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专题:前列腺炎颈椎病高血压心内科糖尿病痛风冠心病宫颈疾病关节炎肝病癌症呼吸内科感冒神经内科分泌内科泌尿内科消化内科整形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治疗进展

www.cnkang.com  2007-3-22 16:12:00  中华康网

  近年来,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取得了较大进展,综述如下。

  1 理论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胆囊管梗阻。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发病的原因主要是胆囊管梗阻和细菌感染。胆囊管梗阻大多由于胆囊结石或寄生虫阻塞胆囊管引起,刘永锋〔1〕通过对10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胆囊内压的测定和胆汁细菌的培养认为,细菌感染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中并不是主要原因,梗阻是主要的病因。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内,可使胆囊发生强有力收缩。若这种收缩时间较长或反复发作多次,可使胆囊壁发生水肿,进而使胆囊粘膜的上皮受损,并有大量的酶释放,从而导致胆囊的严重炎症反应,细菌感染在胆囊炎的初期没有作用或作用很小,只有当胆囊壁受到损害,局部防御能力降低时,细菌方能侵入胆囊壁而继发感染。

  继发感染。感染途径有〔2〕:①血行感染,②胆道上行感染,③肝原性感染,④侵蚀性感染,⑤寄生虫感染。傅华群〔3〕认为老年人胆道感染有两个显著的细菌学特征:一是厌氧菌感染率较高;二是严重的混合感染。徐叔云〔4〕通过研究认为,胆道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特别是肠道杆菌多见,最常见的是大肠杆菌,可达40%~60%,其次是克雷白杆菌、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粪链球菌。

  1.2 祖国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认为本病与饮食不节、过食油腻、蛔虫上扰及情志失调有关。病机特点是肝胆之气郁结,气郁而致血瘀,瘀而化热,热与脾湿蕴结则成肝胆湿热之证,湿热煎熬成石,阻于胆道,胆气不通则痛,胆汁逆溢肌肤而发黄,若热积不散,则成脓化火,热毒炽盛耗伤营血,可致亡阴、亡阳。王文正等〔5〕认为以气滞胆郁、胆腑热结、中州湿热多见,亦可见胆虚心悸之证。徐景潘〔6〕认为肝胆湿热多从热化,亦有出现寒化,形成寒湿的基础是阳气不振,其原因一是素体脾阳不足,易生内寒,与湿相合,二是治疗中苦寒之剂太过,寒湿证在胆系感染中,虽不甚多见,但亦值得重视。

  2 临床研究

  2.1 辨证论治

  根据197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系疾病会议,制定诊疗标准将本病分为气郁型、湿热型及脓毒型。近年来,各地对本病分型虽有出入,但大同小异,如有人认为除上述三型外尚有血瘀型、寒凝瘀滞型。李世忠〔7〕将本病分为气滞、湿热、热毒及血瘀四型。气滞型采用柴胡排石汤(柴胡、香附、金钱草、郁金、枳壳、木香、黄芩、生大黄、芒硝),湿热型采用三黄排石汤(黄连、黄芩、栀子、茵陈、金钱草、郁金、枳壳、生大黄、芒硝),热毒型采用清营解毒汤(犀角、生地黄、金银花、茵陈、丹皮、玄参、连翘、川黄连),血瘀型采用膈下逐瘀汤治疗,临床有效率83.2%。王文正等〔5〕归纳为气滞胆郁、胆腑热结、中州湿热、胆虚心悸四个临床证型进行论治。气滞胆郁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胆腑热结用大柴胡汤加减,中州湿热用茵陈蒿汤加龙胆草、郁金、黄连,胆虚心悸用温胆汤加减,临床收到较好疗效。魏歧山〔8〕按气滞、湿热、脓毒辨证治疗300例,治愈223例,好转45例,无效32例。气滞型药用柴胡、广木香、黄芩、枳实、木瓜各10g,透骨草、玉米须各30g,蒲公英15g,延胡索6g;湿热型药用金银花60g,连翘、虎杖各30g,黄芩、海金沙各15g,五灵脂、青皮、金钱草、透骨草、广木香、生大黄各10g,竹叶3g;热毒型药用栀子、龙胆草、木香、生地黄各10g,柴胡15~20g,黄芩15g,连翘、蒲公英、板蓝根各30g,大黄15~30g(后下),芒硝10~30g(冲服),神昏加安宫牛黄丸,脉细无力或神志淡漠加用参附汤。乔宦琏〔9〕治疗本病75例,根据辨证分为肝胆气滞型(30例)、湿热蕴结型(45例),结果痊愈45例,好转17例,无效13例。气滞型用大柴胡汤合金铃子散加减,湿热型给予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2.2 专病专方

  青岛市立医院创立了胆道排石汤1号(柴胡、郁44山东中医杂志1999年1月第18卷第1期金、香附、枳壳各12g,木香18g,金钱草、大黄各30g)用于气郁型;胆道排石汤2号(金钱草、金银花、连翘、茵陈、郁金各30g,木香18g,黄芩、枳实各12g,大黄30g,芒硝6g)用于湿热型和脓毒型。天津南开医院创立了清胆行气汤(枳壳、香附、延胡索、半夏、大黄、郁金、柴胡、黄芩各9g,木香10~12g,白芍15g)用于气郁型,清胆利湿汤(木香、郁金、黄芩、木通、栀子、车前子、半夏、大黄各9g,柴胡9~15g,茵陈15g)用于湿热型,清热泻火汤(木香、郁金、栀子、龙胆草、大黄、半夏、芒硝各9g,柴胡、黄芩各15g,茵陈30g)用于脓毒型。

  李鸣真〔10〕用热毒清注射液(金银花、蒲公英、大青叶及鱼腥草制成200%浓度)治疗本病湿热型及脓毒型,收到较好疗效。朱培庭〔11〕对于本病肝胆气郁型,采用胆宁片(茵陈、虎杖、生大黄、青皮、郁金、生山楂、鸡内金)治疗,有效率86.82%。李栩堂〔12〕采用胆囊Ⅰ号煮散剂治疗80例,重症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散直肠推注,控制急性症状有效率93.75%,平均止痛时间为2.7d,退热时间为2.1d。王德华等〔13〕创解毒化瘀汤治疗47例,痊愈21例(44.7%),显效20例(42.6%),有效4例(8.5%),无效2例(4.2%)。药用重楼、白花蛇舌草、黄连、半边莲、金钱草、丹参、枳实、生大黄,水煎服。周维骥〔14〕自拟茵芩合剂治疗128例,显效77例(60.2%),好转43例(33.5%),无效8例(6.3%),总有效率93.7%。药用茵陈20g,川楝子10g,黄芩10g,芒硝10g,萆10g,制为100ml浓缩液。口服50ml/次,日3次。刘家磊〔15〕创立二金公茵胆汁汤治疗本病163例,治愈103例,显效29例,好转20例,无效11例。药用茵陈、金银花各60g,蒲公英、连翘各40g,赤芍30g,柴胡、鸡内金、黄芩、大黄、姜半夏、生甘草各10g,猪胆汁2ml,水煎服。林宗广〔16〕自拟复方清胆汤治疗45例,总有效率85%。药用柴胡12g,黄芩10g,红藤15g,制半夏10g,枳壳10g,广木香10g,广郁金10g,芒硝(冲)10g,生大黄(后下)6~10g,水煎服。实热壅盛加金银花12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15g,加大大黄用量;黄疸加茵陈15g、大叶金钱草30g。

  采用传统方剂治疗本病的临床研究报告也不少。如孙光远〔17〕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52例,35例痊愈,7例好转,8例无效。基本方:柴胡10~15g,黄芩10~15g,白芍10~15g,大黄10~40g,甘草6g,半夏10~15g,枳壳10~15g,生姜15g,大枣5枚,水煎服。加减:气滞型加延胡索10~15g、郁金10~20g;湿热型加金钱草30~50g、虎杖15~30g;实火型加黄连3~10g、黄柏10g、败酱草30g。朱广根〔18〕用大承气汤灌肠为主治疗本病144例,配合中药内服,获得较好疗效。周庆端等〔19〕用桃仁承气汤加减治疗本病100例,痊愈23例,临床治愈64例,好转7例,无效6例。邵金阶〔20〕用大黄牡丹汤治疗本病88例,临床治愈57例,显效22例,无效9例。药用大黄10g,牡丹皮、桃仁各10g,玄明粉10g,冬瓜子18g,水煎服。加减:发热甚加蒲公英30g、金银花20g、连翘15g;右胁痛剧加延胡索12g、川楝子9g;黄疸加茵陈、郁金。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药联用。在急性胆系感染危急重症的临床处理上,中西药联用已是常用的有效措施。从国内报道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各种类型的胆道感染占总病例数的75%以上,非手术治疗好转率为90%左右,总死亡率约1.85%〔21〕。郑忠东〔22〕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303例,临床治愈266例(87.8%),好转25例(8.3%)。中药基本方:金银花30g,柴胡12g,连翘15g,黄芩12g,赤芍10g,枳壳10g,木香10g,大黄12g(后下),水煎服;腹胀者停留胃管以胃肠减压和注药,并酌情给予抗生素、激素、33%硫酸镁等。林木生等〔23〕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93例,有效70例(75.3%),无效23例。治疗方法:中药采用利胆排石汤(茵陈30g,赤芍6g,木香10g,栀子10g,枳壳10g,丹参12g,大黄10g(后下),黄芩15g,金钱草30g,水煎服);配以静脉滴注氨苄西林6g/d,庆大霉素24万单位/d或甲硝唑1g/d,适当补充维生素K、C等。罗锦帮〔24〕认为老年期急性结石性胆囊炎首先考虑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中医以理气活血、清热燥湿、通里攻下为主;西医给予抗生素、能量合剂、糖皮质激素等。治疗142例,痊愈82例,好转48例,自动出院8例,死亡4例。介入性技术与中医药治疗结合。

  介入性技术与中医药治疗结合,为中医药治疗本病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对于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囊积脓者,由于胆道梗阻的存在,中药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甚至发生增加肝脏负荷的现象。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25〕在B超导向下行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和中药治疗,获得满意结果,能迅速改善症状。这对年老体弱及手术耐受力差的患者,不失是一种简单可行安全的措施。

  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对必须手术者,如胆囊穿孔、坏疽性胆囊炎等,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清除病灶,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同时配合中医药治疗能尽快消除感染,加速黄疸的消退,排出残余结石等,从而提高治愈率。

  3 参考文献

  1 刘永锋.不同程度胆道感染的压力变化.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0,19(4):275

  2 梁浩.新编消化系疾病诊疗手册.北京:金盾出版社,1995.347

  3 傅华群.胆道厌氧菌感染的研究.中华外科杂志,1989,27(8):454

  4 徐叔云.急性胆道感染的抗菌药治疗.临床肝胆病杂志,1989,5(3):117

  5 王文正,尹常健.胆囊炎与胆石症辨证规律探讨.山东医药,1986,(3):55

  6 徐景潘.中医药治疗胆囊炎胆石症160例初步分析.中医杂志,1983,(7):22

  7 李世忠.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胆道残余结石89例临床分析.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6):341

  8 魏歧山.辨证治疗胆系感染300例.陕西中医,1989,(4):154

  9 乔宦琏.大柴胡汤为主治疗急性胆系感染75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12):20

  10 李鸣真.中医清法制剂“热毒清”抗内毒素的实验研究.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89,(2):87

  11 朱培庭.治疗胆道感染、胆石症274例总结.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9):15

  12 李栩堂.胆囊Ⅰ号煮散剂直肠点滴治疗急性胆囊炎80例.中国医药学报,1987,(4):37

  13 王德华,彭素岚,廖大忠.解毒化瘀汤治疗急性胆系感染临床观察.中医杂志,1991,(11):24

  14 周维骥.茵芩合剂治疗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128例.福建中医药,1992,(5):3

  15 刘家磊.二金公茵胆汁汤治疗急性胆囊炎163例.山东中医杂志,1992,11(1):17

  16 林宗广.复方清胆汤治疗老年人急性胆道感染的临床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2):4

  17 孙光远.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急性胆囊炎、胆石症52例.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89,(3):130

  18 朱广根.大承气汤灌肠为主治疗急性胆道感染144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9):14

  19 周庆端,周庆铎.桃仁承气汤加减治疗胆囊炎100例.山东中医杂志,1993,12(3):28

  20 邵金阶.大黄牡丹汤治疗急性胆囊炎88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2,(3):3

  21 王伯祥主编.中医肝胆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386

  22 郑忠东.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炎胆石症303例分析.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2):88

  23 林木生,吴江.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急性发作167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1):663

  24 罗锦帮.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胆囊炎、胆石症142例.遵义医学院学报,1996,19(2):84

  25 崔乃强.利胆灵对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消黄保肝作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3):137

  • 两性
  • 男人
  • 女性
  • 母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