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降温是局部或全身,通过传导与蒸发作用使体温降低。正常小儿直肠温度波动在36.5~37.5℃,口温较其低0.2~0.3℃,腋温又较口温低0.3~0.5℃,正常腋下温度为36~37℃,凡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正常情况下,进食、运动、哭闹、衣被过厚、环境温度过高均可致体温升高;饥饿、少动、保暖不佳时可致体温降低。
当体温超过38.5℃时需对症处理,若患儿有高热惊厥史则需提早处理,物理降温包括局部冷疗(冰袋)和全身冷疗(温水拭浴)。
1、冰袋(冰囊)
降温机制:冰袋(冰囊)通过接触传导达到降温目的。
操作方法:将冰袋置于患儿前额或头顶,冰囊置于患儿体表大血管分布处如颈部、腋下、腹股沟等,注意观察患儿局部皮肤颜色,如出现苍白、发绀等情况应立即停止用冷,防止发生血液循环障碍或冻伤。30分钟后测量体温并记录,需长时间用冷者应休息1小时后再重复使用,给予局部组织复原时间。
2、温水拭浴
降温机制:利用温水接触皮肤,通过蒸发、传导作用增加机体散热,达到降温目的。
操作方法:盆内盛32~34℃温水,拭浴前将冰袋置于头部,以防拭浴时表皮血管收缩、头部充血。热水袋置于足底,避免患儿寒战及不适。松开床尾及盖被,不过多暴露,脱去衣服,浴巾铺身下。
将浸湿的小毛巾拧至半干,缠于操作者手上,以离心方向拍拭。分别拍拭上肢、下肢、背部,每侧肢体或背部拭浴时间3分钟,全过程不超过20分钟。
腋下、腹股沟是大血管经过处要延长拍拭时间,禁止拭浴胸前区、腹部、后颈、足心等部位,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拍拭后用大毛巾擦干皮肤,撤去热水袋,协助患儿取舒适体位,半小时后复测体温,若体温降至39℃以下,取下头部冰袋。
在选择上述两种物理降温法时,要注意对患儿隐私的保护,酌情关闭门窗,用床帘或屏风遮挡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