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化脓性中耳炎有什么病理变化?非化脓性中耳炎属于中耳的病变,其病理变化主要在中耳。为了更好地理解,先简介中耳的解剖结构:
中耳分为鼓室、乳突、咽鼓管三部分。“鼓室”形如火柴盒,是一个空腔,约有2mL大小的空间。鼓室内有三个听小骨,以及韧带、神经。鼓室有六个面(内、外、上、下、前、后),外侧面是鼓膜,并与外耳道孔相连,前面借助于咽鼓管通向鼻咽部,内面紧邻内耳。三个听小骨以关节相连并在韧带的支持下组成一个链状,称为听骨链。听骨链的外侧端与鼓膜相连属,内侧与内耳相连属。声音(声波)就是通过外耳道传至鼓膜,再传至听骨链,再传至内耳(耳蜗),由耳蜗产生生物电的冲动,经听神经传导至大脑,从而产生听觉。
“咽鼓管”是一条管腔,从鼓室前上方通向鼻咽部。因此咽鼓管有二个开口端。鼻咽部的开口端称为“咽鼓管咽口”。正常情况下,空气从咽鼓管咽口进入,经过咽鼓管通道后,再进入中耳腔。咽鼓管的这种功能保持了中耳腔内的气压与外界气压的一致,从而使鼓膜与听骨链在声音(声波)的刺激下能够自由地振动,保证听力正常。
咽鼓管咽口位于鼻咽部的外侧壁,咽鼓管咽口的前方是后鼻孔,后内侧是鼻咽部的后壁,婴幼儿,腺样体附着于鼻咽部的项壁与后壁,与咽鼓管咽口相邻很近;咽鼓管咽口的下方就是口咽部,口咽部有腭扁桃体与咽侧索,咽侧索的上端与咽鼓管咽口的距离较近。因此,鼻腔与鼻窦的炎症、鼻咽部的炎症、口咽部的炎症,都容易感染到咽鼓管咽口,使咽鼓管咽口产生炎症性肿胀、受压,或感染进入鼓室,引起中耳炎。
非化脓性中耳炎的病理变化主要是:
如上所述,当非化脓性中耳炎发生之初,主要原因是咽鼓管受阻。此时,外界空气不能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中耳内原有的气体逐渐被黏膜吸收,致使中耳腔内形成负压(此时鼓膜内陷),并由此进一步引起中耳腔内黏膜静脉扩张、淤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强,产生鼓室积液;病变后期(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积液逐渐吸收后,积液过程中出现的蛋白纤维素就可能形成鼓室内某些部位的相互粘连,严重者导致听骨链活动受限;咽鼓管功能障碍引起鼓室内压力下降后,亦可导致鼓膜内陷,病情反复或程久者,鼓膜长期血液供应不良,从而产生鼓膜混浊、增厚、钙斑,或局限性萎缩,听力出现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耳聋程度若为传导性聋,最重者可达到中度耳聋;若出现混合性聋,耳聋程度可达到重度。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