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专题:前列腺炎颈椎病高血压心内科糖尿病痛风冠心病宫颈疾病关节炎肝病癌症呼吸内科感冒神经内科分泌内科泌尿内科消化内科整形

中国的卫生防疫工作功业著于百姓

www.cnkang.com  2007-3-22 11:34:00  中华康网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疫病丛生,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肆虐,民不聊生。例如1900~19 49年50年间全国累计发生鼠疫115.6万人,病死率高达89.0%;天花月月出现,年年流行,数 年大流行一次,1933~1944年共有天花病人38万例,每年死亡数以万计;血吸虫病流行于12个省,病人1千多万例,受威胁人口1亿以上;全国患麻风者约50万例。上下5 000年的中华历史,从未有一个政府能够控制传染病流行。

  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传染病疫情形势:1950年人间鼠疫3 455余例,死亡1 200余例;1950年和1951年全国报告了4.3万和6.1 万例天花病例;1951年回归热流行,发病10万例,死亡万余;全国约有性病病人1 000万例;1952年侵朝美军置国际法于不顾,使用 生物武器猖狂进行细菌战,我国面临着多种急性传染病的严重威胁。

  1952年毛泽东同志及时发出“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 细菌战”的号召。发动了一场以控制急性传染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卫生防疫工作在中 央人民政府的领导和组织下,在祖国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

  二、50年励精图治,卫生防疫体系一柱擎天

  1949年共和国刚刚成立,10月27日国务院决定设中央防疫委员会,成立了中国卫生总队,并 在各大行政区成立防疫大队。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正式成立,由公共卫生局负责全 国卫生防疫工作的组织领导。1953年1月经政务院批准在全国正式建立卫生防疫站,4月份在 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卫生防疫站会议;1954年卫生部颁布《卫生防疫站暂行办法》,1964年 颁发《卫生防疫站工作试行条例》,1979年修改颁布《全国卫生防疫站工作条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卫生防疫体系。

  1.卫生防疫机构:

  (1)各级卫生防疫站,按国家行政区划设置分为三级:省、区、市级,地、市、州级,县 、区级;

  (2)铁路、交通和大型厂矿卫生防疫站;

  (3)部、省、地级专科防治所,如劳动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及寄生虫病、结核病、 职业病、性病、麻风病等。

  卫生防疫站是卫生防疫工作的业务技术指导中心,它既是运用科学理论和技术进行卫生防疫监测、监督、科研和培训相结合的专业机构,又是依法实行卫生监督的执 法机构。

  2.地方病防治机构:卫生部设地方病防治司,各省、市、区卫生部门设地方病防治办公室或业务处,同时设地方病防治研究机构,地、市、县的地方病防治工作则由卫 生防疫站承担。

  3.国境卫生检疫机构:卫生部门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检疫局和进口食品卫生监督检验局 ,直接领导全国各边境口岸和机场卫生检疫局。

  4.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52年12月政务院规定从中央到地方成立各级爱卫会,爱卫会办 公室是各级政府中常设的行政机构。爱国卫生运动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被载入我国宪法 之中。

  卫生防疫事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和总结,到20世纪90年代已渐臻完善。卫生防疫行政管理 部门和卫生防疫业务部门从两个方面承担着卫生防疫工作任务,构成了一个完整卫生防疫体 系。行政部门负责确定卫生防疫发展政策,制定工作计划,组织协调与管理;业务部门负责疾病控制与监测、卫生监督、健康教育与促进、科学研究和人员培训等。卫生防疫专业 机构由1952年的481个发展到1997年的5 905个,专业技术人员由15 750人增加到 218 717人,分别增长了11.3倍和12.9倍(表1和表2),是一支常年奋战在卫生 防疫第一线的健康卫士。

表1 全国卫生防疫、防治机构发展概况

  机  构 年    份
 
 1952  1957  1965  1975  1985 1995 1997
卫生防疫站 147 1 626 2 499 2 912 3 410 3 629 3 619
专科防治站 188 626 822 683 1 566 1 895 1 893
国境卫生防疫局(所) 20 21 26 30 37 81 83
食品卫生检验所  -  -  -  - 34 50 50
环境卫生检验所  -  -  -  - 38 19 17
其他预防保健机构 126 232 41 - - 221 243
  合  计 481 2 505 3 388 3 625 5 085 5 895 5 905
表2 全国卫生防疫人员发展概况
人员分类 年    份
1952 1957 1965 1975 1985 1995 199 7
总  数 20 504 57 436 77 17 9 93 025 194 829 270 041 280 558
专业人员数 15 750 45 806 63 879 71 746 151 710 211 789 218 717
 医生 人数   2 155 1 8 424 42 502 41 237  85 430 133 119 137 240
构成(%) 13.7 40.2 66.5 57.5 56.3 62.9 62.7

  三、传染病控制卓有成效,报告发病率江河日下

  随着卫生防疫站的建立和疫情报告制度的逐步健全,甲、乙类传染病的总报告率在1970年达 到高峰后开始平稳下降,死亡率也相应逐年减少。90年代全 国传染病报告发生率稳定于200/10万以下。比1970年下降了95%[1];各类传染病的总死亡率由1990年的2 5.44/ 10万下降到1994年的15.64/10万[2],传染病和结核病的死亡人数只占死亡总数的4.8%[3]。传染病的死因顺位已从1952年的第2位降到1993年的第8位[4]。由于传染病控制的结果,使得我国人口的年死亡率由50年代的25‰下降到90年代的6.7‰, 死亡率由200‰下降到30‰左右,平均期望寿命由35岁增长到70岁。1951年第一次全国防疫 会议制定了鼠疫、天花等19种危害最大的传染病防治方案,吹响了围歼传染病的号角。

  1. 1950~1952年我国共发生鼠疫6 184例,死亡1 955例,人民政府 把鼠防工作作为最紧迫的任务,开展群众性灭鼠灭蚤活动,并派出鼠防工作队赴疫区开展鼠防工作 ,1955年鼠疫病人降至37例,1956年卫生部发布《防治鼠疫规划纲要》,各地开展鼠疫疫区 的查源、拔源工作,1957年基本上控制了鼠疫发生。

  2. 1950年国家发布“种痘暂行办法”,1955年天花被列为甲类传染病,各级卫生防疫站组 织广大医务人员按户按人种痘,种痘率达90%以上,同时加强天花疫情报告和病人管理,19 59年后再无天花病例发生,经世界卫生组织检查证实我国已消灭了天花。

  3.早在1950年1月,卫生部决定在我国城市免费推广卡介苗接种,揭开了我国免疫预防的序 幕。1955年上海、北京等城市开始有计划进行预防接种,70年代中期制订了《全国计划免疫 工作条例》,把实施儿童免疫工作纳入国家卫生工作计划,对7岁以下儿童普遍实行“四苗防六病”的计划免疫工作,1990年实现了每个县的适龄儿童接种率达85%的要求。1992年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纳入计划免疫范畴。

  1995年以来再未从我国的居民中检出野毒株所致的脊髓灰质炎病例;与实施计划免疫前相比 ,麻疹发病率下降90%,死亡率下降95%;百日咳1978年有100多万病例,1982~1985年每 年50万例上下,1986年以后每年仅报告数万病例,成人百日咳极为鲜见[5];60年代 前后白喉年报告例数达10万例以上,病死率约为10%,1984~1985年报告数为3 418和1 423例,近10年来年发病数再未超过1 000例,1995年以来每年仅有数十例报告,199 7年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1984年下降99.2%[6]。

  疫苗能预防的传染病如甲、乙型肝炎等也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我国曾经是寄生虫病严重流行地区,50年来危害严重的五大寄生虫病的防治成绩举世瞩目。

  1.血吸虫病曾流行于南方12个省400个县,感染人数高达1 200万。目前有5个省消灭了 血吸虫病,70.5%的流行县、市达到传播阻断或控制的标准,感染人数1989年为163.8万,1995年为86.5万[7]。

  2.全国疟疾年发病人数从1949年的3 000万下降到1995年的4.97万。

  3.经卫生部组织核查,已有15个省、市区基本消灭了丝虫病[8]。

  4.1950年调查确定全国665个县、市有黑热病,估计有53万病人,到50年代末,鲁、苏、皖、豫、冀、陕等主要流行省基本消灭黑热病[9]。

  5.各地还开展对钩虫病等肠道线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以及囊虫病的综合防治, 人群的寄生虫感染率显著降低;新疆、甘肃、内蒙古和青海等省、区的包虫病防治亦已取得 初步成效。

  我国是世界上地方病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各级政府和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地方病发病 率明显下降,已经达到基本控制标准的县,克山病为57.3%,大骨节病为26.7%,碘缺乏病 为83.2%。

  四、讲卫生蔚然成风,城乡卫生面貌日新月异

  爱国卫生运动是我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一个创造,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卫生工作方式,是由 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群众性活动。爱国卫生运动对改善我国城乡环境卫 生面貌,提高人民群众卫生意识和健康水平作出了贡献。在50年代举国上下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群众性卫生运动的基础上,提出在农村进行“两管五改”工作,即管水、管 粪,改水、改厕、改畜圈、改炉灶和改造环境,解决了农村卫生的根本问题。1978年重建中 央爱卫会,提出新时期的任务是城市重点治理环境卫生,农村以管水管粪,标本兼治,以本 为主的原则。1989年3月7日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了爱国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和方法是: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 督。

  重建爱卫会至今20年,主要抓了农村改水改厕,城市除四害,创建卫生城市和全民健康教育 。到1997年底,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达到8.5亿,占农村总人口88.9%;从1992年到1997 年,全国农村有厕率由85%上升到90.3%,其中卫生厕所由7.5%上升到29.6%,粪便无害 化处理率由14%上升到25.4%;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带动了环境卫生、食品卫生、社区卫 生和除四害等各项卫生工作的贯彻落实,目前全国616个城市中有156个评为卫生城市,并正 在向农村城镇辐射,健康促进工作在城乡逐步开展。1997年我国82%的县以上单位有了健康教育机构;有78个城市颁布了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法规,北京等10个城市成为无烟草广告城 市。

  环境卫生与卫生监督,食品卫生与合理营养,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学校卫生与青少年健 康,以及放射卫生防护等各项卫生工作,在群众运动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了卫生法规,依 法监督和应用新的技术与设备开展科学治理,使我国的卫生监督和监测水平日新月异。

  卫生防疫工作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上的作用更为明显。“大灾之年必有大疫”是人类历史的记述,曾被视为难以抗拒的自然规律。例如1931年长江洪水泛滥,致使 9省霍乱流行,患者10余万例,死者3万多例;1963年华北暴雨成灾,是年河北省至少有10万 人患钩端螺旋体病。事过境迁,有了完整的卫生防疫体系,使我们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有可能防止传染病的暴发或流行。1991年安徽省发生百年不遇灾害,然而安徽省当年传 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低于或接近1989年水平;1998年长江流域、嫩江、松花江流域遭受 历史罕见洪涝灾害,在灾害严重时期和灾害之后,相关的常见病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

  五、瞻望未来时移俗易,21世纪任重道远

  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将导致21世纪人类在生态环境和疾病模式上的改变,居民对卫生工作的 需求也将不断增加。科学技术给社会带来进步,也给人类带来新的卫生与疾病问题。卫生防 疫工作必须适应客观实际,随时制宜,革故鼎新。然而,不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的调整或 变动,我国卫生防疫工作仍以造福黎民百姓为宗旨。可以确信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卫生 防疫工作在中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更不能取消。

  50年卫生防疫工作的珠积寸累,使我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到人类健康所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 峻,卫生防疫工作应该踵事增华,磨砺以须。因而有如下几点建议。

  1.需要一个为政府部门出谋划策的智囊班子,其中的专家顾问既需知晓全球信息,更要熟 悉国情与国策,能够及时提出真知灼见且切实可行的决策依据。

  2.健全一个功能齐全的监测网络。

  3.建立一个全面、高效的资料信息系统,便于查询、利用,并及时互通情报。

  4.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卫生防疫队伍,目前卫生防疫人员只占卫生人员5%左右,其中高级专 业人员比例甚微,毕业后学位教育和在职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5.组建一支快速反应部队,及时应付各种紧急疫情、意外或灾害。

本文为我刊庆祝建国50周年特邀系列综述第21篇

  作者简介:王声湧,1938年生,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61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卫生系。

  1961~1982年任宁夏平罗县卫生 防疫站卫生主管医师、站长,1982年至今执教暨

  南大学医学院,任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预 防医学教研室主任、医学院副院长、暨

  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60~70年代从事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80~90年代从事性

  病、儿童高血压、肺癌和伤害流行病学研究。现任中华预 防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

  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广 东省 流行病学

  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常务编委、《预防医学文献信息》、《现

  代预防医学》、《癌症》和《疾病控制杂志》编委。英国皇家热带医学会会员。

  参考文献:

  [1]曾光,张经坤,张毅,等.中国跨世纪的传染病防治.中华流行病学杂 志,1997,18∶106-108.

  [2]杨功焕,黄正京,谭健,等.我国人群的主要问题--全国疾病监测 死亡资料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6,17∶199-202.

  [3]王声湧.我国跨世纪的疾病控制.疾病控制杂志,1997,1∶1-6.

  [4]陈宁庆.21世纪我国疾病的控制问题.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7,18∶174- 176.

  [5]刘保奎,迮文远.百日咳的流行动态及预防策略.见:许龙善,魏承毓,于恩庶,主编.再度肆虐人类的传染病.香港:亚洲医药出版社,1998.76-90.

  [6]张荣珍.白喉.见:许龙善,魏承毓,于恩庶,主编.再度肆虐人类的传染 病.香港:亚洲医药出版社,1998.103-116.

  [7]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地方病防治办公室.中国血吸虫病流行状况--1995年全国抽样调查.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17-28.

  [8]汤林华.21世纪的中国寄生虫病控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7,18∶112- 113.

  [9]赵树馨.内脏利什曼病.见:许龙善,魏承毓,于恩庶,主编.再度肆虐人 类的传染病.香港:亚洲医药出版社,1998.282-291.

  • 两性
  • 男人
  • 女性
  • 母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