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专题:前列腺炎颈椎病高血压心内科糖尿病痛风冠心病宫颈疾病关节炎肝病癌症呼吸内科感冒神经内科分泌内科泌尿内科消化内科整形

荚膜(capsule)

www.cnkang.com  2007-5-25 12:17:14  中华康网

    荚膜(capsule)有些细菌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向细胞壁表面分泌的一层松散、透明、粘液状或胶质状的物质。其化学组成主要是多糖,有的也含有多肽、蛋白质、脂类、脂蛋白、脂多糖等等。荚膜在细胞表面存在的状况有:第一,荚膜或大荚膜,具有一定外形,厚约200纳米,相对稳定地附着于细胞壁外,与细胞结合力较差,通过液体震荡培养或离心便可得到荚膜物质;第二,微荚膜,厚度在200纳米以下,与细胞表面结合较紧,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看见,可用血清学方法证明其存在,易被胰蛋白酶消化;第三,粘液层,没有明显边缘,且可向周围环境扩散,并增加培养基粘度;第四,粘接物,局限化的粘液层,其附着性粘液物并非在整个细胞表面产生,而是局限于一个区域,通常是在一端,使细胞特异性地附着于物体表面。在固体琼脂培养基上,产荚膜菌由于有粘液物质,形成的菌落表面湿润、有光泽、粘液状,称为光滑型(smooth),即S型菌落;失去荚膜,形成的菌落表面干燥、粗糙,称为粗糙型(rough),即R型菌落。产生荚膜是微生物的一种遗传特性,是种的特征,但并非细胞绝对必要的结构。失去荚膜的变异株同样能正常生长。用能水解荚膜物质的酶来处理有荚膜菌,并不能杀死细胞。荚膜的形成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例如肠膜明串球菌,只有生长在含糖量高,含氮量较低的培养基中才能产生大量荚膜;又如炭疽杆菌,在人和动物体内,或者在二氧化碳分压较高时才形成荚膜。荚膜是细胞外碳源和能源性贮藏物质,可保护细胞免受干燥的影响,能增强某些病原菌的致病能力,使之抵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例如能引起肺炎的肺炎双球菌Ⅲ型,如失去荚膜,则成为非致病菌。有些具荚膜的病菌并非荚膜本身有毒,而是利于在人体内大量生长繁殖。有些细菌能借荚膜牢固地粘附在牙齿表面,引起龋齿。荚膜物质有的具有抗原性和半抗原性,可用血清学反应进行细菌鉴定。例如炭疽杆菌,由于荚膜化学组成的微小差异,通过荚膜膨胀试验,可将其分为70多个型。产荚膜细菌常给工业生产带来损失;但肠膜明串珠菌的荚膜物质葡聚糖,是生产代血浆的主要成分——右旋糖酐的原料。

  • 两性
  • 男人
  • 女性
  • 母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