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枯草简介
【出处】《神农本草经》。
【中药材学名】Spica Prunellae。
【科属】唇形科夏枯草属。
【药物别名】夕句、乃东(《本经》),燕面(《别录》),麦穗夏枯草、麦夏枯、铁线夏枯(《滇南本草》),铁色草(《纲目》),棒柱头花(《中国药植志》),大头花(《浙江中药手册》),灯笼头、羊肠菜、榔头草(《江苏植药志》),白花草(《河北药材》),胀饱草(《山东中药》),棒槌草(《中药志》),干叶叶(《陕西中药志》),锣锤草、东风、牛枯草、地枯牛、广谷草(《湖南药物志》),六月干、棒头柱(《闽东本草》),矮子驮伞。 由于此草夏至后即枯,故有此名。[1]
药物性状
该品为双子叶植物唇形科Labiatae 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Linn. 的干燥果穗。夏季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该品呈棒状,略扁,长1.5~8cm,直径0.8~1.5cm,淡棕色至棕红色。全穗由数轮至10数轮宿萼与苞片组成,每轮有对生苞片2 片,呈扇形,先端尖尾状,脉纹明显,外表面有白毛。每一苞片内有花3 朵,花冠多已脱落,宿萼二唇形,内有小坚果4 枚,卵圆形,棕色,尖端有白色突起。体轻质脆,微有清香气,味淡。
以色紫褐、穗大者为佳。
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等地,其他各省亦产。
西藏、云南尚以刚毛夏枯草的花穗及果穗同等入药。
采制加工
夏季当果穗半枯时摘下,晒干。
理化鉴别
1.取该品粉末1g,加乙醇15ml,加热回流1 小时,滤过。取滤液1ml,置蒸发皿中,蒸干,残渣加醋酐1 滴使溶解,再加硫酸微量,即显紫色,后变暗绿色。
2. 取[鉴别](1) 项下的滤液点于滤纸上,喷洒0.9% 三氯化铁溶液与0.6% 铁氰化钾溶液的等容混合液,即显蓝色斑点。
3.取该品粉末1g,加乙醇20ml,加热回流1 小时,滤过,滤液蒸干,用石油醚(30~60℃)浸泡2 次,每次15ml(约2 分钟),倾去石油醚液,残渣加乙醇1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熊果酸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 含1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氯仿-醋酸乙酯-冰醋酸(20:5:8: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10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分别置日光及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或荧光斑点。
【性味】苦辛,寒。
①《本经》:味苦辛,寒。
②《别录》:无毒。
③《本草正》:味微苦,微辛。
【归经】入肝、胆经。
①《滇南本草》:入肝。
②《本草经疏》:入足厥阴、少阳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25克;熬膏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贮藏】置干燥处。
【制剂】夏枯草膏
【备注】
(1)粗毛夏枯草Prunella hispida Benth,云南、西藏也作夏枯草入药。
2.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目珠疼痛;头痛、晕眩等症。夏枯草能清泄肝火,为治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头痛、头晕的要药,常配菊花、石决明等同用;如肝虚目珠疼痛,至夜尤剧,可与当归、白芍等配合应用。
3.用于瘰历痰核。瘰历痰核,多由肝气郁结,久而化火,痰火结郁而成。夏枯草能清肝火、散郁结,为治疗瘰历结核属于痰火者一味常用药物,长期服用有一定效果,临床常配合玄参、贝母、连翘、牡蛎、昆布等同用。
夏枯草为清肝火、散郁结的要药,它所主治的大多是肝经的病症。该品配以菊花、决明子,可清肝明目,治目赤肿痛、配以石决明、钩藤,可平降肝阳,治头痛、头晕;配以玄参、贝母、牡蛎等品,可软坚散结,治瘰历结核。近年来临床上又用于肿瘤。
与白毛夏枯草的区别
针对“白毛夏枯草”常与“夏枯草”混用的情况,为了更安全、准确地使用两味药材,对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inn.与白毛夏枯草Ajuga decumbens Thunb.进行比较研究。
方法:对两者的根、茎、叶、花和种子等5个部分进行性状鉴定及显微鉴定。
结果:两者根的横切面和叶柄切面区别不明显,茎横切面在形状、维管束结构方面区别明显。两者种子切片最大的区别在于有无表面浅沟、沟缘特化的棕黄色毛状突起、果脐外V型厚角组织,还有是否厚壁细胞排列有凸起。两者花粉粒、叶表面气孔指数、栅表比、气孔类型及花冠筒的毛环和腺毛结构也有诸多区别。
结论:上述特征可作为夏枯草和白毛夏枯草药材的鉴别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