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进食后呕吐伴脐周及下腹疼痛,偶有咳嗽

       2010-02-27 02:03      浏览10545次
    病情描述:
    患者四岁半 进食后呕吐伴脐周及下腹疼痛,偶有咳嗽,面色苍白,上唇色白下唇鲜红 两天前,开始腹痛后在乘车过程中呕吐受凉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应该是受凉有关系的啊。受凉感冒导致的肠系膜淋巴结发炎导致的肚子痛啊。 指导意见 肠系膜淋巴结发炎的可能大的啊。 建议你抗炎治疗和适当使用解痉的药物。注意防止感冒和注意避免吃生冷食物和辛辣食物防止复发,另外加上藿香冲剂试试。希望给你提供建议和参考,具体诊治请在当地医生指导下进行。

    闫志凌

    副主任医师 已帮助 697368
    2010-02-27 02:12
向TA提问

有用(7)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你好,你说的情况是小儿进食后呕吐伴脐周及下腹疼痛。 指导意见 这个情况多见于急性胃肠炎导致的病变情况,这个情况建议服用午时茶+庆大霉素颗粒+颠茄片做调节治疗为宜。

    翟丽梅

    副主任医师 已帮助 698396
    2010-02-27 02:23
向TA提问

有用(4)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吐是指胃内容物或一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出口腔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是小儿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症状。现代医学认为,呕吐可由许多疾病如胃肠道疾患、发热、颅内感染、药物以及食物中毒等引起。中医学认为,外感风寒、热邪犯胃。内伤饮食、胃虚夹热、胃阳亏虚以及脾胃虚寒等原因均可引起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致呕吐。严重的呕吐常使体液丧失过多,出现气阴亏损。长期反复呕吐,可导致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后果。常见症状为食后呕吐,吐物酸臭或清稀粘液,时有恶心,嗳气,脘腹胀满,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或面红耳赤,不愿进食等。按摩方法一 1.常用手法 (1)患儿仰卧位,家长以拇指直推膻中穴1~3分钟。 (2)家长用两拇指,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30~50次。 (3)顺、逆时针摩腹各1分钟。 (4)以拇指端按揉足三里、内关穴各约1分钟。 2.随证加减 (1)伤食吐型呕吐频繁,口气臭秽,呕吐物常伴未消化的乳块或食物残渣,大便量多,气味酸臭,或溏或秘,腹部胀满,吐后则舒,嗳腐厌食,矢气恶臭,舌质淡,苔厚腻。常用手法加 ①清脾经100次,揉板门300次。 ②清大肠20O次,退六腑100次。 ③以指点揉中脘穴1~3分钟。 (2)寒吐型起病较缓,呕吐乳食不化,呈清稀粘液,无臭味,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四肢欠温,腹痛喜暖,肠鸣,大便溏薄,或为不消化食物,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常用手法加 ①补脾经300次,揉板板门00次。 ②揉外劳宫50次,推三关300次。 ③点揉关元穴1分钟。 ④以掌横擦肩背、腰骶部,以透热为度。 (3)热吐型食入即吐,呕吐物酸臭或为黄水,身热口干口渴,口唇色红,烦躁不安,胃脘胀痛,大便稀薄臭秽或秘结不通,小便色黄量少,舌质红,苔黄。常用手法加 ①清脾经200次,清小肠200次。 ②清大肠200次,退六腑200次。 ③以拇指侧推小横纹100次。 ④按揉双侧天枢穴各1分钟。 ⑤推下七节骨100次。 (4)虚火吐型时作于呕,咽干舌燥唇红,不欲进食,两颧发红,手足心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尖红,苔少而干。常角手法加 ①清天河水200次,清肝经200次。 ②补肾经300次。 ③推涌泉300次。按摩方法二 1.常用手法 (1)患儿仰卧,家长以中指先按后揉中脘穴1分钟。 (2)家长将双手拇指分放于患儿剑突两侧的季肋处,然后向两旁分椎1~3分钟。 (3)先掐后揉内关穴1分钟。 (4)患儿俯卧位,家长以拇、食、中三指,捏拿脾俞、胃俞穴处肌肉,各15~20次,然后以拇指各按揉1分钟。 2.随证加减 (1)感受风寒者,常用手法加 ①按揉曲池、合谷穴各1分钟。 ②推揉太阳穴50次。 ③清肺经200次,清大肠200次。 指导意见 吐是指胃内容物或一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出口腔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是小儿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症状。现代医学认为,呕吐可由许多疾病如胃肠道疾患、发热、颅内感染、药物以及食物中毒等引起。中医学认为,外感风寒、热邪犯胃。内伤饮食、胃虚夹热、胃阳亏虚以及脾胃虚寒等原因均可引起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致呕吐。严重的呕吐常使体液丧失过多,出现气阴亏损。长期反复呕吐,可导致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后果。常见症状为食后呕吐,吐物酸臭或清稀粘液,时有恶心,嗳气,脘腹胀满,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或面红耳赤,不愿进食等。按摩方法一 1.常用手法 (1)患儿仰卧位,家长以拇指直推膻中穴1~3分钟。 (2)家长用两拇指,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30~50次。 (3)顺、逆时针摩腹各1分钟。 (4)以拇指端按揉足三里、内关穴各约1分钟。 2.随证加减 (1)伤食吐型呕吐频繁,口气臭秽,呕吐物常伴未消化的乳块或食物残渣,大便量多,气味酸臭,或溏或秘,腹部胀满,吐后则舒,嗳腐厌食,矢气恶臭,舌质淡,苔厚腻。常用手法加 ①清脾经100次,揉板门300次。 ②清大肠20O次,退六腑100次。 ③以指点揉中脘穴1~3分钟。 (2)寒吐型起病较缓,呕吐乳食不化,呈清稀粘液,无臭味,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四肢欠温,腹痛喜暖,肠鸣,大便溏薄,或为不消化食物,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常用手法加 ①补脾经300次,揉板板门00次。 ②揉外劳宫50次,推三关300次。 ③点揉关元穴1分钟。 ④以掌横擦肩背、腰骶部,以透热为度。 (3)热吐型食入即吐,呕吐物酸臭或为黄水,身热口干口渴,口唇色红,烦躁不安,胃脘胀痛,大便稀薄臭秽或秘结不通,小便色黄量少,舌质红,苔黄。常用手法加 ①清脾经200次,清小肠200次。 ②清大肠200次,退六腑200次。 ③以拇指侧推小横纹100次。 ④按揉双侧天枢穴各1分钟。 ⑤推下七节骨100次。 (4)虚火吐型时作于呕,咽干舌燥唇红,不欲进食,两颧发红,手足心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尖红,苔少而干。常角手法加 ①清天河水200次,清肝经200次。 ②补肾经300次。 ③推涌泉300次。按摩方法二 1.常用手法 (1)患儿仰卧,家长以中指先按后揉中脘穴1分钟。 (2)家长将双手拇指分放于患儿剑突两侧的季肋处,然后向两旁分椎1~3分钟。 (3)先掐后揉内关穴1分钟。 (4)患儿俯卧位,家长以拇、食、中三指,捏拿脾俞、胃俞穴处肌肉,各15~20次,然后以拇指各按揉1分钟。 2.随证加减 (1)感受风寒者,常用手法加 ①按揉曲池、合谷穴各1分钟。 ②推揉太阳穴50次。 ③清肺经200次,清大肠200次。

    汪莉萍

    主任医师 已帮助 698479
    2010-02-27 04:11
向TA提问

有用(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