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专题:前列腺炎颈椎病高血压心内科糖尿病痛风冠心病宫颈疾病关节炎肝病癌症呼吸内科感冒神经内科分泌内科泌尿内科消化内科整形

1例水囊引产术后出现DIC患者的抢救护理

www.cnkang.com  2007-3-24 12:19:00  中华康网

  【摘要】  感染性疾病是引起DIC最常见的病因,约占31%~43%。通过对本文1例水囊引产术后所致感染中毒性休克患者成功救治,总结出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配合抢救、重视各种产科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做好合并症的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水囊引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抢救;护理

     水囊引产是产科常用的中期妊娠引产的方法,将水囊放置在子宫壁与胎膜之间,激发宫缩,促使胎儿及胎盘娩出,成功率达90%左右[1,2]。水囊引产术后胎死宫内导致感染,虽然是很少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但一旦发生,将对患者构成生命危险。我科成功地抢救护理了1例水囊引产导致感染中毒性休克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1岁,孕1产0,宫内孕20周,于2005年5月17日因“要求终止妊娠”,于当日10∶30步入病房。妇科检查一切正常,宫底脐下一横指。实验室检查:白带Ⅱ度,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均正常。2005年5月18日9∶30行水囊引产术,术后1天取出水囊,行缩宫素点滴引产。术后2天,自然破水,约150~200ml,色清亮,无异味。术后第4天5∶00自觉发热,无寒战、咳嗽、心慌等不适,体温39.8℃。急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均正常,做血培养+阴道分泌物培养。21∶10臀位自然娩出1个死婴,已浸软。患者体温持续升高达40.6℃,伴头痛、憋气、心慌,心率160次/min,血压75/45mmHg,复查血常规,结果回报全血细胞减少,凝血功能异常,血气分析提示低氧血症,诊断DIC,不除外肺栓塞、感染中毒性休克。急诊会诊,病危通知。患者生命体征极度恶劣,立即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建立输血、输液通道,肝素治疗,积极抗休克处理,抢救,重症监护及护理,病情好转,住院14天,生命体征平稳,一般情况转好,各项化验正常。

     2  抢救与护理

     2.1  抢救观察  DIC是多种致病因素导致的弥漫性微血管内血栓形成,继而因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大量消耗和继发纤维蛋白溶解亢进而发生的一种全身性的血栓-出血综合征。若不及时纠正,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和不可逆性休克。因此,必须争分夺秒积极抢救,动态观察凝血功能,使抢救正确、及时,不致延误时间,失去抢救的机会。

     2.2  输液  建立静脉通道,以便输血、输液。同时氧气输入,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呼吸、心率,持续监测生命体征,正确评估,若出现意识突变,立即报告医生。

     2.3  休克患者取平卧位,保证脑部血供,防止脑缺氧  当患者出现休克,呼吸道防御功能减弱,神经反射迟钝,头应偏向一侧,应防止舌根后坠及痰液阻塞呼吸道,必要时给予吸痰,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呼吸道感染。

     2.4  注意保暖  休克伴体温高者,应予以降温、冷敷或酒精擦浴,减少氧耗,体温降到38℃以下即可,不宜用药物降温,以免出汗加重休克,注意保暖,受凉易致呼吸道感染。
 
     2.5  严格准确记录尿量  休克患者如血容量基本满足,血压回升接近或已达正常,又无心功能不全的证据,而尿量仍然<20ml/h或无尿,应考虑ARF存在。禁食,记出入量,协助翻身,防止褥疮。

     2.6  遵医嘱准确及时静脉滴注肝素并维持一定的血药浓度  文献报道[3],肝素具有强大的抗凝作用,作用于凝血过程的多个环节。

     2.7  心理护理  由于病情变化突然,患者情绪紧张,家属难以接受,容易发生医疗纠纷,护士在抢救的同时应鼓励、安慰患者,给予心理支持,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同时向患者家属讲授疾病知识,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抢救过程及效果主动做出恰当的解释和预告,以争取家属的理解与支持。

     3  小结

     据国内资料显示,水囊引产的成功率为92.78%,诱发宫缩多发生在放置水囊10h以后,胎盘、胎膜大多数可自然娩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中期妊娠引产方法[4]。但通过此例患者的救治,笔者有以下体会:(1)在常规的诊疗中,护士不能忽视对患者的全面评估。水囊引产术虽然安全有效,但在进行操作时,还是应严格操作常规,认真对待,术前详细询问妊娠经过,查体,评估身体情况。(2)要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案和落实工作。(3)护理目标明确,护理措施有效落实,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通过此例患者的护理,我们对护理程序在产科急症中的应用,有了更进一步的体会,由于护士及时、准确地观察和评估患者在引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病情变化,使护士采取了果断的护理措施,保证了患者的安全,也使护士进一步加深了对护理程序的理解,并能够熟练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马加骥.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91.

     2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62.

     3  王曼.妇产科护理学.杭州:浙江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138.

     4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5.

  • 两性
  • 男人
  • 女性
  • 母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