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5·12国际护士节来临了,健康报再次与卫生部医政司、中华护理学会、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护理中心共同举办“护士话题”座谈会,并推出特别报道——《护士,你的未来让人牵挂》。反映护士心声,关注护士生存状态,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衷心祝愿全国130余万护士朋友节日快乐,祝愿中国护理事业欣欣向荣。
今年是《中国护理专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实施的第一年,而为护理界期待已久的《护士管理条例》也呼之欲出,在此背景下热议“护士话题”便有了不同以往的意蕴。座谈会上,各位代表畅所欲言,建言献策,话语间无不流露出对中国护理事业的牵挂、思考与企盼。因此,版面上专家学者的观点,值得护士朋友们阅读。
本次座谈会由健康报社副总编辑周冰主持。健康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硕以及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周军等领导和在京的部分医院院长、医护专家、护理部主任及护士等出席了座谈会。
1 问题篇
■因护理人员资源配置不足,导致超负荷工作的临床护士整天疲于奔命,尽管始终任劳任怨地奉献着,但还是难以将“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服务理念落到实处。
镜头回放
镜头一:某中西医结合大医院,下班时间已过了一两个钟头了,但80%的临床护士们还在一路小跑地忙碌着,而上世纪80年代,护士们基本上都能在17点按时下班。
镜头二:某综合大医院ICU室,一位面色憔悴的护士麻利地照顾着四位生命垂危的病人,令前来参观的台湾同行震惊不已,因为,在他们那儿,两个护士才看护一位危重病人。
镜头三:一护士晚上工作了4个小时后去休息,但只睡了4个小时,她便在次日凌晨匆匆起来又接着干了4个小时工作。而这种“两头班”仅仅是护士们“夜以继日”的排班表里众多类型的一种。
观点
戴建平(北京天坛医院院长):护理工作是医院整体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护士是医院开展“以人为本”医疗工作的重要落实者,但现在护士的负担太重了。人力不足,使大多数医院的护士超负荷工作,在实现护理工作要“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时困难重重,尽管任劳任怨、呕心沥血,也往往满足不了病人的要求。所以,对于病人来说,护士便常常是可见而不可爱了。
张宏誉(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有人曾计算过一名纺织工一天要走几十里,可又有谁计算过护士一天要走多少路?许多护士都是一溜小跑。护士工作又是最没有时间性的行业,没有周末,没有假日,没有白天黑夜,24小时都得有人,看看排班表就知道护士的班次是多么复杂,少说也得七八种,原因是护士少,病人多,只能靠挖潜力来缓解这一矛盾,比如就出现了“两头班”。我常想,人又不是机器,想睡就睡,想起就起,要是有失眠的毛病怎么上这个班儿?上夜班对护士是常事儿,一个护士一辈子要上多少班,谁也无法统计。有人家里有小孩儿,下了夜班也不能休息,遇到人手不够,甚至要24小时连轴转。为了病人,护士早把自己的健康置之度外,在病人和自己之间是一个永恒的不等式。
巩玉秀(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护理中心主任):数量是质量的保障,护士整天忙于打针发药,其他服务不可能到位,这已被实践充分证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鉴于与国外先进护理服务的差距,我国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有关项目的支持下,从理论到实践,开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工作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其表现在:护士从过去在“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模式中被动执行医嘱,转变为开始用知识和技术主动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从而密切了护患关系,并促进了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然而,在医学快速发展对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和老百姓对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的“两高”要求下,护士的编制却越来越少。这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后期,医院实行院科两级核算,导致医院减员增效,结果是减人先减护士,使本来就倒置的医护比例倒置得更加厉害。
王立新(北京市妇产医院护理部主任):“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工作在我院已开展了多年,受到病人和家属的欢迎。护士在我们妇产科的作用尤其重要,对孕产妇及家属的大量宣教工作均由护士负责。此外护士们还要给婴儿洗澡、抚触等。但由于我们实行母婴同室,婴儿不算占床位,所以我院护士实际上缺编严重,护士们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非常辛苦。
郭燕红(卫生部医政司护理处处长):近年来,我国护士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05年底,护士队伍的数量发展至134.96万名,比2004年增加了4.2万人,相当于2000年至2004年所增加数量的总和。尽管如此,我国临床一线护士的数量还是偏少,护士人力配置远不能满足患者护理需求。2005年初,卫生部调查了全国400多家二三级综合医院,其中三级综合医院病房护士与床位比平均为0.33∶1,没有达到卫生部1978年有关病房护士与床位比应为0.4∶1的标准的要求。由于护士数量少,护士仅注重执行医嘱,完成打针发药等治疗性工作,忽视了主动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对患者的生活照顾、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及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等工作。
2 成因篇
■在我国,护理的专业地位尚未得到真正的确立。由于有些医院的领导对护理工作认识不到位,导致医院出现了让护士从事大量非护理专业工作的现象,有的医院还将大量聘用的合同制护士充做廉价劳动力,致使护理队伍难以稳定,护理质量难以保障,给病人的安全带来隐患。
镜头回放
镜头一:在许多医院,病房护士人手一把钥匙,看管着频频探视的病人家属的出入;科室的物价员几乎均由护士长承担,一到医院改革办开会,出席的都是护士长;医嘱的计算机录入工作全部由护士负责。
镜头二:一些医院不仅舍不得花钱为护士们充电,而且对45岁以上的护士“一刀切”地让其离岗,因为医院领导认为,护士是“吃青春饭的”,不需要什么知识和技术,只要年轻漂亮就能做护士,甚至说,年轻漂亮的护士给病人打针,就是5针扎不进去,病人也不会有意见。
镜头三:月收入800元、600元,甚至300元的聘用合同制护士大量存在于众医院,与在编护士同工不同酬的待遇使他们难以把护理当做一项事业去干,一些人只是把医院当做另觅高枝的暂栖地。
观点
戴建平:在医院,护士绝对是个“管家婆”,什么杂事都得管,领东西、大扫除、找大夫、查安全,甚至于记账。在国外有书记员,专门做记账工作,而我们现在医院经济运转的账却要由护士去记,而护士无论是中专生还是研究生,从来没有接受过如何记账的教育。这一系列与护理专业无关的杂事对护士来说是多么沉重的负担!今天,我们提出护士应为病人服务,可谁去为护士服务?如果说护士是医生的后勤,那么谁又是护士的后勤?
黄人健(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不太理解我们护士,许多医院的领导也未将护士当做专业技术人员来看,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护士队伍的稳定。目前在医院的聘用护士,从中专生、大专生到本科生都有,每月除了那点基本工资外,什么奖金都没有,有些连“三险”还要自己花钱买,更不用说接受医院安排的必要业务培训了!有的护士真是连个保姆都不如,北京的保姆每月挣900元,还管吃管住呢。护士的专业价值得不到体现,看不到今后的出路,工作缺少自豪感、成就感,这样能保证护理质量吗?另外,医院将45岁以上的老护士“一刀切”,老护士为什么不能继续做护理?他们可以在业务上指导年轻护士,他们多年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恰恰可以在社区护理中找到用武之地。
李淑迦(北京市宣武医院副院长):现在医学发展太快,分科越来越细,护士的负担也随之越来越重。门诊护士过去只是叫号,如今的工作量有多大?我们医院开展了许多新业务,晚上九十点钟还在做手术,哪一项工作能离开护理?所以,1978年制定的护士编制,根本不能满足临床护理的需要,也难怪现在有不少护士不想要钱,只想要假,好好休息一下。可是,护士编制的问题,我们呼吁多少年了,为什么总是得不到解决?这还是一个领导重视与不重视的问题。卫生部召开了许多有关会议,但要将会议精神很好地贯彻下去,关键还在于医院领导要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真正有所认识。
刘华平(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2005年,在卫生部医政司护理处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学院和医管所护理中心完成了“护士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和配置标准研究”工作。这项研究的结果是,被调查的126家医院中,除了88%的医院存在护士缺编的情况外,护士在岗人数仅占在编总人数的84.54%。护士频频被医院调往行政、后勤、医技等部门,使本来护士短缺的状况更加严重。
另外,本研究还显示,12.81%的护士为非正式聘用护士。这主要是由于目前医院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首要目标,认为医生能够带来直接的收入,而护理工作只是处于辅助或从属地位,在患者的费用中也无法体现护理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因此管理者认为首先要保证医生的人数,护士能少用就尽量少用,而非正式聘用的护士可以为医院节约人力成本。
3 处方篇
■制定颁布《护士管理条例》,从立法层面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明确护士的权利和义务、执业规则,保证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维护护士的合法权益;加强护理工作的科技含金量,有计划地培养我国的专科护士,争取早日分层次使用护理人员。
镜头回放
镜头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腹膜透析中心,本科毕业生、主管护师苏春燕在愉快地履行着责任护士的职责。2006年该中心开始实行护士责任制,强调责任护士和腹透病人的合作与互动。短短的时间里,该中心的医疗护理质量大大提升,病人对护士的信任和依从性大幅度提高。苏春燕感叹道:“过去的观念认为,护士的出路只有当护士长,但我的理想是,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专科护士,成为名副其实的护理专家!”
镜头二:北京天坛医院护士委员会上,院长耐心地倾听临床一线护士们的意见和抱怨,从而使护士们提出的涉及规章制度、晋职晋级、奖罚分配、福利待遇、老护士的出路等问题及时得到妥善解决,有效地维护了护士们的合法权益。
观点
周军(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护理工作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广大护理工作者在压力大、付出大的情况下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更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思想品质。虽然当前舆论环境不太利于我们,医患关系处在历史最低谷,但这种压力是双刃剑,我们要把它看做机遇,当做动力,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护士是从事护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了从立法层面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明确护士的权利、义务、执业规则,保证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护士管理条例》已纳入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目前,国务院法制办正在对《护士管理条例》进行研究和审议,争取早日颁布实施。今年,卫生部继续推进实施《中国护理专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的工作,将根据临床专科护理领域的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培养我国的专科护士。
戴建平:护士的维权和病人的维权同等重要,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医院、科室是这对维权的载体,因此,医院得有组织保障和政策保障,还应建立护理服务的支持辅助系统,使护士脱离非专业性的工作,将更多的时间留给病人。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目前存在东西部、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应首先针对不同需求解决定位问题。再有,不应单纯追求学分制,应利用好现有卫生资源,在准入基础上,有目的地针对不同层次的护士开展培训。
徐建安(上海南鑫护理设备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当前,我国的护理装备水平远远落后于医疗装备水平,临床一线的护士从事着最原始的手工劳动,由于长期辛苦地护理病人,很多护士都患有腰椎疾病、皮肤病等职业病。由于护理装备的匮乏,护士手工移动病人时常常导致患者刀口开裂、固定好的断骨发生错位等等;住院病人常常得不到基本的生活护理,且褥疮发生率偏高,甚至因血液感染致死。而在很多先进国家早已立法规定,护理人员在没有必要的护理装备的辅助下,有权拒绝工作。在此,我们呼吁,大力发展我国的护理装备事业,把护士从原始的、简单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能充分体现自身价值的工作。为此,国家应制定加强护理装备的宏观政策和相关法律,如制定“护理装备配置标准”,以切实保障广大护士和病人的合法权益。
张惠霞(中华护理学会秘书长):应恢复助理护士制度;卫生管理部门应介入当前医院的助理员工作的管理;要加强新护士的岗前培训工作,包括人文关怀等内容,并要有专门的课程;不同级别的医院护士的编制也应不同;老护士应对年轻护士传帮带,护士长应把精力放在管理和技术指导上;中专毕业的护士也应有合适的专业岗位。
刘苏君(《中华护理杂志》主编):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如今进入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时机。一是社会需求急剧增长,二是国家卫生工作政策有了调整,讲效益、讲成本、讲预防。机遇也是挑战。护理专业应对挑战最根本的来自于自身。首先,我们应当建立起充分的信心,加大对专业学科发展前景、目标、定位的研究,增强整个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第二,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要从教育着手。第三,护理管理者应以身作则,切实关心爱护好护士。
张洪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护理部主任):护理作为一个专业学科,护士的人才培养需要长期性、连续性,只有逐渐形成专业的梯队,才能最终促进学科发展。在护士的分层次使用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尝试。首先,增加了助理护士层,主要承担生活基础护理工作。其次,在主管护士的培养方面,强调面向专科护士,主要是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疾病管理能力、科研能力,从而使其实现自身的价值,护理骨干队伍得以稳定。
冯运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护理部主任):护理学科的发展还要靠一些行政上的实实在在的支持;护理管理者要加强对生活护理的重视程度,应研究如何分层次培养使用护士;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各级医院不能“一刀切”。
张素秋(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护理部主任):应在各级领导与护士之间打造一个交流的平台,帮助护士寻找正确的“宣泄方式”和寻求外在的支持。护理管理者们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要考虑管理的效果和护士的参与度,如对ICU、急诊、心内科等特殊岗位的护士怀孕后及时调岗,使管理工作更加人性化。此外,相关的社会组织或医院应备有护士流动库,以便在护士人力不足时调配使用。
高凤莉(北京协和医院在读护理博士):护理专业要得到各方面认可,需要提高科研能力。此外,要积极借助媒体宣传护理工作,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参政议政,争取各级领导对护理事业的重视和支持。
中外床护比和医护比
去年完成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各医院普通病房实际床护平均比为1∶0.36,最低的仅为1∶0.26;重症监护病房床护比仅为1∶1.45。而世界许多国家普通病房床护比基本保持在1∶1以上,重症监护病房床护比大约是1∶5~6。
这项研究结果还显示,我国医护比平均为1∶0.82,亚洲平均医护比为1∶2.019,我国香港地区、英国、泰国、德国以及日本等的医护比例都超过1∶4,芬兰、挪威、加拿大等国家的医护比甚至超过了1∶6。而世界银行早在《1993年世界发展状况》中就已经指出医生与护士的比例应该达到1∶2。
中国护理“十一五”十大任务
卫生部去年颁布了《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明确了“十一五”时期护理工作的十项重点任务:依法加强护士队伍建设,维护护士合法权益;增加临床一线护士总量,实现护士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合理调整临床护士队伍结构,提高护士队伍整体素质;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医院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根据临床专科护理领域的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培养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发展临床专业护士;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发展社区护理,拓展护理服务;推进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发展中医护理;加强护理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护理服务理念、专业技术经验、教育和管理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