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柰是一种俗称为沙姜、三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只有更进一步地了解山柰是什么,才可以更好的利用山柰的药用价值。山柰,是姜科植物山柰的干燥根茎,采挖于冬季,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干即可。根茎入药,温中化湿,行气止痛。主治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胃寒疼痛,牙痛,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产地包括广东、广西和云南,四川、广西引种米易县试种成功。
山柰的基本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块状,单生或丛生,淡绿色,芳香;根从根状茎上生出,粗壮,多数。叶通常2枚,相对而生,几乎无柄,平卧地上,水平开展,质薄,圆形或宽卵形,长7~15厘米,宽5-12厘米,先端急尖或近纯形,基部圆形或心形,下延成鞘,表面绿色,背面淡绿色,有时叶缘及先端染有紫色,8~9月开花,穗状花序从两叶间生出,有花4~12朵;花白色,芳香,花管筒细长;每花有技外形苞片1片,长约2.5厘米,绿色。果为蒴果。
山柰的生活习性:性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喜阳光。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排水良好、疏松、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为好。
山柰的鉴别: (1) 本品粉末类黄白色。淀粉粒众多,主为单粒,圆形、椭圆形或类三角形,多数扁平,直径5~30μm,脐点、层纹均不明显。油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0~130μm,壁较薄,胞腔内含浅黄绿色或浅紫红色油滴。螺纹导管直径18~37μm。色素块不规则形,黄色或黄棕色。(2) 取本品粉末0.25g,加甲醇5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 薄层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18: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山柰的繁殖:用块茎繁殖。收获时选健壮,无病虫害及未受冻害的沙姜作种,晾干表皮水汽后,在室内或室外贮藏均可。室内贮藏的方法是:在干燥处用干细沙和姜分层堆藏,堆放时底部先铺一层沙再分层放种麦,如此层层堆放,堆高100厘米即可;室外贮藏的方法是:在干燥处挖宽约100厘米,深50厘米,长随贮种数量而定的坑,先将坑内垫上一层沙再放种姜,一层沙一层种美,这样依次进行,高约34厘米,上盖细沙13~17厘米,最后盖草或塑料薄膜,以防冬春雨雪浸入坑内引起烂种。
田间管理:
(1)排水、灌水 山柰栽种后应保持土壤湿润,才利于正常出苗,达到苗齐、苗壮,管理时应灵活掌握,做到旱时灌水,涝时排水。
(2)中耕除草 苗齐后开始中耕除草,有草就除,保持田间基本无杂草。在封畔前可用小锄轻轻浅松土,注意不要损伤苗子,故只能用手拔草。
(3)追肥 一般进行3次,第一次在6月中、下旬,苗出齐时进行,公顷施人畜粪水2250~3000千克或尿素150-225千克;第二次在7月中、下旬叶片封畦前进行,公顷施堆肥18750千克,油渣450~600千克,过磷酸钙750~1050千克,方法是将以上几种肥料混合堆沤腐熟后撤施于畦上,施用后用小锄将肥料埋入土中;第三次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山柰苗已封畦,施用干肥不便,只能施用清淡人畜粪水或加入一定量的发酵油渣混施,一般每公顷施人畜粪水15000千克左右,油渣450~60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