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专题:前列腺炎颈椎病高血压心内科糖尿病痛风冠心病宫颈疾病关节炎肝病癌症呼吸内科感冒神经内科分泌内科泌尿内科消化内科整形

全球化背景下的整体护理

www.cnkang.com  2007-6-11 10:08:52  中华康网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化标准”已经不是各行业接不接受的问题,而是各行业如何适应新形势发展,更好、更快地与国际化标准接轨的问题。回顾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历程,最具代表性的全球化影响当属整体护理的引进。90年代借鉴国际护理学发展的成功经验,我国有组织地开展了建立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基础上的整体护理试点工作,通过模式病房的手段贯穿这种理念,并以点带面,不断拓展,使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得以提高。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王羽认为,具体表现可概括为:模式病房护理质量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普遍提高;本、专科毕业生护理知识学有所用;护士的劳动得到病人和社会的认可;护士队伍趋向稳定;医院逐步协调、理顺了辅助支持系统的工作;护理工作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医护关系更加密切,护患关系得到改善...

  整体护理因此正在成为一种医学领域的普遍价值观。整体护理实施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唤起了了整个医疗服务系统的人性化服务意识。这种个性化的、整体的、有效的照顾模式,追求的是病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的整体的满足而不单单是生理上的舒适。“保护病人隐私”,“病人的知情同意权”,“医院各专业人员的规范服务标准”等成为整个卫生行业的服务准则;医院环境的“色彩革命”,医院服务的“流程再造”,为病人营造舒适的就医环境,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使以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为核心的整体护理本质得到更大范围的体现和延伸。

  如何进一步促进整体护理向纵深方向发展,是当前护理界所广泛关注的问题。笔者以为如下几个方面应该重视。

  1.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是实施整体护理的物质基础

  随着整体护理从一种模式变成一种观念,遍及整个卫生系统,原来为模式病房设置的编制1:0.6缺乏普及性,即便是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医院的床护比也只有1:0.33左右。以卫生部1978年发布的《编制原则》中的1:0.58床护比为据,护理人员已经严重缺编,而且20年来的社会发展增加了对护理的需求,如人口的老龄化,住院周期的明显缩短,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非量化的护理工作内容的增加和监护设施、电脑信息处理等高科技的层出不穷等。在这样编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深入作好整体护理超出了护理人员力所能及的范围。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必须要开展专题研究,在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全球化标准的框架下,结合中国的国情,制定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标准,其内容不仅应涉及到人力的数量,还要重视人力的质量。按照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和模式病房的尝试,提高护士的学历层次,按职称上岗,分层次使用,使各等级医院的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整体护理的全面实践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当人力达到一定阈值时,应着眼于发展专科护士(NursingSpecialist)。专科护士制度在国际上已经有相当成功的经验。因为整体护理不仅需要关注病人的精神需求,解决病人的生理困扰同样重要。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学分科的日益细化,护士需对不同专科进行深入学习,从而在某一专科领域具备较高水平和专长,能独立解决该专科护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并可指导其他护士的工作,成为专科护士。专科护士在提高护理质量,增加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减少医疗护理特殊事件发生,降低医疗费用,节省成本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发展中国的专科护士,制定基本执业标准、实践范围和工作职责,培养、甄选和考核专科护士,是提高护理质量,拓展护理视野,增强专业自主性和促进护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对策。

  2.制定质量评价标准,是推进整体护理实施的保障

  整体护理的质量如何评价,一直困扰着护理管理者。质量的评价体系通常包含结构评价(护士比例、受教育层次、规章制度,病房布局),过程评价(护理人员的理念、知识、技能及各种能力,入院介绍、健康教育、心理护理记录)和结果评价(护理记录、健康教育效果、病人满意率、措施到位率、并发症控制、医院感染意外事故发生率)。

  以往一些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趋向于以管理人员为中心而非以病人为中心,重过程质量标准,而轻结果评价,执行医嘱和护理操作构成了护理工作的全部内容,忽视了病人的心理和知识需求、经济状况以及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的问题。由此制定的护理效果评价指标,不能真正反映护理工作的内在质量,影响了护理效果评价的准确性。如过分强调病房的3根线,床旁桌的3样东西,缺乏的恰恰就是以病人为中心的质量观。用整体观念来看质量,首先要重视的就是病人的护理效果,是指护士采取一系列个体化的护理措施后,对病人和医院产生的影响。在市场的竞争中,许多部门正在对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因为护理服务直接影响着病人的治疗效果。病死率、治愈率、发病率等指标固然注重效果,但过于笼统,缺乏护理敏感性。已有的研究揭示病人满意度,健康教育和临床护理的效果是护理敏感质量指标,比如疼痛病人的评估与处理、静脉穿刺的一针成功率、深静脉置管病人的堵管率、慢性病病人的再入院率都直接反映了护理的质量。

  3.探索护理记录,寻求整体护理的共同语言

  国际护士会协同其他相关组织正在探索国际临床护理实践分类系统,一种全球共同的整体护理语言---护理诊断和一种以实证为基础的护理措施---护理干预,并命名为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NursingPractice,简称ICNP。其发展目的可归纳为三:将护理实践加以整理,以便说明护理的内容;将护理实践加以分类,以便管理、研究、教学、沟通与共享;将护理实践编码,以作为护理记录电子化的基础。它的意义在于保持护理领域的与时俱进,与现代的信息技术兼容,使得一地的做法可以在不同人群中共享,描述了全球性的护理照顾,便于不同人群地域的比较,并为管理、教育提供数据,达到支持决策的目的。

  我国也应该致力于发展与应用一个标准化护理记录语言系统,聚焦于确立一种国际通用的护理语言,它是一种信息管理和研究工具,能用于描述和整理病人临床护理实践的资料,并最终整合成为多学科健康信息系统,便于全球同行的交流和互享。其目的有三:规范适合全球任何国家的护理语言系统;收集和确保所有的以医院、社区为基础的护理语言都能转换成ICNP;增加各个国家卫生系统决策层和全体专业护士对ICNP的认同,总之,护士不要将自己禁锢于狭隘的护理问题中,而要学会用全球化的观点来思考和行动。

  • 两性
  • 男人
  • 女性
  • 母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