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粉是葫芦科植物栝蒌的根,是一味传统的中药。为清热泻火类药物,其具体功效是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排脓消肿。
形态特征
攀援藤本,长可达10m。
块根圆柱状,肥厚,富含淀粉。
茎较粗,多分枝,具纵棱及槽,被白色伸展柔毛。
叶互生,叶柄长3-10cm,具纵条纹,被条柔毛,卷须3-7分歧,被柔毛,叶片低质,轮廓近圆形或近心形,长宽均约5-20cm,常3-5(-7)浅裂至中裂。
稀深裂或不分裂而仅有不等大粗齿,裂片菱状倒卵形、长圆形,先端钝,急尖,边缘常再浅裂,基部心形,弯缺深3-4cm,表面深绿色,粗糙,背面淡绿色,两面沿脉被长柔毛状硬毛,基出掌状脉5条,细脉网状。
雌雄异株,雄总状花序单生或与一单花并生,或在枝条上部者单生,总太花序长10-20cm,粗壮,具纵棱及槽,被微柔毛,顶端有5-8花,单花花梗长约15cm,小花梗长约3mm,小苞片倒卵形或阔卵形,长1.5-2.5(-3)cm。
宽1-2cm,中上部具粗齿,基部具柄,被短柔毛,花萼筒筒状,长2-4cm,先端扩大,径约10mm,中、下部径约5mm,被短柔毛,裂片披针形,长10-15cm,宽3-5mm,全缘。
花冠白色,裂片倒卵形,长约20mm,宽约18mm,先端中央具1绿色尖头,两侧具丝状流苏,被柔毛,花药靠合,长约2mm,径约4mm,花丝分离,粗壮,被长柔毛,雌花单生,花梗长7.5cm,被柔毛,花萼筒圆形,长2.5cm,径1.2cm,裂片和花冠同雄花。
子房椭圆形,绿色,长2cm,花柱长2cm,柱头3cm。
果实椭圆形,压扁,长11-16mm,宽7-12mm,淡黄褐色,近边缘处具棱线。
花期5-8月,果期8-10月。
分布范围
大部分分布于河南。
生长习性
天花粉原植物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不耐旱,怕涝洼积水,适宜生长于冬暖夏凉的低、中山区。
年平均气温在20℃左右,7月均温28℃以下、1月6℃以上时较利于植株的生长发育。
采收
春、秋季均可采挖,以秋季采者为佳。
挖出后,洗净泥土,刮去粗皮,切成10-20cm长段,粗大者可再切对开,晒干。用唷黄熏白。
加工
洗净,除去外皮,切段或纵剖成瓣,干燥。
药材出处
出自《雷公炮制论》。
1、《唐本草》:今用栝楼根作粉,如作葛粉法,洁白美好。
2、《本草正义》:药肆之所谓天花粉者,即以萎根切片用之,有粉之名,无粉之实。
其捣细澄粉之法,《千金方》已言之。
今吾嘉人颇喜制之,载入邑乘,视为土产之一。
法于冬月掘取萎根,洗尽其外褐色之皮,带水磨细,去滓澄清,换水数次,然后曝干,晶莹洁白,绝无纤尘,沸汤沦服,虽稠滑如糊而毫不粘滞,秀色鲜明,清澈如玉,与其它市品。
应用
1、本品长于清热生津,用于热病津伤口渴及消渴等症,常配生地、山药、五味子等,如玉液汤。
2、能清肺润燥,用于肺热燥咳,甚或咳血等症,常与天冬、麦冬等同用,如滋燥饮。
3、有解毒、消肿、排毒之效,可用于痈肿疮疡,偏于热毒炽盛者,常与连翘、蒲公英、银花、浙贝母等配伍,以奏解毒消肿之效
此外,用于中期妊娠引产,以天花粉针剂肌注,能使胎盘绒毛膜滋养细胞变性坏死而引起流产。试用于恶性葡萄胎及绒毛膜上皮癌,也有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