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科 | 泌尿外科 | 妇科 产科 | 不孕不育 | 儿科 | 骨科 | 肛肠 | 耳鼻喉 | 眼科 | 口腔 | 皮肤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常见疾病: 感冒 肺结核 前列腺炎 颈椎病 便秘 痔疮 乙肝 脂肪肝 高血压 冠心病 中风 糖尿病 痛风 老年痴呆 癫痫 阴道炎 乳腺增生 无痛人流 牛皮癣 白癜风 淋病 肿瘤 |
由于我们对人格的正常变异原因所知甚少,所以,对形成人格障碍的原因尚不清楚。有关人格障碍形成因素的研究很少,这可能是因为这类研究特别困难的缘故。与人格障碍形成有关的事件发生于童年早期,而人格障碍为人注意时已是成年,其间的关系很难辨明。不过,人们通常认为,和其他心理障碍往往有复合的原因一样,形成人格障碍的因素也不会是单一的。人格障碍可能是由生物、心理和社会文化诸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一、生物学因素
有一些证据表明,正常人格部分是遗传的,但对人格障碍还没有取得满意的遗传证据。Shields(1992)对人格的正常变异进行研究,调查44对单卵双生子,其中有些出生后就分开生活。人格测验结果显示,分开长大的双生子评分与那些生活在一起的相似,提示遗传有重要影响。Mayer Gross等曾提出人格障碍可能由于极端的遗传变异,但迄今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这一假说。
人们假设正常人与人格障碍者存在脑电及生化的差异。在悖德型人格障碍的人中,脑电图也确实显示较大量的、皮层活动的突然爆发。人们设想它能激发失去控制能力、冲动和不负责任的行为。但是,有时正常人脑电图也有这种波型,而有些变态人格者脑电图又无这种异常。
人们又设想某些人格障碍可能与内分泌激素有关。如认为睾酮可能与攻击人格有关。有人用放射免疫法发现,长期被监禁的进攻型男性与不使用暴力的罪犯相比,其血浆中激素浓度显著增高。但和脑电图研究一样,内分泌激素的证据也不能十分肯定。
此外,还有人根据染色体畸变47XYY的人常表现攻击行为,把攻击性人格归之于多了一条Y染色体。但这种XYY核型的人很少见。也有人根据边缘系统对人的情绪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事实,推测人格障碍者边缘系统有功能失调或发育不健全,但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二、心理因素
除了人的生理素质的差异外,据说儿童早期的经验对情绪和社交能力有深远的影响。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有人说,儿童早期母爱被剥夺可形成缺乏感情的性格。所谓早期母爱被剥夺,指幼儿在3岁以内缺乏与母亲(或起母亲作用的一个人)接触的机会,或在3岁内有一段时间(至少三个月以上)完全被隔离,或在幼儿期频繁地更换乳母。H.Harlow曾用幼年恒河猴做过类似的剥夺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部分隔离还是完全隔离的幼猴,在社交能力、情绪方面均有显著改变。禁闭6个月以上的幼猴表现出严重的情绪不安、害怕、退却、摇晃、踡缩的行为,很少交游和探究。在人类,孤儿院内对早期剥夺的观察,也有类似的情形。这些儿童往往对社会很冷淡,有些人直至青少年时期仍然表现爱挑衅、易冲动和反社会行为。动作显得过分活跃,或显得过分被动。儿童人格的发展与父母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父母过于严历,儿童往往形成焦虑、胆怯的性格;而过于溺爱,往往使儿童形成被动依赖的脆弱性格。目前,很多父母、祖父母与外祖父母不注意对儿童的合理教育,一味溺爱,致使儿童的人格发展走上了不健全的方向。
行为学者认为人格障碍是学习原理支配,受环境影响而获得的适应不良性行为的模式。几位作者认为,人格障碍是社会学习的结果。Scott(1960)虽然根据常识而不是实验证据提出一个假说,但为临床医师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框架。他认为反社会行为发展有下列四种方式:
1.学习过程本身是正常的,但出生于一个反社会性人格的家庭中,在其后发育过程中获得了与一般社会标准不符的行为模式。
2.没有获得学习适宜行为的机会,在其家庭中行为没有确定的、始终如一的原则。
3.习得的反社会行为与克服某种情绪问题的需要有关。如一个青年男子为了掩盖自己认为不如女人的自卑心理而采取了攻击行为。
4.学习过程本身不正常,不能学到正常的行为模式。
三、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障碍的形成可能有重要影响,恶劣的社会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造成人格障碍的温床。美国的犯罪率在所有先进工业国家中居首位。人格障碍的病人也多,显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病如家庭破裂、偷盗、抢劫、卖淫和流氓活动、酗酒、吸毒以及不正常的娱乐媒介有关。社会下层的人遭受失业、受歧视、居住拥挤、得到教育机会少,对儿童的心理发育有不良影响。许多青少年吸毒、酗酒、道德败坏,还有乱伦、儿童怀孕等畸形的社会现象。因此,在这些国家,人格障碍的多见决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