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专题:前列腺炎颈椎病高血压心内科糖尿病痛风冠心病宫颈疾病关节炎肝病癌症呼吸内科感冒神经内科分泌内科泌尿内科消化内科整形

磺胺药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例

www.cnkang.com  2007-4-17 10:55:00  中华康网

  患者,男性,50岁。22年前因上呼吸道感染服复方磺胺甲异口恶唑(SMZCO)后,次日出现牙龈出血、皮肤瘀点伴血尿,在外院查BPC20×109/L,骨髓象正常。用激素治疗(具体不详)2周后,BPC升至(160~180)×109/L,症状缓解后停激素。1997年2月10日患者因腹泻自服泻痢停1号[含磺胺甲异口恶唑(SMZ)]后约6小时出现牙龈出血伴皮肤瘀点,来我院急诊。查血常规:Hb165g/L,WBC 12.3×109/L,BPC 22×109/L;尿常规:OB(++),RBC25~30/HP,WBC 0~2/HP;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等均正常;PAIgG(-);骨髓象:增生性骨髓象,粒、红比例在正常范围,全片巨核细胞21个,约1/3为产板型。给予甲基泼尼龙40mg及安络血、止血芳酸等静滴,次日改用泼尼松20mg,每日3次口服。查血常规:Hb119g/L,WBC10.4×109/L,BPC33×109/L;尿常规正常。至1997年2月17日,BPC升至66×109/L,症状明显缓解;同月20日,BPC 180×109/L;同月24日BPC 244×109/L。泼尼松渐减量,至今未见复发。

  该患者两次均因服磺胺药而出现皮肤、牙龈出血和血尿,血小板明显下降,激素治疗效果满意,考虑诊断为磺胺药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发病时骨髓象正常,血小板减少,PAIgG(-),其发病机制可能为磺胺药或其代谢产物作为抗原,与血浆蛋白巨分子相结合,剌激体内产生抗体。当药物重新进入体内,抗体与药物抗原结合形成免疫性抗原-抗体复合物,非特异性地吸附在血小板膜上,破坏血小板。

  • 两性
  • 男人
  • 女性
  • 母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