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专题:前列腺炎颈椎病高血压心内科糖尿病痛风冠心病宫颈疾病关节炎肝病癌症呼吸内科感冒神经内科分泌内科泌尿内科消化内科整形

联合内镜微波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完全型痘诊状胃炎

www.cnkang.com  2007-1-15 15:47:00  中华康网

何鲁生 陈宗永 卢蕊芬 汪清 中国内镜杂志 2000年第1期第6卷 临床研究

  我院2年来在3976例胃镜检查中发现痘疹状胃炎183例,完全型94例,不完全型89例,内镜检出率4.6%,其中幽门螺秆菌(HP)阳性者148例(80.9%),56例完全型者接受联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中,男25例,女31例,年龄31~76岁,平均58.1岁,其中HP阳性46例(82.1%)。内镜见痘疹状隆起灶分布于胃窦部,隆起高度1~3mm,直径2~8mm,中央脐凹,表面糜烂渗出或有点状出血,病灶呈单发者4例,余为多发3~10个不等,3例融合呈节段样隆起。56例患者均有上腹不适,饥饿感、胀痛等消化不良症状。

  1.2 治疗方法

  术者常规进镜,用柱状电极紧贴痘疹状隆起病灶表面,以微波70mA,点灼3~5次,3~4s/次,直至病灶及周边粘膜凝固发白或隆起消失,术后半流质3d,口服2%卡那霉素20ml,3次/d,共3d。46例HP阳性者加服阿莫西林0.5g,3次/d,拘橼酸铋钾0.12g,1次/d,各4周,甲硝唑0.4g,3次/d,2周,1月后作胃镜复查。

  2 结果

  本组中53例内镜微波治疗1次,2例治疗2次,1例治疗3次。治愈49例(87.5%),临床症状消失,隆起病灶平伏,胃粘膜炎症明显改善。好转7例(12.5%),隆起病灶基本平伏,胃粘膜炎症改善,仍有轻度上腹不适症状。46例HP阳性者42例转阴(91.3%)。

  3 讨论

  痘疹状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炎,在形态上与淋巴细胞性胃炎相类似,在病理上却是两种不同的实体[1]。本病临床上并不少见,本院内镜检出率为4.6%,不完全型者在抗HP治疗基础上,加用胃粘膜保护剂,可取得满意效果,完全型者痘疹状病灶往往持续存在,本院曾发现1例癌变,故对本病应予重视,积极治疗。

  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明确,一般认为与多种损伤因素有关,如中毒、药物、返流的胆汁、胃酸分泌异常等[2]。近年来,国内文献报告本病HP检出率高达75%~92.1%,而清除HP则可使炎症消退,病灶消失,认为HP与本病关系密切[3,4]。本组HP阳性率82.1%,与文献报告相符。HP是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HP可产生多种毒力因子,直接损伤胃粘膜,刺激机体释放炎症介质,激活各类细胞因子,加剧炎症反应。HP引起的重度灶性感染可使胃粘膜及腺颈细胞受损,继而腺管上皮及粘膜肌增生,使粘膜隆起。如损伤因素持续存在,病变可发展至全层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甚至发生癌变[2]。

  完全型痘疹状胃炎的隆起病灶,单用药物治疗难以奏效。我院于1996~1998年曾随访完全型痘疹状胃炎25例,经抗HP药物和胃粘膜保护剂治疗,痘疹状病灶未能消退,随访期半年以上13例,1年以上8例,2年以上4例。本组用联合疗法治愈率达87.5%,疗效满意。微波点灼治疗可使增殖隆起的病灶凝固灼除,微波的热效应可使胃粘膜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增加,改善了局部营养和代谢,也使局部免疫防御能力得以改善,有利于炎症消退,本法操作安全简便,效果确实[5,6]。再联合抗HP药物,清除了HP感染,消除了引起炎症和病灶的重要因素,使治疗效果更为巩固。

  参 考 文 献

  1,Dixon MF,Wyatt JI,Burke DA, et a1.Lymphocytic gastritis-relationship to campyl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Journal of Paothology, 1988;154(1):125~132

  2,于润江主编.中国内科专家临床经验文集.沈阳:辽宁科技技术出版社,1997:342~343

  3,周吉民,温孚强,李雅洁.幽门弯曲菌与疣状胃炎关系的临床探讨.实用内科杂志, 1989; 9(8):404~405

  4,岳 玉,王利民,张春莲.疣状胃炎40例临床分析.实用医学杂志,1996;12(1):11~12

  5,蔡 华.内镜微波治疗术.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4~48

  6,许幼如,干吟梅,韦庭炫,等.内镜微波治疗完全性痘疹胃炎和难治性胃溃疡.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7;14(3):184

  • 两性
  • 男人
  • 女性
  • 母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