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外耳道炎的诊治
武汉七医院耳鼻喉科武汉市第七医院耳鼻喉科武光耀
个人精心原创,转载必需注明出处
外耳道真菌病(otomycosis)又叫真菌性外耳道炎(otitis externa mycotica),是真菌侵入外耳道或外耳道内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在适宜的条件下繁殖,引起的外耳道的炎性病变。 【病因】 在自然界中存在种类繁多的真菌,尤其在温度高、湿度大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孳生繁殖更快。一些真菌侵犯人的外耳道,在下列情况可为外耳道真菌病的致病因素:山西省儿童医院耳鼻喉科王勤学
1. 正常人的外耳道处于略偏酸性的环境,如由于耳内进水或不适当地用药,改变了外耳道PH值,有利于真菌的孳生。
2. 游泳、挖耳等引起外耳道的炎症,中耳炎流出脓液的浸泡,外耳道分泌物的堆积和刺激,真菌得以孳生繁殖。我科接触的病人中多数为在洗浴中心或理发店内找人采耳传染所致,与其采耳、修脚工具多人共用,消毒不严有关。
3. 全身性慢性疾病,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全身长期大剂量应用抗生素,都为真菌的孳生提供了条件。
4. 近年来抗生素的不正确使用和滥用,也增加了真菌感染的机会。
外耳道真菌病常见的致病菌有酵母菌、念珠菌、芽生菌、曲霉菌、毛霉菌、放线菌、青霉菌等。来自CADIS一组资料报道40例真菌性外耳道炎中,近平滑念珠菌占42.9% ,黑曲菌为35.7%,40%的人发病前用过抗生素。
【病理】 感染的真菌种类不同,引起的局部组织病理学改变不同。如曲菌感染一般不侵犯骨质,无组织破坏。白色念珠菌感染早期以渗出为主,晚期为肉芽肿性炎症。芽生菌、放线菌是化脓和肉芽肿性改变。毛霉菌侵入血管,引起血栓,组织梗死,引起坏死和白细胞浸润。
【症状】 外耳道真菌感染有时可无症状,其常见症状主要包括:
1. 外耳道不适,胀痛或奇痒。
2. 由于真菌大量繁殖,堆积形成团块可阻塞外耳道引起阻塞感。
3. 真菌团块刺激,外耳道可有少量分泌物,患者感外耳道潮湿。
4. 外耳道阻塞,鼓膜受侵,患者可有听觉障碍,耳鸣,甚至眩晕。
5. 如病变损害范围较大或较深,可有局部疼痛。
6. 有些真菌引起的改变以化脓和肉芽肿为主。严重的可致面瘫。
7. 真菌可致坏死性外耳道炎。
8. 有些真菌感染可引起全身低到中等发热。
【检查】 感染的真菌种类不同,检查所见外耳道表现不同。
念珠菌感染外耳道皮肤潮红糜烂,界限清楚,表面覆白色或奶油样沉积物。
曲菌或酵母菌感染外耳道内有菌丝,菌丝的颜色可为白色、灰黄色、灰色或褐色。芽生菌感染初期可见外耳道皮肤散在丘疹或小脓泡,其后发展成暗红色边缘不整的浅溃疡,有肉芽生长,表面有脓性分泌物。
毛霉菌感染耳流脓,如引起面瘫可见面瘫的各种表现。
分泌物涂片、真菌培养,可以帮助判断致病菌的种类,必要时需作活组织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和治疗。
听力检查可以得知其对听力的影响程度。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些外耳道的真菌感染经检查根据外耳道所见就可作出判断。要了解感染的真菌的种类应作真菌培养或涂片检查。有些要经过活组织检查才能作出诊断。应和普通的外耳道细菌感染、坏死性外耳道炎、外耳道新生物相鉴别。有时还要和中耳的感染相鉴别。
【治疗】 以局部治疗为主。清除外耳道内的污物,保持外耳道干燥。局部应用广谱抗真菌药物,待获得真菌培养结果后应尽快选用敏感的抗真菌药物。病情严重者给予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
目前我科采用耳内窥镜下将外耳道内真菌块、脱皮清理干净(这一步非常关键,这是真菌生长的基础,就像植物与泥士一样),特别是外耳道前下角隐避处,只有在耳内窥镜下才能看清楚及清理干净。清理干净后再注入我科特制的抗炎抗真菌药膏并涂均匀。95%的患者治疗一次即可治愈,不打针,不吃药,一周后复查即见外耳道恢复正常,再次简单清理一次并涂药即可防止复发,再不用药及复诊。该项治疗是我科特色治疗之一,具有无痛苦、费用低、时间短、效果显著、不复发、诊疗过程清晰可见的特点,得到了患者及同行的一致好评。
【预防】 1、耳内禁进水及滴药不当,使耳内潮湿,易使真菌生长。
2、不进食海鲜及饮酒。
3、避免不洁采耳。
4、规范的治疗,避免长时间的使用耳内抗生素及激素。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