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专题:前列腺炎颈椎病高血压心内科糖尿病痛风冠心病宫颈疾病关节炎肝病癌症呼吸内科感冒神经内科分泌内科泌尿内科消化内科整形

第25章重视民间医学的赵学敏

www.cnkang.com  2007-6-11 8:49:29  中国传统文化网

    概 述

    赵学敏又名恕轩,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于清代雍正、乾隆、嘉庆年间。他最大的贡献是整理了我国古代铃医、走方医(民间医生)的治病经验和明清以来药物方面的丰富知识。著有《医林集腋》、《养素园传信方》、《祝由录验》、《囊露集》、《本草话》、《串雅》、《花药小名录》、《升降秘要》、《摄生闲览》、《药性元解》、《奇药备考》、《本草纲目拾遗》,总名为《利济十二种》。其书大部分早已散佚,仅有《串雅》、《本草纲目拾遗》仍流传于世(图为串铃)。

    赵学敏生长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父亲当过盐场的盐官,后又在永春、尤溪等地担任地方小官吏。晚年得子,生下学敏和学楷弟兄两人。父亲对他们的前途曾有这样打算:长子学敏,继承父业,攻读四书五经,走科举道路;次子学楷,学习医业,做一个济民于世的医生。可是,赵学敏讨厌腐朽的官僚生活,没有按照父亲的愿望去做,决定和弟弟学楷一起,专攻医道。

    在“养素园”中

    “养素园”是赵学敏家的一个家园。其父曾在园中开辟了一块种植药草的园地,专供他们学医使用。学敏和学楷,生活和学习在"养素园"中。

    提起赵学敏的学习,与众不同,从小喜欢读书,读天文、地理、历数、医学……,“尤其对医学,他更感兴趣。用他自己的话说,”予幼嗜岐黄家言,读书自《灵枢》、《难经》而下,旁及道藏《石室》;考穴自铜人内景图而下,更及《太素》、《奇经》,伤寒则仲景之外,遍及《金稗》、《木索》;本草则《纲目》之外,远及《海录》、《丹房》"。由于他的勤学,总感到白天的时间不够用,往往都要读到深夜。赵学敏在刻苦学习过程中,还养成了摘抄的习惯,当他学到"意有所得"时,就动笔摘录,经过多年的摘抄,读书札记有"累累几千卷"之多。

    赵学敏在学医过程中,对药物很有研究,曾将许多草药引种进“养素园”,与弟弟一起松土、施肥、治虫,并观察药物的生长过程。”落得打“是一种具有消肿止痛作用的药物,根据《百草镜》记载,八月开花,苗叶如菊艾”。赵学敏为了证实,在家园中亲自栽种并仔细观察落得打的生长。结果发现“叶子细碎如篙艾”,于是,赵学敏记下了落得打的形态。一天,他家里的女佣,不慎从楼梯上摔了下来,出现了瘀血症状,赵学敏从药圃中采来了落得打,捣烂成汁,让她用酒冲服,又将渣滓进行外敷。不久,瘀血症状消退了。赵学敏通过实践,进一步认识了"落得打"的药物功效。

    到民间去

    赵学敏并不满足于“养素园”中的收获,中年以后,他毅然走出家园,到民间去。在平湖、奉化、余姚、临安、上虞一带,访亲问友,向“某仆”、“某妪”、“土人”、“辛苦劳碌的人”请教,当他80岁高龄的时候,也还在民间,向多方请教。

    “三白草”又名“水木通”,是一种具有清利湿热、消肿、解毒的草药。对它的植物形态,古书上有不同记载,有的说“三白草”就是白叶有三瓣,有的说叶白、花穗白、根须亦白故称为“三白草”,究竟哪一种说法正确?赵学敏到余姚等地调查,渡过了曹娥江,发现长在水边的长二、三尺的“三白草”,与古书上的记载不同,叶数不止三叶,也不是所有叶子能变白,仅在上数叶会变色,而且变也有一定次序,初时近蒂先变白,其叶中变白,最后是叶尖通白,所以"三白草"是一叶有三白,而不是白叶有三,经过赵学敏的仔细观察,纠正了前人对"三白草"的不同看法。

    赵学敏在民间,收集到不少医之有效的民间医方。一天,赵学敏来到西溪,住在一个姓吴的家里,吴家有一个15岁的孩子,背部发出不少红瘰,有说“这是丹毒”;有说“这是蛇缠疮”。当时赵学敏对由病毒引起的“带状疤疹”还缺乏认识。他错误地认为这是由于上山砍柴被虫咬而引起的,所以治疗上采用一般的药膏涂上,过了2.3天,红瘰不仅不退,反而引起化脓性炎症。赵学敏又换上另一种药膏,仍然无效,病势愈来愈严重。正当赵学敏束手无策时,邻近的一位老大娘,传授了用“翠羽草”治疗蛇缠疮的经验。生长在阴湿山石间的“翠羽草”,又名“孔雀花”,它具有清热解毒、消瘀止血的作用。赵学敏根据老大娘的经验,将“翠羽草”捣汁涂上,果真,一夕立消,赵学敏感慨地说,“此草解火毒如此。”

    编纂《串雅》

    赵学敏在长期的农村生活中,向草医、药农请教的事例不胜枚举。他发现民间蕴藏着丰富的医药知识,然而民间的防病、治病经验,历来都得不到重视:为什么肩背药箱、手持串铃、不避寒暑、游乡串户的民间医生,被污蔑为“江湖郎中”,被污蔑为“小道”?为什么后世医家在总结经验以及编写医书时,都不记载“铃医”、“走方医”的经验?赵学敏认为这都是人们看不起民间医药的结果。赵学敏决心将民间医药经验汇编成书,让千百年来一直视为"小道"的民间医药,登上"大雅"之堂,并将书名定为《串雅》。

    他为了编写《串雅》,曾走访不少民间医生,争取他们的帮助,其中对他帮助最大的是走方医赵柏云。赵柏云是赵学敏的同族人,他在治疗牙病、眼病、虫病、点痣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听说赵学敏要为民间医生著书立说,愿将多年的行医经验,通过口授的方式,传授给赵学敏。赵学敏在赵柏云口授经验的基础上,又将自己多年收集的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终于在1759年完成了《串雅》的编写工作。

    《串雅》分:《串雅内编》、《串雅外编》,各有四卷。

    《串雅内编》首先总结了走方医的截、顶、串的三种治疗方法(即汗、吐、下三法),并给以高度评价,认为走方医的治疗方法是"操技最神,而奏效甚捷"。他把走方医的用药特点,归纳为贱、验、便三字诀。“一曰贱,药物不取贵也;二曰验,以下咽即能去病也;三曰便,山林僻邑仓卒即有”。《串雅内编》还记载了许多民间医方,例如,用五倍子研末填脐中,可以治疗盗汗;用荸荠汁滴眼,可以治疗红眼睛;吴茱萸研末调醋贴两脚心(涌泉穴),可以治疗咽喉炎;用刀豆子烧成灰进行冲服,可以治疗呃逆不止等。有些单方,目前临床上仍在使用,并有一定的治疗价值。

    《串雅外编》首先介绍了民间防病的经验,书中集录了除蚤、灭虱、驱蝇、禁蚊、除臭虫等驱除害虫的措施。在当时对于流行病的传染媒介,虽然还不十分清楚,但是这些除虫措施,实际上是起了消灭疾病的传染媒介的作用。《串雅外编》还记载了民间的急救法,例如:溺用骑牛法,解药毒用防风,昏厥症用放血法等,这都是简便而又经济的方法。此外,它还重点介绍了民间外抬法的经验,有针、灸、熏、贴、蒸、洗、慰、吸等方法。例如:治疗猢狲痨(小儿营养不良症)用针法,治疗于霍乱(绞肠痧)用灸按,治疗鹅掌疯用熏法,治疗小儿赤眼用贴法,治疗风湿病用蒸法,治疗冻疮用洗法,治疗痞积(肠蠕动缓慢引起的鼓肠)用贸法,治疗急惊风用吸法(吹鼻法)。这些方法都是具有简便、经济、有效,用药安全的特点,至今仍有使用价值,《串雅》是一部内容丰富又反映民间医学的医书。

    为《本草纲目》拾遗

    赵学敏对古代著名医家都很尊重,对明代李时珍和他的著作《本草纲目》更为钦佩,但他又不迷信古人。赵学敏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药物也有发展。《本草纲目》问世以来,又出现了更多的药物,有必要在《本草纲目》的基础上加以补充。他在完成《串雅》等书的编写工作之后,又开始编写《本草纲目拾遗》。用赵学敏的话说,《本草纲目拾遗》是"专为李氏之遗而作,凡纲目已登者,或治疗有未备,根实有未详,仍为备之"。

    赵学敏在编写《本草纲目拾遗》的过程中,翻阅了600多种古书籍,其中有医书280多家、经书有340余家,他为了核对某些药物的形态、性能及功效,不仅试种于"养素园"中,还走访了200余人,在他调查药物的过程中,一贯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他常说,“宁从其略,不敢欺世也。”有一次,他为了鉴别具有舒筋活络作用的鸡血藤的形态,曾委托亲友从云南、四川等地带回,只见药物形态与众不同,他一时不能作出结论,但也不做欺世之事,而在鸡血藤条下注着:"惜不能亲历其地,为之细核,附笔于此。以候后之君子考订焉。"由此可见,他治学态度的严谨了。

    赵学敏在收集民间单方、验方中,都经慎重挑选而来的。有一次,赵学敏来到奉化,知道“六月霜”具有解暑毒的作用,他就“以百钱买得六月霜一束”,用它进行临床试验,在一次时疫病流行中,他“取一茎带子者,煎服之。”取得很好的效果,后来又"屡试皆效“才将它收录下来。”鸦胆子"具有杀虫解毒作用,是治疗阿米巴痢疾的要药。赵学敏经过多次临床观察,认为由鸦胆子组成的至圣丹,治疗痢疾有很好的效果,“治冷痢久泻,百方无验者,一服即愈”。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首次记载它的药效,并写道:“此方不忍隐秘,笔之于书,以公世用。”“千里光”,具有抗菌作用,能治疗各种急性炎症性疾病,民间普遍认为它是清热解毒的良药,还流传着"有人识得千里光,全家一世不生疮"的谚语,赵学敏根据民间用药的经验,称它为“外科圣药”而载入《本草纲目拾遗》。我们在《本草纲目拾遗》的条目中,屡能看到“亲试神效”、“屡试神效”、“用之皆效”、“后治数人多效”的记载,进一步证实,赵学敏收载的药物和医方,多数是经实践检验过的。

    赵学敏收载药物的范围也很广泛,连市场上供应的药物商标,也不遗漏。当时的药物商标称为药帖,有“金灿然药帖”、“广和药帖”、“许帖”等,他都一一收集。赵学敏不仅收集中国药物,也收集外来药物,他是我国第一位把西方的消强水、刀创水(碘酒之类)、冲鼻水(嗅剂之类),以及各种药露的制作方法,编进本草书的。产于南美等地的“金鸡纳”是治疗疟疾的要药,17世纪末已传进我国,18世纪中叶以后,“金鸡纳”在我国已进一步在医疗上应用,而赵学敏是第一位将“金鸡纳”的治疟作用载入本草书的。“胖大海”是产于越南、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热带地区的药物,临床上用它治疗干咳失音,咽喉燥痛。我国第一个记载“胖大海”的药用价值的也是赵学敏,他不仅记述了"胖大海"的清热解毒的功效,而且又记述了主治吐衄、下血、赤眼、牙痛、痔疮漏管、干咳无痰、骨蒸内热等疾病。赵学敏对“胖大海”的功效,概括为“诸疮皆效、功难尽述”。

    赵学敏于1765年完成了《本草纲目拾遗》的编写工作后,又经过卅多年的增订工作,使之更完备。《本草纲目拾遗》共十卷,收载药物900多种,其中有《本草纲目》末载的;也有虽已记载而治法、形态不详的,特为之补充,使之更完备。此外对部分药物有误分重合的地方,又引经据典,加以厘正。《本草纲目拾遗》在赵学敏死后五十多年(公元1864年)才得到刻印。1887年又进行重刻,并附于《本草纲目》之后,流传于后世。

    赵学敏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他为我国医药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首先他系统地整理了民间的一套防病、治病经验,为后世医药卫生事业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他又继李时珍之后,总结了明清以来药物学发展的新成就,为我国药物史增添了新的一页。他又是我国最早接受西方医药的医药家,为沟通中西医药文化交流贡献了力量。他不愧为继李时珍之后,清代的一个杰出的医药家。

  • 两性
  • 男人
  • 女性
  • 母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