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过了酷暑闷热的漫长夏季,人们终于迎来了天高气爽的金秋。由于在夏天很多人吃不好,睡不好,再加上经常大量出汗,使得人们的阴津、阳气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秋季适当进补是十分必要的。
秋天不宜盲目进补
进补不可一概而论。首要的一点是,身体无病、无虚者不宜进补,更不可慕名盲目大量滥用人参、鹿茸、肉桂及各种维生素等补药,以免误补生变,反致疾病萌生。有虚证者则应注意辨证用药,对于虚症不甚明显者,则应首选食补。中医认为,秋天是“养收”的季节。秋天食补的原则是:养阴润燥。饮食以清润平补为好。
初秋、仲秋应多食凉润性平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莲子、藕、牛奶、豆浆、苹果、葡萄、芝麻等水果、食品,也可选择具有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沙参、麦冬经常泡水饮用或与鸭一起煲汤。对于夏季食欲不振、脾胃虚弱者,还可选择补脾养肺、益气养阴又补肾的山药经常煮粥食用,或具有健脾利湿的薏米粥、扁豆粥、红小豆粥、莲子粥等,均可以收到不错的“养收”效果。万万不可因天气凉爽了,胃口大开,就恣意妄食葱、姜、蒜、羊肉、狗肉等辛辣肥甘之品,以免损伤津液,加重秋燥。
中秋之后,时至十月中旬以后,进入晚秋,天气渐凉,中医称之“凉燥”。凉燥最易伤肺,此时应适当选择温润之品为主进补。尤其是中老年人易出现怕冷、咳嗽、咽干、鼻塞、口唇干燥等这些凉燥伤肺的症状,若能经常吃些饴糖、蜂蜜、大枣、菠萝等具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生津润肠的食品,则可提高机体对寒冷、干燥之邪的耐受力,有助于避免感冒、呼吸道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虚证有不同对证是关键
对于已出现明显虚症的人,或身体虚弱、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最好在医师的指导下正确辨证用药,这是保证机体健康的关键。
中医认为,虚证的形成,有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两方面,临床以后天失调为主要原因。如饮食不节,七情劳倦,久病失治、误治等,均可形成虚证。虚证临床见证错综复杂,多种多样,但最基本的是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大证型。
气虚:以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胃口不好,易出虚汗,动则加重为主症;有的还会出现头晕目眩,有时伴有浮肿、脱肛、慢性腹泻等症。可对证选择四君子丸、生脉饮、补中益气丸等中药治疗。
血虚:可见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唇舌淡白,爪甲色淡,头晕目眩,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还会有月经量少色淡、经行延后、闭经、脉细无力等症。临床常用归脾丸、归芍地黄丸等药治疗。
阴虚:可见形体消瘦,头晕目眩,口燥咽干,眼目干涩,心悸失眠,舌红少苔;甚至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指入睡后出汗,醒后汗自止),颧红耳鸣,腰酸遗精,脉细数等症。临床常选用的是以百姓熟知的六味地黄丸为首的地黄丸系列:麦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可根据阴虚证所表现的不同偏向,分别选用。如眼目干涩、视物昏花症明显者可选“杞菊地黄丸”;干咳少痰,久咳阴虚者以选“麦味地黄丸”为优;手、脚心发热,心中烦热明显者,或午后常伴有低热者,以选用“知柏地黄丸”为宜。
阳虚:可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倦卧嗜睡,畏寒肢冷,口淡不渴,尿清便溏或尿少肿胀,面色晄白,舌质淡胖,脉沉迟无力;或出现水肿、腹泻、尿频、遗尿、癃闭等症。临床常选用的是医圣张仲景的“桂附地黄丸”,以及在此方基础上加味衍变的“金匮肾气丸”等著名方药。
以上只是虚证的四个基本证型,临床千变万化,错综复杂。可有不同脏腑的偏盛偏衰,还有气、血、阴、阳的交叉影响,还可以出现气血两虚,阴阳俱虚的情况,以及不同脏腑的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证,必须全面考虑,综合诊治。
在此,还想提醒您的是:补益药不可滥用,当正气未衰,或有外邪侵袭,邪气亢盛者,如感冒、发炎等患者,不宜服用补药,以免误补留邪,使疾病更为复杂难治。常服、久服补益药者,应适当配服健脾、和胃、理气等药物,以防补药腻膈,出现脘腹满胀,脾胃功能呆滞之症。
气血两虚要十全大补
气和血是人生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两个生理元素。如果劳累过耗,或病后失于调养,或失血过多,均可导致气血两虚,而诸疾丛生。临床可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食欲不振,倦怠懒言,气短自汗,心悸怔忡等症。阳气虚损甚者,还会出现四肢不温,脚膝无力,妇女崩漏,或疮疡溃后脓液清稀,久不敛收等症。出现以上诸症,万万不可掉以轻心,此时必须以相应药物及时调补,否则健康会出现更严重的倾斜。对应此证,经典名方“十全大补丸”可以成为您的佳选良药。
“十全大补丸”出自宋代我国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成药方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由补气的基础方“四君子汤”,与补血的基本方“四物汤”合并,再加黄芪、肉桂而成,具有温补气血的优秀功效,适用于气血两虚,偏有阳虚寒像的患者。临床广泛用于属气血两虚证的各种疾病的治疗,例如:纠正手术后或药物性低蛋白血症,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各种虚劳类贫血及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下垂、视神经萎缩、崩漏、虚性疮疡等等,凡出现气虚血少之证者用之,多可收到较满意疗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阴虚火旺,咳嗽失血者不可服用,内有实热者也不宜使用。病情较复杂的患者,最好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