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专题:前列腺炎颈椎病高血压心内科糖尿病痛风冠心病宫颈疾病关节炎肝病癌症呼吸内科感冒神经内科分泌内科泌尿内科消化内科整形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施治与施护

www.cnkang.com  2007-3-26 10:31:00  中华康网

  我部1993~1995年收治冠心病(CHD)41例,在辨证施治的同时予以辨证施护,收到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41例中男29例,女12例;年龄41~50岁17例,>50岁24例。病程<4年9例,4~6年23例,>6年9例;干部20例,工人2例,农民5例,退休人员14例。心绞痛38例,心肌梗塞3例;其中合并高血压14例,高血脂6例,浅表性胃炎5例。经辨证施治与施护,症状完全消失,EKG复查正常27例,占65.9%;症状基本消失11例,占26.8%;症状未消失3例(其中心肌梗塞2例),占7.3%;总有效率92.7%。90 d治愈9例,基本治愈7例;120 d治愈16例,基本治愈4例;150 d治愈2例。

  2 辨证施治

  2.1 心血瘀阻型10例,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红花、桃仁、当归、川芎、生地、赤芍、柴胡、枳壳、甘草、桔梗、郁金、丹参等。

  2.2 痰瘀互结型17例,方用祛痰化瘀方(经验方),药用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制半夏、石 朱砂、桃花、丹参。

  2.3 气阴两伤型6例,方用归脾汤和天王补心丹裁,药用黄芪、党参、麦冬、五味、白术、茯苓、当归、枣仁、炙甘草、柏子仁、天冬、丹参、远志、桔梗。

  2.4 肝郁化火型2例,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药用柴胡、白芍、白术、当归、茯苓、丹皮、栀子、黄苓、丝瓜络、郁金。

  2.5 心肾阳虚型6例,方用右归饮加味,药用熟地、枸杞、山药、甘草、肉桂、制附子、黄芪、人参、山萸肉、甘松、益智仁。

  各型均每日1剂水煎服,15 d为1疗程。但临床上病症常综合出现,因此,施治时应综合考虑。

  3 辨证施护

  3.1 心血瘀阻型: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调护原则。①药物穴位外贴。按中医脏腑经络学说,外用而应内,采用药丸穴位外贴法。药物丹参、水蛭、血竭、当归等分细末为粉,鲜地龙适量,捣烂与药混合制成丸状,贴于膻中、阿氏穴,外用胶布固定,1/d。促使心脉通畅达止痛目的。②温水浴疗。嘱患者早晚用温水(40~50℃)泡脚1次,每次10~20 min,促进血液循环。③保持心情舒畅,防止思则气结。

  3.2 痰瘀互结型:以祛痰、化瘀为主。①忌食生冷食物。冷饮伤胃亏肺,则易生痰浊;冷饮易使血行不畅。②药用贴穴引痰下行。取蓖麻子3~4粒捣碎,贴于双涌泉穴,外用胶布固定,1/d。可引痰浊下行、大便通畅、促进周身血液循环。③辅助食疗。每日用苡仁10 g、大米20 g加萝卜适量煮粥,分3~4次服完。可健胃化食,祛痰活血,强化治疗效果。

  3.3 气阴两伤型: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主。①保证充足睡眠。睡眠不佳可用酸枣仁、夜交藤各10 g,煎汤于睡前1~2 h口服30~50 ml;忌饮茶;按摩手心、足心各100~120次,促进入睡。②辅助食疗。用西洋参或人参叶、莲子、小麦、大米各适量混合煮粥,早、中、晚各服50~100 ml。加强益气养阴之功,有助于疾病恢复。

  3.4 肝郁化火型:应以调情畅志、引火下行为主。①避免精神刺激。忌忧伤、悲怒,以免肝受压抑而增添肝火,加重病情。②药物贴涌泉穴,引火下行。用吴茱萸10~15 g研粉制成饼状,贴于双足涌泉穴,以绷带固定,夜贴昼取,以此降火下行。血压偏高者,用夏枯草10~15 g,菊花20~30 g,每日1剂,煎汤当茶饮,既引火下行,又能使血压下降。

  3.5 心肾阳虚型:采用温肾助阳、通络活血为主。①注意保暖。冬季室温保持20~25℃,空气新鲜,避免直接通风,防止风寒外侵引起感冒。②艾灸助阳。用艾绒灸关元穴,垫鲜生姜片于穴位上,放艾绒点燃至皮肤有热感时,去掉燃绒,连续3~4壮,1/d。温助肾阳,暖胃健脾。③用羊肉50 g、当归20 g、生姜3片煎汤300 ml,3/d,每次50 ml。

  以上辨证护理各法,可以综合施护,灵活应用,但以一型为主。

  4 一般护理

  4.1 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心肌梗塞者,发作期必须卧床休息。待症状缓解,病情稳定后15 d内限床上活动,逐步增加活动量,30 d后方可在室内行走,有并发症或年老体弱者可延长卧床时间。

  4.2 冠心病发作或病情严重时,出现心慌、气短、喘息等症,可取半卧位,适量吸氧。

  4.3 保持情绪稳定,环境安静,消除患者思想顾虑,最大限度减少发病诱因。

  4.4 禁烟、酒,饮食宜低盐、低脂、易消化的清淡素食为主。少食多餐,有节制,避免过饱。保持大便通畅,大便秘结者,可服麻仁丸6~9 g,2/d。

  4.5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疼痛部位、性质等,定时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5 讨论

  根据中医辨证理论,该病虽病位在心,但与肺、肝、脾、肾密切相关。以气虚、阳虚或阴虚为本,以痰、瘀、火、寒、实邪为标,形成本虚标实,心脉瘀阻为主要病机。所以在治护上落实到脏腑辨证,分型遣方用药。然而该病病机复杂,同时各型病症因季节、气候、体质、嗜好、治疗、护理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常可交替或综合出现,如心肾阳虚和痰瘀互结同时出现等。因此,遣方用药及护理,不可局限某型某法,结合辨证实际,合理应用辨证施治与施护。

  在辨证护理方面,应把精神护理放在首位,“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统帅着人之喜、怒、忧、悲、惊等神志活动,做好思想疏导工作,使之心情愉快。并根据《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原则。病情好转后,在夏季进行适当身体锻炼,如太极拳之类,动静结合以养阳;秋冬季以上午9~11时进行散步活动,静动结合以养阴,促进恢复健康,减少发作。

  (本文承蒙余先福副主任医师指导,特致谢)

  • 两性
  • 男人
  • 女性
  • 母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