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为我国传统大宗药材之一,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独特功效,因此,旱半夏从2002年至今连续5年销量增长,价格持续走强且居高不下。
旱半夏连续5年的不俗表现,已成为药市上的热点品种。一些资金雄厚的大户在产新之时便开始大量吃进,产地的药农和经销商均在惜售,因此,旱半夏的后市走势得到了业界的关注。
家产品难填野生品空缺
近些年市场对旱半夏的需求呈逐年增长之势,使得一向以野生品种为主的供应出现缺口,再加上多年无序采挖、开荒伐林及连年大量使用化肥等多种原因,更导致野生旱半夏的产量几近枯竭。据有关部门的普查结果显示,野生旱半夏产量在上世纪60年代约为7000吨,本世纪初只有4000吨,到了2006年则只有1500~2000吨。
为了解决旱半夏的供求矛盾,旱半夏进行野生变家种栽培后,产量理应有所增长,但市场调查显示,产量不但没有逐年上升,反而逐年缩减,2005~2006年的年产量只有1000吨左右。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农民种植没有形成规模,加之野生变家种的技术难以突破,制约了旱半夏产量的增长;二是目前旱半夏人工种植大多采用块茎繁殖,在药材紧缺、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农民将大部分块茎加工作为商品出售,致使种源萎缩,进而助推了旱半夏的价格高升,也严重影响了产量。 需求增长库存空虚中名列前茅
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对我国旱半夏需求甚殷,年需量约在800~1000吨,仅日本一个国家就占有我国外贸出口总量的50%以上。日本的210个汉药制剂中,有旱半夏配方的约有50个。由于产量短缺和需求增长,旱半夏库存已近空虚。据了解,全国17家药市的库存从2004年至今逐年大幅下降,有的药市存量只有几吨,后市难以为继。不少药厂还因为旱半夏的短缺而不得不减少相关中成药的产量,甚至少量药厂已停止生产相关中成药。
据对全国17家大型中药材专业市场旱半夏价格走势的调查显示,旱半夏2002年全国平均价(下同)为22~25元(千克价,下同),2003年为26~33元,2004年为35~38元,2005年为39~46元,2006年为46~54元,5年间价格翻了一番。
被替代的“无奈”
据报道,由于旱半夏的畅销货紧,目前从药材到饮片的营销、使用过程中,存在着用水半夏替代旱半夏的混乱现象。全国半夏与水半夏从药材到饮片的营销使用存在严重的混乱和替代现象。早有研究表明,旱半夏与水半夏的主要化学成分β-谷甾醇、氨基酸等的含量完全不同,且水半夏的毒性为旱半夏的3.2倍。自《神农本草经》记载以来,古代医药使用的半夏都是旱半夏而非水半夏。据粗略统计,当前配方中的旱半夏被水半夏替代的有六七成。不过,相信随着市场监督管理力度的加大,替代旱半夏的水半夏必将退出流通领域。
业内人士称,旱半夏短缺在三五年内难以缓解,发展旱半夏种植刻不容缓;种植旱半夏是农民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一个好项目,更是产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途径,因此,各地不妨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旱半夏生产,实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来创造品牌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