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专题:前列腺炎颈椎病高血压心内科糖尿病痛风冠心病宫颈疾病关节炎肝病癌症呼吸内科感冒神经内科分泌内科泌尿内科消化内科整形

简述糖尿病中医药研究的主要成就

www.cnkang.com  2007-3-24 16:51:00  中华康网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病。其一般病理解释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和继发性维生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常可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微血管病变、神经系统病变,从而导致多个系统、多个脏器的损害。近些年来,在中医药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将糖尿病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产生了一批颇具价值的科研成果。现综述如下。

  1 糖尿病的中医理论诠释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对本病论述颇详。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提出三消症状及治疗方药。本病发病原因主要是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厚味,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而发为消渴。另外,还与情志失调、素体阴虚、劳伤过度有关。据最近北京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了饮食不节与糖尿病发病的相关性。报道近些年来富裕起来的农民脂肪摄入过多,致使农村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区[1]。本病的基本病机主要责之于阴虚燥热,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病变的脏腑主要在于肺、胃、肾三脏,表现为肺燥、胃热、肾虚证候[2]。消渴病迁延日久,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虚或阴阳俱虚之候,且并发胸痹、中风、水肿,脱疽、痿证、雀盲等病症。消渴病的治疗以养阴清热为大法,阴损及阳者宜阴阳双补。

  2 糖尿病中医治疗方法的新发展

  近些年来对糖尿病治疗方法的研究成为中医药研究的主要方向,并取得了很大进展,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和见解。祝谌予[3]治疗糖尿病从肺脾肾三脏入手,尤以脾肾为主,滋养培本论治,以增液汤、生脉散合玉锁丹,加两对药方(苍术配元参、黄芪配山药)为基本方,具有滋阴清热、益气生津、敛气固精之功效,用于临床而屡见效验。郭子光[4]提出分证论治:(1)三消分证论治:适用于三消症状突出者。上消:治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用麦门冬汤方:麦门冬15g,太子参30g,花粉、知母各12g,葛根20g,五味子、竹叶、茯神各10g,生地黄24g,甘草6g;中消:治宜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方用加味白虎人参汤:生石膏30g,麦门冬、知母、粳米、党参各15g,黄连10g,玄参18g。大便秘结者,用调味承气汤加味;下消:治宜培补真元、滋阴固肾,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黄24g,山药10g,山茱萸12g,牡丹皮10g,菟丝子、覆盆子各15g。偏于肾阳虚者,用金匮肾气丸加减;(2)阴阳气血分证论治:燥热证:治以养阴润肺、清胃泻火,方用玉泉散合白虎汤加减:天花粉、麦门冬各12g,生地黄24g,葛根20g,太子参18g,知母15g,石膏30g,甘草5g;气阴两虚证:治以益气生津、滋阴补肾,方用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党参、麦门冬各15g,五味子、牡丹皮各10g,熟地黄20g,山药10g,山茱萸、天花粉、天门冬各12g,黄芪24g;阴阳俱虚:治以温阳滋肾,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熟附子12g,肉桂1g,熟地黄20g,山药、杜仲各15g,龙骨、牡蛎各30g,山萸肉10g;瘀血内阻证:治以活血化瘀、益气养阴,方用四物汤加味:当归10g,赤芍12g,生地黄、熟地黄、丹参各15g,益母草、黄芪各30g,山药18g。上述分证论治,不仅完善了传统的按三消论治的方法,而且对三消症状不明显或病情较为复杂的,也提出了治疗方案,尤其是设立了瘀血内阻证型,这对指导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3 糖尿病主要并发症的中医治疗

  如何在控制血糖,治疗糖尿病的同时,延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消除并发症,是个非常棘手的难题。以下介绍几种主要并发症的中医治疗。

  3.1 糖尿病性肾病

  它是指与糖代谢异常有关的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过早死亡的重要原因,发病率约占糖尿病人的35—40%[5]。病理改变为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早期表现为蛋白尿,继之为高血压、浮肿、多尿、低蛋白血症,晚期则出现氮质血症,恶化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通过测定尿白蛋白排泄量可以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6]。中医认为,本病的病机为气阴两伤,瘀血阻络,肾失封藏,日久则脾肾俱损,阴阳两虚夹有瘀血和水湿潴留,泛溢肌肤,若进一步发展,可成为肾阳衰败、浊毒内停,耗伤气血,或寒饮不化、上凌心肺之危象。董振华报道[7]祝湛予治疗本病的早期病变均以降糖对药方为主(生黄芪、生地、丹参、玄参各30g,苍术、葛根各15g)。有蛋白尿者,重用生黄芪50g,加山药、益母草、白茅根、白花蛇舌草。晚期病变,浮肿明显用防己黄芪汤合六味地黄汤;尿素氮增高,浊毒上逆而呕恶不能食,口臭,苔厚腻者用香砂六君子汤加石菖蒲、佩兰、竹茹、旋覆花、代赭石等和胃降逆、芳香化浊。高彦彬[5]等用糖肾宁治疗糖尿病肾病,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及西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治疗方法是控制饮食、血糖和血压。中药治疗组是在西药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糖肾宁口服液(黄芪、太子参、芡实、生地、金樱子、山茱萸、川芎、丹参、水蛭、泽泻、大黄等)。治疗结果:中药糖肾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7%。无论从总疗效比较,还是从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比较,中药治疗组均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说明中药糖肾宁在减少蛋白尿、改善肾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2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目前引起人们重视的是蛋白非酶糖基化,它形成不可逆的糖基化代谢终产物,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重要生化基础之一。实验研究发现,某些中药的有效成分有类似氨基胍的抑制蛋白非酶糖基化终产物的形成[8]。中医认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因气阴两伤兼血瘀之体,复感寒湿或郁久化热而成,治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散寒除湿。董振华报道[7]祝湛予用降糖对药方合四藤一仙汤(鸡血藤,络石藤,海风藤,钩藤、威灵仙)治疗,郁久化热者加银花藤、黄柏、丹皮、赤芍,取得良好效果。任慧雅[9]用糖肢敏胶囊(生地、知母、花粉、当归、红花、川芎、鸡血藤、木瓜、水蛭、黄芪、党参、枸杞子、桑寄生),治疗周围神经病变,连续用药两个月,神经传导速度加快,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5%。

  3.3 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者常常合并血管病变,表现为大中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引起的中、小动脉硬化和微血管病变。周围动脉硬化多以下肢动脉硬化为主,表现下肢疼痛,感觉异常和间歇性跛行等症状,严重者发生肢端坏疽。范冠杰报道[10]吕仁和用内服外洗法治疗1例糖尿病小趾坏疽(Ⅰ期),辨证为阴伤化热,瘀阻受寒。治法内服以养阴清热,化瘀通络。外用以温通散寒。内服方:细生地、元参、牛膝、木瓜、丹参各30g,黄柏、莪术各10g,三七粉3g(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外洗方:川乌、草乌、伸筋草、芒硝、苏木各30g,水煎外洗,每日1剂。经治疗,小趾皮肤完全恢复正常,间歇性跛行消失,双足背动脉搏动增强。施赛珠等报告的76例Ⅱ型糖尿病患者中,52%有血瘀证(血管病变)应用益气活血法能有效治疗Ⅱ型糖尿病并高脂血症,和预防糖尿病血管病变。周涛等应用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整体疗法治疗51例糖尿病动脉硬化患者,可有效控制血糖和坏疽感染,降低截肢率,临床总有效率为84.32%[11]。

  4 糖尿病中医药研究的趋势

  糖尿病中医药研究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运用高新科学技术,在理论和方法上强调与现代理论的结合。如用血液流变学方法对中医证型的现代研究,就为中医辨证施治糖尿病提供了更为科学的理论依据。这种研究认为,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大多存在高凝滞状态,其中阴虚热盛型较轻,阴阳两虚型较重,气阴两虚型介于两者之间,血脂尤其是甘油三酯与中医证型关系密切,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较阴虚热盛型为高[12]。又如用现代医学方法研究中药降糖复方制剂,阐明不同组方的降糖作用机制,它们的作用分别为促β细胞分泌功能,提高血清胰岛素水平;作用于受体或受体后水平,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和提高其亲和力;抑制胰岛素拮抗激素如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促进周围组织及靶器官对糖的利用;清除自由基及抗脂质过氧化过程作用[13]。随着医学的深入发展,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不能仅以症状的好转和血糖的降低作为疗效标准来衡量,而应借鉴现代医学有关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最新成果,从多方面、多层次上开展研究,藉以提高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合并症的水平。

  苗春明,女,1960年4月生.主治医师。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主办.农村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区[N].中国医学论坛报,1998,24(9)

  2 上海中医学院主编.内科学[M].(上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48~150

  3 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生班整理.中医专题讲座选[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123~130

  4 郭子光、熊曼琪、徐木林等.现代中医治疗学[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51~252

  5 高彦彬,吕仁和,王秀琴等.糖肾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1997,(2):96~98

  6 卫生部主办.97我国部分临床医学学科进展——糖尿病学[N].中国医学论坛报,1998,24(8)

  7 董振华,季元. 祝湛予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经验[J].中医杂志,1997,(1):12~14

  8 张克俭、梁晓春. 蛋白质非酶糖基化与糖尿病神经病变及中西医治疗概况[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2):125~126

  9 任慧雅. 糖肢敏胶囊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1997,(12):735

  10 范冠杰. 吕仁和治疗糖尿病坏疽1例[J].中医杂志,1997,(4):206

  11 陈柏楠,尚德俊. 中西医结合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研究概述[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2):123

  12 程汉桥、高蕊、卫兰香等.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11

  13 杨晓晖,张力,品仁和.中药降糖复方治疗实验性糖尿病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3):185~186。

  • 两性
  • 男人
  • 女性
  • 母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