操作。由于刮宫过程损伤子宫内膜,使供应子宫内膜的螺旋小动脉血管受损,术后雌激素水平低下,子宫内膜对雌激素应答不足,子宫内膜修复不良。这种内膜缺血及低雌激素状态可能促进宫腔纤维化形成。
影响妊娠却治疗困难
内膜沙化一旦形成,有没有比较好的治疗方法呢?就目前医疗水平而言,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是严重的宫腔粘连。临床上目前常用的是宫腔镜下分离粘连后应用雌激素周期用药或连续用药,促进内膜增长。但对内膜严重纤维化患者,因其对激素应答的内膜少或无,治疗效果均不理想,部分病人很快形成再粘连,必要时要反复进行宫腔镜下的分离术,但是最终还有一部分病人出现宫腔的再粘连。重度粘连手术后再孕率最高达30%左右。目前尚有学者尝试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宫腔内移植方法治疗严重内膜沙化患者,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能否应用于临床治疗,还需要进一步的论证,这条路还很漫长。
因此,做好预防才是减少子宫内膜沙化发生的最根本措施。对有生育要求的育龄期女性而言,最现实可行的做法就是降低非意愿妊娠发生率;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降低生殖道感染的发生率。对广大妇产科及辅助生殖医务工作者而言,在人流或清宫手术中,要手下留情,不要过度;术后使用防感染、补充雌激素等方法预防内膜粘连及纤维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