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专题:前列腺炎颈椎病高血压心内科糖尿病痛风冠心病宫颈疾病关节炎肝病癌症呼吸内科感冒神经内科分泌内科泌尿内科消化内科整形

一氧化氮在胃癌进展中的作用

www.cnkang.com  2007-3-23 13:55:00  中华康网

  【摘要】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在胃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42例经胃镜活检、病理检查证实为胃癌,采用地高辛标记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探针经原位杂交显示细胞内的iNOSmRNA的表达情况,并与癌周组织及浅表胃炎组织比较。结果 在42例胃癌患者,iNOSmRNA信号强阳性(+++)11例,中度阳性(++)14例,低度阳性(+)13例,可疑阳性(±)3例,阴性(-)1例;在癌周组织多为(±)或(-);与浅表性胃炎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 大多数胃癌患者的癌细胞内iNOSmRNA表达阳性,提示胃癌细胞自身能产生一氧化氮。

  【中国图书分类号】:R735.2 R730 R61

  一氧化氮(NO)是生物体内近年来颇受关注的信息传递小分子,并与许多疾病发生发展过程有关。由于NO可引起DNA的损伤,导致基因突变,其氧化代谢产物亚硝酸盐(NO-2)是一个公认的致癌剂,加之在萎缩性胃炎(易发展为胃癌)观察到随着萎缩程度的加重胃液中NO-2显著增加,因此,在胃癌发生过程中可能包含NO机制[1]。目前认为,胃粘膜内NO来源于巨噬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2],而胃癌细胞自身能否产生NO尚不清楚。鉴于一氧化氮合酶(NOS)是形成NO的关键限速酶,为此,我们观察了胃癌细胞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信使核糖核酸)的表达情况,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及分组

  (1)胃癌组 42例,均经胃镜检查及病理检查证实为胃癌。男20例,女22例,平均年龄49.9±13.5岁(26~72岁)。病理组织学类型:低分化腺癌28例(66.7%),印戒细胞癌5例(11.9%),中、高分化腺癌3例(7.1%),高分化腺癌2例(4.8%),低、未分化腺癌1例(2.4%),未分化腺癌1例(2.4%),中、低分化腺癌1例(2.4%),中、中分化腺癌1例(2.4%)。

  (2)浅表性胃炎组 44例,均经胃镜检查及病理检查证实。男26例,女18例,平均年龄45.4±11.2岁(18~64岁)。与胃癌组比较,性别、年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试剂

  地高辛配基标记的iNOSmRNA试剂盒系武汉博士德公司产品,蛋白酶K系德国E.Merck公司产品。

  1.3 方法

  1.3.1 iNOSmRNA原位杂交 按如下步骤进行:①石蜡切片常规脱蜡至水,3%H2O2室温处理10min以灭活内源性过氧化物酶;②切片滴加25mg/L的蛋白酶K,37℃消化15min,以暴露mRNA;磷酸盐缓冲液(PBS)清洗5min×3次;③杂交前的处理及杂交:将地高辛标记探针放入80~90℃水中变性10min,取出后立即插入碎冰中,保持3min。切片空气中干燥后,按每张切片加10μl地高辛记探针液,加盖杂交专用盖玻片,于37℃湿盒中杂交16~24h;④杂交后洗涤:揭掉盖玻片,37℃2倍柠檬酸钠氯化钠缓冲液(2×SSC)洗涤5min×2次;37℃的0.1×SSC洗10min×1次,洗涤时间应予严格控制;⑤滴加封闭液,室温孵育20min,不洗;⑥滴加封闭液,室温孵育20min,不洗;⑦滴加鼠抗地高辛抗体于37℃温箱孵育30min,0.5MPBS洗5min×3次,勿用其它缓冲液和蒸馏水洗涤;⑧滴加生物素化羊抗小鼠IgG于37℃温箱孵育20min,0.5MPBS洗2min×3次,勿用其它缓冲液和蒸馏水洗涤;⑨滴加链青素标记的过氧化物4次,勿用其它缓冲液和蒸馏水洗涤;⑩二氨基联苯胺(DAB)显色,充分水洗;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封片。

  用缓冲液2×SSC代替探针作空白对照;用(RNase)37℃消化1h作阴性对照;以随试剂盒所附阳性片作阳性对照。

  1.3.2 iNOSmRNA阳性信号强度评估 采用Fromowitz等[3]染色结果参照Fromowitz等的综合计分法并稍加改进作半定量分析(附表)。阳性细胞百分比即为某类细胞观5个视野(每个视野计数100个此类细胞)的阳性细胞平均数;而着色强度则以多数阳性细胞呈现的染色特征计分。

  1.4 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录入电脑的Office97Excel中,利用Excel97分析和处理资料。统计方法采用t或χ2检验。

  2 结果

  2.1 胃癌细胞及癌周细胞内iNOSmRNA

  42例患者中有38例患者的胃癌细胞内可见棕褐色的iNOSmRNA标记物,阳性标记物分布于癌细胞的细胞质和/或细胞核,其中iNOSmRNA信号强阳性(+++)11例,中度阳性(++)14例,低度阳性(+)13例,可疑阳性(±)3例,阴性(-)1例。iNOSmRNA的表达强度与癌组织类型、患者年龄、性别无相关性;在癌周非癌细胞内iNOSmRNA多为(-)、(±)。

  2.2 胃癌与浅表性胃炎细胞内iNOSmRNA阳性率

  42例胃癌患者iNOSmRNA阳性率为90.5%(38例),44例浅表性胃炎患者iNOSmR-NA阳性率为9.1%(4例),两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

  3 讨论

  NOS是NO产生的关键限速酶。在机体内,该酶分3种类型,即神经原性NOS、内皮细胞性NOS以及iNOS[4]。已经证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呼吸道上皮、肾小管上皮及内皮细胞等均有iNOS,mRNA。很可能在所有的组织中都产生iN-OS,并作为一种原始类型的免疫系统而起作用[5],但胃癌细胞是否具有该酶活性尚未见报道。

  一氧化氮(NO)是生物体内近年来颇受关注的信息传递小分子,并与许多疾病发生发展过程有关。通过细菌和人的培养细胞研究证实,NO能致DNA损伤,其机理可能有二[1]:①NO的氧化产物引起硫氧基团变构,产生致癌的亚硝胺类复合物或引起多胺重氮化,这一系列产物可通过脱胺或交联引起DNA或RNA碱基变构;②NO可能与O2反应生成过氧化亚硝酸(OONO-),后者分解为OH-和NO-2引起细胞包括核酸在内的广泛损伤,过氧化亚硝酸可直接将含巯基化合物氧化,引起DNA解链。在萎缩性胃炎(易发展为胃癌)观察到随着萎缩程度的加重胃液中NO-2显著增加,由此推测在胃癌发生过程中可能包含NO机制[1],目前认为,胃粘膜内NO来源于巨噬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进而引发胃癌[2]。但该观点似乎与巨噬细胞产生的一氧化氮具有抗肿瘤作用[6]的观点相悖。本组42例胃癌患者中有38例患者的胃癌细胞内及阳性对照片显示iNOSmRNA杂交信号,在癌周组织、绝大多数浅表性胃炎、空白对照及阴性对照片上未见iNOSmRNA杂交信号。结果表明,胃癌细胞表达iNOSmRNA,提示胃癌细胞本身能产生一氧化氮,并以其作为一种原始的防御机制来对抗机体清除作用。有研究表明,NO对LAK细胞(lymphokineactivatedkillercell)活性具有抑制作用[7,8],该作用是否与胃癌的免疫逃逸有关,值得关注。

  作者简介:邹益友,男,41岁,硕士,副教授,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消化科,41000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141号

  冯德云,郑晖,湖南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41007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8号

  伍赶球,湖南医科大学组织胚胎教研室

  参考文献(略)

  • 两性
  • 男人
  • 女性
  • 母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